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②方击对40例经CT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DSA检查,其中20例加摄旋转DSA,8例脑动脉瘤患者行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5例脑血管畸形行Onyx胶栓塞治疗。③结果常规+旋转DSA共检出脑动脉瘤27例(30个)。脑血管畸形8例,脑底弄常血管网(moyamoya病)2例,无明显异常3例。8例脑动脉瘤行GDC栓塞,5例动静脉畸形(AVM)行Onyx胶栓塞,均取得良好效果。④结论DSA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有效的方法;介入治疗安全、可靠,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理 《大家健康》2017,(10):91-92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成像中旋转DSA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常规DSA检查和旋转DS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结果.结果:本组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发现41例患者存在动脉瘤,共有45枚动脉瘤;常规DSA检查检出率为77.78%,旋转DSA检查检出率为100.00%,旋转DSA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DSA检查,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DSA技术应用于脑动脉瘤成像中可便于对检查部位的多角度观察,有助于避免血管重叠或者成角等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诊断检出率,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方法:对66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CT、脑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的病因主要以颅内动脉瘤为主,且主要以中小型动脉瘤为主,旋转DS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在立体空间中的实际解剖关系;CT平扫的出血量不一定跟动脉瘤的大小相平行;青壮年患者血管痉挛程度较年龄偏大的患者重。结论: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脑DS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SAH病因学检查的首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李彬 《中原医刊》2009,(16):58-60
目的探讨旋转DSA及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与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外,对颈内动脉进行旋转DSA采集及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结果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行全脑血管DSA正侧位造影检出动脉瘤48例;经旋转DSA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后,检出动脉瘤57例。其中55例行GDC介入栓塞治疗。术后经旋转DSA及三维重建证实,55例介入栓塞病例中,51例全部栓塞,4例90%栓塞。结论旋转DSA及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并能为介入治疗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精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全脑血管造影(DSA)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参与研究,利用全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检查阳性率为75%,其中动脉瘤直径≥5mm的占68.89%,动脉瘤直径5mm的占26.67%,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占4.44%。结论 DSA用于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有效防止漏诊,良好显示各部位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行CTA检查,与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检查出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其中大动脉瘤3例,小动脉瘤2例,一般动脉瘤3例;DSA检查发现动脉瘤9例.结论:CTA和DSA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血管造影术的特点。方法对110例SAH患者症状、病因及DSA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2例,其中脑动脉瘤64例、血管畸形17例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是SAH病因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潘少咏  张千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07,29(1):41-42,F000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病理发展特点与脑血管DSA的表现关系.方法 经CT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初诊为动脉瘤的13例患者行DSA检查.结果 DSA显示典型囊袋状、浆果状动脉瘤9例,恶性脑膜瘤1例,脑血管AVM 1例,阴性2例.阴性者中1例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3天DSA造影为阴性,第22天后又因头部胀痛加重而再行DSA造影时发现典型囊袋状动脉瘤.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颅内动脉瘤不同时期的病理阶段,DSA检查可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对4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并经DSA确诊为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行CTA检查,评价CT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 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95.0%,CT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快速、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 25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未见异常者5例.42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AVM 14例,动脉瘤6例,烟雾病1例,未见异常者21例.结论 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尤红  葛力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8):1068-1068,1055
目的 探讨CT与全脑血管造影对动脉瘤性SAH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症状疑为SAH患首先使用CT检查,随之行脑血管造影,结果与结论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入蛛网膜下腔的脑底池分布与脑动脉瘤的分布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3.
宣绍成 《中外医疗》2008,27(12):10-10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价值.方法 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脑血管DSA.结果 27例动脉瘤,5例动脉畸形(AVM),15例脑血管未见异常.结论 掌握蛛同膜下腔出血的DSA表现,对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临床拟诊为SAH的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CTA诊断脑血管动脉瘤31例35枚(包括误诊1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阴性8例(包括漏诊3例);DSA诊断脑血管动脉瘤33例37枚;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阴性6例。结论 CTA成像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可以作为临床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原因。方法对120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术和临床症状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首次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2周后行第2次DSA检查,对临床症状与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的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5例(79.2%),其中脑动脉瘤72例(75.8%),常规正侧斜位DSA检出脑动脉瘤75个,旋转DSA检出7个;脑血管畸形19例(20.0%),烟雾病3例(3.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0.1%),正常者25例(20.8%)。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SAH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瘤的DSA造影方法和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脑血管DSA(Digital Subraetion angiography)造影,并对DSA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方法:常规经右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至两侧颈内动脉、一侧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每根行正位、侧位,再加旋转DSA造影。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对脑动脉瘤的大小、分布、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常规正侧位造影显示有动脉瘤患者15例(19枚动脉瘤)。通过旋转DSA造影显示出有动脉瘤患者17例(23枚动脉瘤)。23枚动脉瘤其结构形态均为囊状动脉瘤。分布情况:前交通动脉9枚,后交通动脉8枚,颈内动脉4枚,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各1枚。17例患者手术中没有发生动脉瘤破裂、脑梗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DSA造影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标准方法,能清晰地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分布、形态、瘤颈、有无血栓、破口及血流等情况,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脑血管旋转DSA可以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方烂基 《医学文选》2004,23(6):705-707
目的 探讨旋转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V5000型DSA系统对1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常规和旋转DSA检查。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1例,4例疑似动脉瘤,其中7例未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加摄旋转DSA检查,4例可疑病例得以证实,所有病例的动脉瘤全貌、瘤颈位置与结构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清晰显示,15病例均成功地进行栓塞治疗。结论 旋转DSA采集的图像可多方位的、立体的观察动脉瘤全貌及其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是对常规DSA一种重要补充,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53-55
目的:探讨DSA检查与CTA检查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6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DSA与CTA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SA诊断阳性48例,阳性率为75.0%;CTA诊断阳性45例,阳性率为70.3%,两种方法诊断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和CTA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瘤、动脉瘤及动脉瘤口直径相关测量数据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TA诊断相比,DSA诊断阳性率结果较好,测定动脉瘤,动脉瘤及动脉瘤口直径相关数据的效果较好,因能够有效显示较小动脉瘤,而不易出现漏诊情况。结论:临床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CTA扫描检查三维重建图像技术相比,DS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其能够屏蔽颅骨影像,避免漏诊情况的发生,且对畸形血管团大小、脑动静脉畸形部位等情况的显示较好,因此依然是临床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27例进行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数字减影重建(NEURO-DSA)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24例CTA异常病人均进行DSA对照检查,其中20例行DSA介入治疗,3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7例中CTA诊断为脑动脉瘤24例,3例未见动脉瘤改变,对24例进行DSA对照结果: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同时存在2例,后交通与大脑后动脉瘤同时存在1例,1例DSA结果未见异常改变,诊断准确率为97%,动脉瘤数量为26个。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快速、准确,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与DSA基本一致,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结果,可以做为脑动脉瘤诊断首选依据。  相似文献   

20.
蔡文华  陈英贤 《当代医学》2010,16(31):111-111
目的探讨CTA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术前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28枚,34例术前行CTA检查,检出动脉瘤42枚,其中有8例先后行CTA、DSA检查,检出动脉瘤10枚,两者完全符合。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CTA检查明确诊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