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开灵对脑出血后大鼠体内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Rosenberg法改良后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根据脑出血不同时点(12h、24h、48h和72h)分为4组,每个时间点再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利开灵组,观察利开灵对肠组织相应病理改变的影响,并用终点显色法检测各组血浆内毒素(LPS)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浆LPS各时点均明显升高,在48h达高峰(P<0.01);血清TNF-α、IL-1β升高,均在24h达高峰(P<0.01)。同时发现利开灵可明显改善肠组织病理形态损伤,下调血浆LPS以及血清TNF-α、IL-1β过高表达。结论:脑出血大鼠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利开灵对其有较好的调控作用,这对改善脑出血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胆排毒口服液体外抗内毒素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明向  章晶  陈科力 《中成药》2007,29(10):1506-1508
利胆排毒口服液是我们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自主研制的以茵陈蒿汤与大承气汤合方的加减方。动物实验表明,其能明显降低内毒素血症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内毒素血症兔体温、血浆内毒素含量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等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验证其疗效,我们对其进行了体外抗内毒素的实验研究。1材料1.1药物与试剂利胆排毒口服液自制(含茵陈、栀子、大黄、甘草、芒硝等药味),每1 mL含生药量1 g。全部药材均购自湖北省中医院,并经过湖北中医学院陈科力教授鉴定。冻干大肠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北京生物制品检验所,150EU/支,批号2004-11);鲎试剂…  相似文献   

3.
清热化瘀方对内毒素血症家兔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方 (生石膏、知母、赤芍 )对家兔内毒素血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造成内毒素血症家兔模型,观察模型组与清热化瘀方组病理学及细胞因子 (TNF-α、 IL- 6、 IL- 8)水平的改善.结果模型组光镜下肺脏有微血栓存在,且模型组家兔血浆 TNF-α、 IL- 6、 IL- 8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升高水平与脏器组织的损害程度一致;与模型组相比,清热化瘀方组脏器病变最轻微,且未见微血栓形成,血浆 TNF-α、 IL- 6、 IL- 8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清热化瘀方能阻断微血栓的形成,其机理可能与 TNF-α所导致的炎症级联反应 (TNF-α→ IL- 6→ IL- 8)及微血栓形成的病理损害有拮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及血液中内毒素含量,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制备家兔发热模型,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4 h各组家兔体温,观察鱼腥草破壁饮片对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4 h后,耳缘静脉采血,检测全血中白细胞数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以及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反应因子IL-6、IL-1β、TNF-α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温、全血中白细胞含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以及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均显著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鱼腥草破壁饮片高、中剂量组能显著地降低致热1 h后的家兔体温;并且,其可显著降低全血中白细胞含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与鱼腥草传统饮片组比较,鱼腥草破壁饮片可显著降低致热1 h后的家兔体温、全血中白细胞含量以及血清中IL-6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鱼腥草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降低IL-1β、TNF-α含量。结论:鱼腥草破壁饮片可显著清除家兔体内内毒素,使其体温下降,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热毒清口服液(热毒清)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体温以及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剂量的药效.方法 采用内毒素注射的方法制成发热家兔模型,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6组:复方乙酰水杨酸组,热毒清高剂量组、热毒清中剂量组、热毒清低剂量组、双黄连口服液组、模型组,每组10只,观察比较各组体温变化及血浆NO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热毒清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对发热家兔的体温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且比复方乙酰水杨酸组解热作用时间延长;热毒清低剂量组及双黄连组对发热家兔的体温无明显作用;热毒清高剂量组治疗后4 h的血浆NO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 热毒清高剂量及热毒清中剂量能够降低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体温,降低血浆NO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清营汤对内毒素发热家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营汤低、高剂量组(10,20 g.kg-1),造模前,空白、模型两组分别ig等量生理盐水,清营汤低、高剂量组分别ig不同剂量药物,每日1次,连续5 d,第六日,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分别通过耳缘静脉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方法复制发热家兔模型,观察各组动物症状及体温变化;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家兔体温,TXB2,TNF-α,PAI显著上升(P<0.01),6-keto-PGF1α,t-PA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营汤高、低剂量组家兔体温,TXB2,TNF-α,PAI明显下降(P<0.05或P<0.01),6-keto-PGF1α,t-PA明显上升(P<0.05或P<0.01)。清营汤高、低剂量均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有显著的解热效应(P<0.05或P<0.01),均可明显抑制发热家兔TNFα,TXB2的含量升高(P<0.05或P<0.01),降低PAI的活性(P<0.01),提高6-keto-PGF1α的含量和t-PA的活性(P<0.01)。结论:清营汤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有解热化瘀的作用,可能通过抑制发热家兔致热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而发挥其解热化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姬宪立 《光明中医》2013,28(4):716-717
目的探讨通腑逐瘀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乳果糖口服液)和观察组(通腑逐瘀法),治疗30天,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2(IL-2)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IL-2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浆内毒素及炎症指标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腑逐瘀法能够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并升高IL-2水平,但比乳果糖口服液价格便宜,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LPS)作用,并与传统饮片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BALB/c小鼠鼻滴LPS建立肺部炎症模型,检测血液中炎症细胞数和病理学观察肺组织炎症程度;采用尾iv内毒素致大鼠炎症模型,检测血液中白细胞数和血浆中LPS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含量;采用鲎试剂试验法,观察鱼腥草破壁饮片提取物体外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结果鱼腥草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降低BALB/c小鼠全血中白细胞含量,减轻肺组织病理炎症细胞浸润,且破壁饮片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鱼腥草破壁饮片与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显著降低大鼠全血中白细胞、血浆中内毒素和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含量;与传统饮片比较,鱼腥草破壁饮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相同剂量或相同稀释比例下,鱼腥草破壁饮片体外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均显著强于鱼腥草传统饮片。结论鱼腥草破壁饮片具有良好的抗内毒素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鱼腥草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芎嗪在内毒素血症小鼠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脂多糖(LPS)复制内毒素休克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2)川芎嗪组,(3)LPS 组,(4)川芎嗪加 LPS 组,测定各组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三烯 D4(LTD4)含量,脏器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肝、肾功能。结果:川芎嗪加 LPS 组血清 NO、TNF-α和 LTD4水平下降,脏器 NOS 活性降低,肝、肾功能损害减轻。结论:川芎嗪对内毒素血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大鼠胆汁及尿液中内毒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大鼠胆汁流量、大鼠胆汁及尿液中内毒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给大鼠灌胃利胆排毒口服液后,以胆汁流量的变化研究利胆排毒口服液是否有利胆作用;收集胆汁及尿液,采用显色基质法测定内毒素含量。结果给药前20分钟内,胆汁流出总滴数(x±s)为(15.5±3.5)滴,给药后20~40分钟较药前增加(4.5±1.5)滴,(P〈0.05);给药后40~60分钟较药前增加(5.5±2.5)滴,(P〈0.05),说明利胆排毒口服液有显著的促进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对照组与用药组胆汁中内毒素的含量分别为(84.3±12.1)EU/ml,(51.7±14.4)EU/ml,(P〈0.05);对照组与用药组尿液中内毒素的含量分别(17.2±2.1)EU/ml,(12.5±1.6)EU/ml,(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用药组胆汁及尿液中内毒素的含量均明显下降。结论利胆排毒口服液对实验动物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能增强大鼠体内内毒素的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石斛药材的演变。结果: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石斛来源为兰科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1977—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或铁皮石斛;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或马鞭石斛;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的来源为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铁皮石斛也从石斛项下都单列出来。讨论:石斛药材基源的变化、铁皮石斛的单列体现出石斛用药的科学性。但铁皮石斛与石斛的性味、功效一致,值得商榷;DNA条形码、分子标记技术等新方法可以应用到石斛药材的鉴别中。  相似文献   

15.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姜黄根茎不同部位外在物理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姜黄药材的等级划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姜黄道地产区收集样品,每份样品按母姜、子姜一级、子姜二级进行分类,分别测定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颜色值[明亮度(L*)、红绿度(a*)和黄蓝度(b*)]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挥发油含量。结果:不同部位姜黄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折干率差异较大,其中宽度、厚度、质量在鲜品和干品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姜二级的折干率显著低于母姜与子姜一级。姜黄不同部位颜色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姜黄鲜品断面颜色值a*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b*次之,颜色值L*最小,姜黄干品粉末颜色值b*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L*、a*变异系数较小。姜黄不同部位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子姜一级的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含量均高于母姜和子姜二级。结论:综合以上指标,姜黄子姜一级的理化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7.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