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静脉重建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肝切除中,该技术可能避免单纯肿瘤切除后所引起的残余肝血管栓塞形成及肿瘤对血管侵犯后引起的肿瘤复发。笔者对目前的肝静脉重建技术应用范围、围手术期准备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以为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即临床一般因素和病理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其转移率、阴性淋巴结数、远处转移、TNM分期和脉管浸润。笔者就以上影响胃癌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胆囊癌早期缺乏特异的表现,诊断常被延误,导致其预后极差。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改善胆囊癌预后的关键,故其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尤为重要。笔者以胆囊癌血清学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为重点对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1年间东方肝胆外科医院97例合并腹腔淋巴转移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淋巴转移情况的不同,采取原发癌切除后,淋巴结清扫(清扫组)、单纯放疗(放疗组)、清扫+放疗(清扫+放疗组)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术后1年及3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清扫组、放疗组、清扫+放疗组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2.1%,68.6%,88.9%和50.0%,23.5%,61.1%,清扫+放疗组明显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对转移淋巴结采取清扫、放疗等积极治疗,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然而仍有少数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早期胃癌患者死于术后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有学者提出淋巴结微转移是这类患者复发与转移的潜在原因。相比于宏观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更为困难,其对胃癌预后的临床意义仍存在争议。笔者就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38例)与精准肝切除(21例)治疗肝癌,比较两种术式围手术期和随访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AST水平、标本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等进行数据分析,对随访1~2年的临床资料亦进行分析。
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非规则组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650±610)mL vs.(1050±910)mL,t=1.628,P>0.05];精准组术中输血量较非规则组少[(350±250)mL vs.(750±500)mL,t=2.520,P<0.05];精准组术后AST上升幅度较非规则组小[(169±131) U/L vs.(350±293)U/L,t=2.455, 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8%(1/21)和21.1%(8/38)(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精准组较非规则组低[33.3%(7/21)vs. 71.1%(27/38),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精准组较非规则组低[23.8%(5/21)vs.44.7%(17/38)];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85.7%(18/21)和78.9%(30/38),P>0.05]。
结论:精准肝切除较之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胰源性低血糖发病率较低,但一经发现,应及早治疗,以防止脑组织不可逆损害,外科手术仍是胰源性低血糖首选的治疗手段。目前该病的术前诊断尤其是定位诊断技术不断发展,治疗方法除了手术切除外,还包括无水酒精消融、射频消融、介入栓塞技术等,最近,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术在治疗胰源性低血糖也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就胰源性低血糖的外科诊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随着诊疗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肝纤维化的检出率已大大提高,同时肝纤维化的可逆转性也在相关研究中得到证实。笔者通过查阅和总结相关文献就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mTOR及其信号通路在胃癌的复发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mTOR为靶点的靶向药物联合化疗药物对于克服胃癌复发及转移治疗胃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笔者就国内、外近年来有关mTOR信号通路在胃癌复发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全身治疗重要的部分,但在如何选择高效的化疗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将从新辅助化疗的意义和适应人群、病理完全缓解作为预后指标的标记物、药物和方案的选择、不同分子分型的新辅助化疗4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根据预后预测指导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结直肠癌病死率的手段。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预后预测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并发现了大量的潜在指标。笔者从组织病理形态学、染色体、分子及基因4个水平对结直肠癌预后预测指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