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分析脊柱结核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对1995年9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313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中再次手术病例,分组分析其再次手术的原因,并对因结核复发或迁延不愈再次手术者的相关因素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再次手术者中因结核复发或迁延不愈者38例,因第一次手术误诊者2例,因术后发生脊柱后凸畸形者5例,因术后发生椎管狭窄者2例。统计分析表明,术前患肺或胸膜结核、术前用药时间〈4周及胸腰段(T10-L2)脊柱结核患者复发或迁延不愈发生率较高(P〈0.05);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是否应用内固定间的结核复发或迁延不愈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引起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包括术后脊柱结核复发或迁延不愈、误诊、术后椎管狭窄及脊柱后凸畸形等,术前是否患有肺或胸膜结核、术前用药时间及病变部位与结核复发或迁延不愈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方法:2002年6月~2013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儿童脊柱结核患者123例,其中男59例,女64例;年龄6.9±4.8岁(1~14岁)。其中76例患者行前路手术,26例行后路手术,21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分析再手术原因。结果:其中27例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男15例,女12例;年龄8.2±4.1岁(2~13岁)。其中,脊柱结核迁延不愈或复发5例,脊柱后凸畸形14例,术后内固定断裂或脱出4例,脊柱结核复发同时伴内固定螺钉断裂、内固定棒断裂1例,脊柱结核迁延不愈伴脊柱后凸畸形2例,术后内固定棒断裂伴脊柱后凸畸形1例。再次手术患者中,初次行前路手术者19例,后路手术者4例,前后路联合手术者4例。初次行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后因脊柱后凸畸形再手术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术后脊柱结核迁延不愈或复发再手术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因内固定断裂或脱出再手术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0.05)。结论:儿童脊柱结核再次手术的原因复杂,主要有术后脊柱后凸畸形、术后脊柱结核的迁延不愈或复发、术后内固定断裂或脱出。儿童脊柱结核行前路手术后因脊柱后凸畸形而再次手术的百分率比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高。  相似文献   

3.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再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对再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随访。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27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作用强度,针对主要原因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单纯病灶清除术5例,病灶清除和窦道切除术7例,Ⅰ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8例,Ⅰ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2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5例。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血沉、X线或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根据作用强度大小排列为:术前术后未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早期发现和处理、自身营养状况差、术中病灶清理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再次手术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8~12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椎间隙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复杂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诊断和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复发的主要原因,强调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胸腰椎和腰骶段结核患者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龄11~68岁,平均43岁。胸椎20例,胸腰段25例,腰椎9例,腰骶段3例;病灶侵犯1个椎体2例,2个椎体46例,3个椎体6例,4个椎体3例。患者均有胸腰背部疼痛史,5例伴脊髓受压症状,按照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4例。术前、术后按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结核病灶的部位、椎体破坏程度、患者一般情况等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其中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术3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一期或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26例(一期手术11例,二期手术15例),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7例,后路病灶清除三柱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20例采用切除的肋骨植骨,34例取髂骨植骨(其中1例同时应用异体骨)。随访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70~34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100~2600ml,平均520ml。术后无神经损伤加重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2例腹部切口形成窦道,经切口换药1例5个月后愈合,1例7个月后愈合。随访2~6年,平均3.4年,患者症状明显改善,5例伴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术后6个月均恢复至E级。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4~11个月,平均5.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临床治愈,随访期间结核无复发、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13例后路内固定患者术后3~6年取出内固定物。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结核病灶的部位、椎体破坏程度、患者的一般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脊柱结核的治疗原则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马远征 《中国骨伤》2010,23(7):483-485
近10余年来,治疗理念的进步和手术方式的改进使脊柱结核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1-3].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骨科领域一个热点,国内对脊柱结核的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化疗方案的制定等仍存争议[1-6].本期发文章有一定新意,但部分观点也值得商榷,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1996年以来。我院收治脊柱结核患者34例。其中21例采用手术治疗。在化疗的基础上。注重术前准备、术中植骨、术后支具固定,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并发症种类、原因、临床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30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3例,女133例,年龄17~68岁,平均34.5岁。颈椎结核16例,颈胸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77例,胸腰椎结核104例,腰椎结核76例,腰骶椎结核28例。分别采用前路和/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或加行内固定术。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处理对策及预防措施。结果:完整随访296例,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8个月。47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5.4%,其中5例胸腹膜损伤、4例髂外静脉损伤、3例神经功能障碍、8例术后感染、4例手术应激反应及3例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经相应的保守治疗后好转;4例喉头水肿引起呼吸困难者,均行气管切开,2例死亡;5例脑脊液漏者,3例行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2例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早期植骨排异反应,行植骨清除术;2例内固定松动、断裂者,行内固定取出术;7例愈合后复发者,2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术、1例行前路病灶清除前路内固定术、2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2例行保守治疗;手术处理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复发。结论: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症不可忽视,在规则药物治疗基础上,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注意辨认术中复杂的解剖结构、提高手术技巧及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脊柱结核作为常见的肺外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60%~([1])。严重者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甚至脊髓受压。脊柱结核复发率较低,但复发后常常导致窦道迁延不愈、脊柱畸形及继发性神经损伤。目前脊柱结核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存在脊柱畸形、伴严重神经损伤的患者,以达到神经减压、纠正后凸、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2])。由于结核病具有难治且易复发的特点,以及手术时机或方法选择不当、术中病灶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各种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21例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其中内固定9例。结果除1例外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复发1例,未内固定者1例植骨块脱出,内固定者无复发及不融合。结论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加用内固定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Qu DB  Jin DD  Chen JT  Jiang JM  Wang JX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30-1232
目的总结脊柱结核一期手术治疗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胸、腰椎及腰骶段脊柱结核120例,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17~68岁,平均34.5岁。病变部位为T6~S1。其中采用经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65例,经后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术26例,后路内固定并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9例。记录术中、术后1个月内出现的并发症,并分析相关原因。结果共10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3%,其中死亡1例。并发症的主要发生原因:手术时机选择不当1例;手术创伤2例;手术操作不当或失误5例;其他原因2例。结论脊柱结核的一期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是因处理不当引起。做好术前评估,术中操作谨慎,术后处理妥当,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术后内固定失稳的原因并研究相应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07年在两院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加内固定的46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2例患者中,内固定失稳19例,失稳率为4.11%(19/462),其中6个月内出现失稳15例,占3.25%(15/462)。抗结核治疗时间≤6个月内固定失稳率比抗结核治疗时间〉6个月者显著增高(P〈0.01)。佩戴支具时间≤6个月内固定失稳率比佩戴支具时间〉6个月者显著增高(P〈0.01)。术后卧床时间≤3个月内固定失稳率比术后卧床时间〉3个月者显著增高(P〈0.01)。术者为中级职称者术后内固定失稳率比术者为高级职称者显著增高(P〈0.05)。术后负重重量/〉50kg者内固定失稳率比负重重量〈50kg者显著增高(P〈0.05)。结论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加内固定术术后内固定失稳的危险因素有抗结核时间不足疗程、佩戴支具时间过短、术后卧床时间不充分、术后过度负重、术者为中低职称者。术后规则抗结核治疗、佩戴支具时间足够长、卧床时间充分、避免过度负重和提高术者技术水平可降低脊柱结核术后内固定失稳率。  相似文献   

12.
脊柱结核合并截瘫再手术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Qin SB  Dong WJ  Fan J  Lan TL  Guan BQ  Xu SZ  Guan 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37-123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既往手术治疗失败的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患者32例(占同期患者的19%),由前路开胸减压手术17例,肋骨横突切除侧后方减压15例;术后22例给予抗结核治疗。结果23例选择前路开胸病灶清除减压术、植骨治疗,有9例行钛板内固定;5例行侧后方经胸廓胸膜外减压术;2例复发病灶清除术;2例行单纯瘘管搔刮病灶清除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其中26例截瘫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患者,再次手术时行开胸病灶清除术解除脊髓压迫效果仍佳,而对于体质或肺功能状态差者可行经胸廓胸膜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多中心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现状,探讨影响手术方案选择、肿瘤复发以及肢体功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5个骨肿瘤治疗中心2000年3月至2012年5月病理学确诊并经手术治疗的222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20例,女102例;年龄(35.5±12.3)岁。肿瘤行囊内刮除术、切刮除术或边缘切除术。分析流行病学、形态学、影像学因素和临床特征,探索术后肿瘤复发、手术方式、术后肢体功能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行囊内刮除128例(57.6%),切刮除术13例(5.8%),边缘切除术79例(35.5%)。15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1.6%。 术后23例复发,复发率14.5%(23/159),术后至复发的时间(23.9±22.3)个月。囊内刮除术后复发率为19.0%,切刮除术为0,边缘切除术为8.9%,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唯一因素。复发肿瘤的手术方式与首诊原发肿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患者更倾向于边缘切除。病理性骨折、Campanacci分级、Enneking骨肿瘤分期以及有无软组织肿块可明显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囊内刮除术后患者的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评分明显优于边缘切除,Enneking分期、有无软组织肿块、首诊原复发亦可明显影响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结论 手术切除方式是同时影响术后复发与肢体功能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4.
罗政  尹锐  刘俊  张岱阳  胡睿 《骨科》2016,7(4):248-251
目的:分析研究恩施地区脊柱结核病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到恩施州各县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所有患者一般情况及诊疗情况,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及诊疗情况分析。结果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各医院共接诊218例确诊为脊柱结核的患者,前4年病例数相当,2013年病例数迅速增长,为历年最高。就诊病例中呈现20~40岁和40~60岁两个高峰,<20岁所占比例最低。恩施市籍病例最高,利川市次之。以汉族、土家族为主,多种民族散发。病例中绝大多数为农民。腰椎节段结核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胸椎。共有183例患者接受手术。患者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术前用药时间为2~4周,术后用药时间为12~18个月。18例(8.26%)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经处理后均好转。结论通过分析发现农民(包括外出农民工)为结核病好发人群,应被列为脊柱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重点监控对象,对农民群体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让他们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得到更多更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刘趁心  雷伟  吴子祥 《脊柱外科杂志》2018,16(4):239-241,247
正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是一类棘手的感染性疾病,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0%~60%~([1])。然而,关于脊柱结核的治疗理念尤其是手术方式的选择,国内外存在较大争议。激进或过于保守均会带来各种问题:手术指征过宽易造成过度治疗,增加医疗负担甚至各种手术并发症;手术指征过窄则会导致疗程延长,继发Pott畸形,发生迟发性神经损伤等。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脊柱结核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研究多为病例报道~([2]),高质量随机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矫形手术失败原因、预防措施、处理方法及翻修手术适应证。方法31例患者,男18例,女13例;翻修手术时年龄4~35岁,平均14.7岁;既往平均手术史1.5次。初次手术距翻修手术时间平均47.9个月(13~114个月)。术前出现腰背部酸困疼痛、活动后加重16例,内植物并发症(断裂、松脱或外露等)5例,畸形进行性加重21例,下肢部分肌力和感觉障碍5例。翻修术前平均侧凸角75.3°,脊柱柔韧性9.8%;后凸角76°,柔韧性25.2%。分别采用脊椎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原位固定和分期手术治疗。结果20例患者平均随访31.8个月,侧后凸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5.2%和67.5%。手术并发症: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12.9%),经脱水、激素和电脉冲刺激等治疗,均在术后1~3周内得到完全恢复;内植物断裂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正确掌握脊柱矫形手术治疗原则、良好的植骨融合、对先天性侧凸进行必要的内固定以及避免过早拆除内固定等,是防止矫形手术失败的有效手段。对有顽固性腰背痛、脊柱假关节和术后畸形进行性加重者,应根据患者年龄、畸形程度和脊柱柔韧性,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初次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317例脊柱结核患者,男206例、女111例;年龄(53.5±16.7)岁(范围11~86岁)。随访1年以上,期间出现①~③中任意一条定义为手术失败:①同一结核病灶接受手术≥2次;②与结核病灶相关的非计划再入院次数≥1次;③结核耐药或迁延不愈,出现冷脓肿或窦道;或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或发生内固定松动。未发生失败病例定义为治愈。收集两组患者症状、用药史、辅助检查、手术方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手术失败的潜在危险因素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失败病例均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穿刺引流(含置管冲洗)14例、清创10例、内固定翻修3例。术中采集脓液、坏死或肉芽组织行结核杆菌培养+药敏试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确定手术失败27例。脓肿或窦道形成17例,占63%(17/27);其中3例异烟肼或利福平单药耐药、2例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耐多药);经针对性抗结核治疗(17例)、穿刺引流或穿刺置管冲洗(14例)、清创缝合(3例)治愈。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7例,占26%(7/27);其中病原菌检出5例,均未检出结核耐药;经抗感染及清创缝合治愈,其中2例取出内固定。内固定松动3例,占11%(3/27),经内固定翻修手术治愈。手术失败组与临床治愈组是否累及复合或跳跃节段、有无2型糖尿病史、有无三种以上基础疾病史、术后1周C反应蛋白、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首剂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累及复合或跳跃节段(OR=3.513,P=0.047)、术后1周C反应蛋白(OR=1.021,P=0.005)、首剂时间≥20周(OR=2.895,P=0.039)、出血量≥800 ml(OR=5.950,P=0.001)和患有三种以上基础疾病(OR=3.671,P=0.027)为手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结核,特别是耐药脊柱结核应早期诊断,并尽早开始规范抗结核治疗;脓肿穿刺引流是治疗脓肿或窦道形成的有效手段;复合或跳跃节段的脊柱结核术后失败发生率高,应强调手术病灶节段的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