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研究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为临床明确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门诊及住院确诊为BCR/ABL阴性MPNs患者,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患者JAK2V617F突变,根据情况给予羟基脲和(或)干扰素治疗,定期进行门诊随访。结果 90例MPNs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63.3%,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82.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45.2%、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50.0%、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MPN-U)66.7%;PV、ET两组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阴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的ET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阴性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并发症的MPNs患者与无并发症的MPNs患者相比具有更高的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基脲对MPNs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组的有效率高于单用羟基脲组及单用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MPNs亚型的JAK2V617F突变发生率存在差异;MPNs患者中JAK2V617F突变与疾病的各项临床特征密切相关;JAK2V617F突变阳性MPNs患者对羟基脲治疗敏感性更高,且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羟基脲或干扰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JAK2V617F基因突变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442例MPN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7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4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30例。以回顾性分析法,观察分析JAK2V617F基因突变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442例MPN患者中,JAK2V617F基因发生突变320例,阳性率为72.4%。其中,170例PV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型153例(阳性率为90.0%),242例ET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144例(阳性率为59.5%),30例PMF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23例(阳性率为76.7%)。320例突变阳性患者中,脾脏肿大162例,其中PV 66例,ET 75例,PMF 21例。JAK2V617F基因突变型PV患者中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所占比重为3.9%(6/153),显著活跃所占比重为60.1%(92/153),增生活跃及以上所占比重为64.1%(98/153)。JAK2V6...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殖性肿瘤发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的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单一的JAK2基因V617F突变并不能解释3种疾病临床表现的差异。最近的研究表明,JAK2V617F突变负荷、其他MPN相关基因突变,如TET2、ASXL1等,以及遗传易感性可能参与了MPN复杂的发病机制。本文就这3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王兴彤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2,35(5):442-445
JAK2基因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关系密切.该突变通过过度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MPNs发生.目前,JAK2基因突变检测已应用于临床诊断,JAK2抑制剂在临床前试验中获得成功,进入早期临床试验.现就近年来JAK2基因在MPNs临床诊断及靶向治疗方面的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干扰素抑制JAK2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JAK2V617F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将其中50例初诊未治疗患者归为对照组,将另外50例行IFN-a2b治疗的患者归为治疗组,对两组患者6个月之后MVD、HIF-1α、VEGF等指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的JAK2V617F突变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的MVD表达和HIF-1α、VEGF阳性细胞比例要低,P<0.05;JAK2V617F突变量≥50%患者的MVD表达和HIF-1α、VEGF阳性细胞比例要高于JAK2V617F突变量<50%的患者,P<0.05。结论干扰素可以通过抑制MVD、HIF-1α、VEGF的表达来减少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7.
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是骨髓中一种或多种髓系细胞增殖和外周血中成熟及不成熟细胞计数增加的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疾病.JAK2 V617F突变作为近年MPN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发现,被认为与MPN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突变的JAK2失去自我抑制能力,持续活化导致一系列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失调,最终造成恶性细胞过度增殖.目前,关于JAK2V617F突变与MPN临床特征及转归方面的研究及针对JAK2 V617F的靶向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些待解决问题,如JAK2V617F突变在MPN发病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应积极开发针对JAK2的有效靶向药物;突变对于临床诊断及疾病检测的应用也亟待深入研究等.本文从JAK2及JAK2 V617F突变介绍JA K2 V617突变在MPN中的致病机制、突变与临床特征及转归之间的关系和相关靶向治疗的发展等,对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V617F点突变发生情况及与血栓栓塞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107例MPN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及序列测定方法,检测MPN患者JAK2V617F点突变发生情况,结合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探讨其在疾病诊断及与血栓栓塞发生之间的意义.结果 ①107例MPN患者中共检出71例患者存在JAK2V617F突变,总突变率为66.4%.107例MPN患者共发现34例患者存在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1.8%).②血栓发生率真性细胞增多症(PV)组为34.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组32.6%,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组22.2%,三组间χ2=0.96,P>0.05.34例血栓患者中,JAK2V617F阳性患者28例,阴性患者6例,两组间χ2=5.71,P<0.05.65例年龄≥60岁患者27例并发血栓栓塞(41.5%),42例年龄<60岁者中7例并发血栓栓塞(16.7%),两组间比较χ2=7.28,P<0.01.结论 MPN患者JAK2V617F发生率较高,JAK2V617F阳性及高龄(≥60岁)患者更易并发血栓栓塞,对不明原因血栓患者进行JAK2筛查可明确是否存在早期不典型MPN.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法检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可行性.随机抽取29份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MPN患者的骨髓标本,应用HRM法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并与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和测序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HRM法检测,在29份MPN患者骨髓标本中检出JAK2 V617F突变阳性11例,突变率为37.9%;与基因测序法比较,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100%.而AS-PCR法与测序法比较,Kappa=0.179,P=0.316,一致性强度较差.结论:HRM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高等优点,可作为临床JAK2V617F基因突变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外周血细胞中JAK2V617F突变和p-STAT5蛋白表达的情况及二者与疾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实践及靶向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科确诊的45名BCR-ABL阴性的MPN患者及15例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及蛋白质,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蛋白印迹法定量检测研究对象的朋K2V617F突变比例及p-STAT5蛋白表达量,并结合收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PN患者JAK2V617F突变总体阳性率为73.3%(33/45),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以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83.3%(20/2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阳性率为68.8%(11/16),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的阳性率为40.0%(2/5);PV、ET、IMF患者的J14K2V617F突变比例分别为0.472±0.245,0.216±0.162,0.435±0.239;p-STAT5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396±0.758,0.760±0.623,0.792±0.612;JAK2V617F突变负荷与p-STAT5蛋白表达灰度值呈线性相关(P〈0.05);在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越高,血小板水平越低;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者,年龄越大,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越高,与血小板水平无明显相关性;IMF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均较低。JAK2V617F突变阳性者更易发生脾肿大、出血及血栓事件。结论:JAK2V617F突变在BCR-ABL阴性的MPN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突变负荷越高者其下游p-STAT5蛋白的表达量越大,发生脾肿大、血栓事件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PD)中已明确bcr-ab1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但bcr—ab1阴性MPD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多宗实验研究报道该类MPD疾病有高频获得性JAK2 V617F点突变,并通过小鼠骨髓移植实验证实了该突变确实可引起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发生,提示JAK2 V617F点突变在MP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JAK2及JAK2 V617F点突变及其检测方法,JAK2 V617点突变与MPD的发病关系,临床相关性及与其他恶性血液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JAK2V617F点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JAK2V617F点突变的临床意义,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50例患者的JAK2V617F点突变,并分析比较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显示:50例PV患者中31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62.0%。12例(24.0%)患者发生血栓及微血管障碍,3例存在核型异常。JAK2V617F点突变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初诊时的年龄(57.5±10.0 vs 45.6±14.9,P〈0.05)和白细胞计数(16.2±6.7 vs 9.0±5.2,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V患者的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率为62.0%,JAK2V617F点突变阳性患者的年龄和白细胞计数高于阴性患者。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对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病人进行JAK2V617F点突变检测,探讨该突变在此类病人中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0例典型MPD病人bcr/abl融合基因,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样本JAK2V617F点突变,对有突变的病例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病人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JAK2V617F突变为阴性;余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阴性,JAK2V617F阳性率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病人为75%,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病人为30%,在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病人为50%。JAK2V617F在CML和bcr/abl阴性MPD病人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JAK2V617F可能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JAK2V617F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的发生率和突变类型,定量分析突变转录本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ARMS(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ationsequencing)PCR法检测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突变类型,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定量分析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结果显示:98例ET患者中59例JAK2V617F为阳性,其中纯合突变18例。纯合突变及杂合突变患者的平均年龄均较野生型为高(P值均〈0.05);18例纯合突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于41例杂合突变者,且二者均高于野生型(P值均〈0.05)。毛细管电泳定量分析显示,纯合突变患者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为(89.9±6.7)%,高于杂合突变患者的(57.1±6.7)%(P〈0.05);年龄小于60岁患者的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为(62.3±16.5)%,低于年龄大于60岁患者的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为(72.4±15.8)%(P〈0.05)。JAK2V617F阳性组中血栓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其中纯合突变者高于杂合突变者,发生血栓者的JAK2V617FF转录本水平高于无血栓者(P值均〈0.05)。结论:JAK2V617F阳性与阴性ET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突变类型及检测其转录本水平对明确疾病状态、观察疾病进展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JAK2V617F点突变的突变率及其外周血细胞水平,为其分子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对158例初诊患者JAK2基因的V617F位点进行扩增,并对其发病年龄和临床血液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JAK2V617F总突变率为72.15%,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78.46%,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69.05%和特发性骨髓纤维化(PMF)55.56%.血液学指标显示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型组的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00.26±19.72)g/L,(17.57±10.96)×109/L,显著高于野生型组(t=1.636-2.406,P值均<0.05).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型组的年龄、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0.41±18.52)岁,(4.72±1.51)×1012/L,(14.78±12.21)×109/L,显著高于野生型组(t=1.634-3.284,P值均<0.05).PMF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型组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4.51±1.42)×1012/L和(135.58±34.76) g/L,显著高于野生型组(t=2.274-2.810,P值均<0.05).结论 JAK2V617F有助于BCR/ABL阴性的不同类型MP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在南京地区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中的突变情况,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190例MPD患者的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结果表明:10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有1例存在MPLW515L点突变,突变率为1.0%;43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42.2%。13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未检测到MPLW515L点突变;5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38.5%。3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未检测到MPLW515L点突变;20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62.5%。43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未检测到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结论:AS—PCR检测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简便可靠。ET患者中可存在MPLW515L点突变,JAK2V617F点突变存在于PV、ET、IMF中,而CML患者不存在JAK2V617F点突变。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1例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MDS/MPD-U)患者的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与JAK2基因突变发生的关系。利用骨髓组织学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ARMS-PCR等方法,观察该MDS/MPD-U患者的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JAK2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表明,患者骨髓有典型的小巨核细胞、血小板增多、8号染色体三体异常、JAK2 V617F基因突变。结论:该患者符合MDS/MPD-U的诊断,伴有+8,JAK2 V617F基因突变,为进一步研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两种分子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及对MDS/MPD-U预后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红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9,10(2):130-131
骨髓增生性疾病(MPD)是一类以一系或多系髓系细胞(包括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增殖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点是骨髓有核细胞增多,增殖的细胞可向终末分化成熟,多不伴发育异常。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细胞增多,外周器官浸润,常伴有肝脾肿大。虽然发现这种疾病有近100年的历史,但是病因仍然不十分清楚,临床没有可称为金标准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