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近10年来32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11例保留面神经腮腺全切术,4例因面神经受累切除面神经,2例术中行面神经重新吻合术,7例行颌下三角清扫术,6例腭部行部分骨切除术;有14例行颈淋巴清扫,18例进行术后放疗。结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前应该仔细询问检查,避免与多形性腺瘤混淆,尽量采用术中快速冰冻来明确诊断、术后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联合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2.
3.
43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组织学分型和临床分期与手术预后的关系,为临床确定理想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43例得到病理学证实的涎腺MEC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基组织学分型、TNM分类和临床分期与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得到长期随访的36例中,6例出现局部复发或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在组织学上属高分化型4例,低分化型2例;属临床Ⅰ、Ⅱ期1例,Ⅲ、Ⅳ期5例;现生存23例,死亡13例,其中死于MEC4例,死于其他疾病9例;死于MEC的4例均属临床Ⅲ、Ⅳ期。这表明MEC术后的复发转移率和病死率与其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1),临床Ⅰ、Ⅱ期MEC的手术预后明显优于Ⅲ、Ⅳ期。结论:对于临床Ⅲ、Ⅳ期的MEC应高度重视原发灶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及相应区域的淋巴结清扫。对手术切除不彻底的病例,可考虑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4.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涎腺粘液表皮样癌67例临床病理观察和37例角蛋白-PAS-A.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认为本病多见于成年女性。小涎腺中腭腺为其好发部位。常无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结节性肿块。易复发,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对其临床病理分型及生物学特性的判断有所帮助,并支持本病起源于涎腺闰管贮备细胞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克隆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筛选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克隆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裸鼠体内人工肺转移和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筛选克隆细胞,应用细胞计数法,染色体显示法,软琼脂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及裸鼠体内试验法研究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Auclair量化分级系统对88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探讨组织学分级与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根据本次实验的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涎腺粘液表皮样癌88例。采用Au-clair量化分级系统对本组病例行组织学分级,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度恶性34例(38.6%),中度恶性(Ⅱ级)20例(22.7%),高度恶性(Ⅲ级)34例(38.6%)。Ⅲ级患者年龄长于Ⅰ级患者,[(43.7±17)vs(33.9±13.9)],P<0.05。Ⅰ级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21%)低于Ⅱ级(50%)和Ⅲ级患者(76%)(P<0.5)。Ⅲ级病例的肿瘤直径[(3.8±1.4)cm]大于Ⅰ级[(2.9±1.8)cm]和Ⅱ级病例[(3.5±2.9)cm](P<0.0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P<0.05)。结论:应用Auclair量化分级系统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行组织学分级有助于判断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Ⅳ型胶原蛋白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4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进行Ⅳ型胶原蛋白的检测。结果: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Ⅳ型胶原与其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Ⅳ型胶原的异常表达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观察18例粘液表皮样癌(12例发生于腮腺,6例发生于小涎腺)的病理学改变。按实体性上皮团与粘液腺管的比例瘤组织可分三种类型:1. 粘液腺管为主型(4例);2. 实体性上皮团为主型(4例);3. 粘液腺管与实体性上皮团混合型(7例);4. 特殊型(3例)。透射电镜观察2例的中间型细胞,胞浆中或有分泌物前体,或有成熟的分泌颗粒;有的细胞内有多量张力细丝;细胞间或见桥粒,或有发育不良的细胞连接。以上发现表明中间型细胞是一种具有向棘细胞和腺细胞双向分化能力的低分化瘤细胞。在4例中观察到较大导管上皮由单纯增生、异常增生过渡到癌的形态学表现,一例见癌旁导管上皮异型增生。这5例癌的组织学类型3例为实体上皮团为主型,2例为实体性上皮团与粘液腺管混合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16和nm2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超敏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P^16和nm23癌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和nm23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阳性率分别为56.25%和59.38%,高分化型和低分化型肿瘤P^16癌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95%和23.08%;高分化型和低分化型肿瘤nm23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4.21%和23.08%。经统计学处理,不同分分程度涎腺粘液表皮样癌P^16和nm23癌基因蛋白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16和nm23癌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测定PCNA表达.结果PCNA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5.47士17.83)%。PCNA标记指数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结论 PCNA可能成为判断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活性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2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标本中MMP-9及PCNA的表达.结果 MMP-9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TNMⅢ Ⅳ期者,MMP-9的表达分别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TNMⅠ Ⅱ期者(P<0.05).黏液表皮样癌中MMP-9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MMP-9在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血管生成与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2 8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VEGF、PCNA的表达 ,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VEGF阳性表达率为 82 .14 % (2 3/ 2 8) ;MVD为 30 .19± 12 .99(8~ 5 9) ,PCNA为 (2 0 .5 0± 12 .5 8) % (6 .2 3%~5 1.78% )。低分化组MVD、PCNA阳性率均高于高分化组 (P <0 .0 5 )。VEGF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MVD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rs=0 .80 ,P <0 .0 5 )。VEGF表达、MVD与PCNA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rs=0 .0 2 ,rs=0 .15 ,P >0 .0 5 )。结论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 ,肿瘤细胞能产生VEGF促进血管生成 ;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微血管密度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均高于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蛋白与多药耐药蛋白P-糖蛋白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在37例涎腺MEC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涎腺MEC临床病理特点的联系及二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1%(20/37),正常涎腺组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涎腺MEC中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1.9%(34/37),正常涎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8.3%(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P-糖蛋白的阳性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在涎腺MEC中均有较高水平表达,突变型p53蛋白过表达与涎腺MEC的生长、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检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的表达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为判断涎腺MEC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肺黏液表皮样癌(PMEC)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连续收集的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7例PMEC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缘、密度、强化特征、伴随征象以及病理分级等。结果 27例PMEC患者中6例(6/27,22.2%)为大气道型,14例(14/27,51.9%)为肺门型,7例(7/27,26.9%)为周围型。20例大气道及肺门型PMEC的CT表现为气管及主支气管腔内的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晰,其中6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5例重度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且有3例出现钙化;7例周围型PMEC的CT表现为肺内软组织结节或肿块,3例实性部分重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3例轻度强化。16例(16/27,59.3%)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支气管扩张黏液栓形成。9例(9/27,33.3%)淋巴结转移,8例(8/27,29.6%)远处多脏器转移。年龄(t=-3.132,P=0.005)、淋巴结肿大(χ2=9.281,P=0.003)及远处转移(χ2=7.816,P=0.008)在低级别和高级别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MEC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并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鉴别原发生肝癌切除后填塞物与复发性肝癌.方法 采用切面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术前、术后检查.结果原发性肝癌切除后填塞物超声显像为单个高回声、边界清晰、较均匀、无声晕、无彩色血流信号.复发性肝癌表现为多个混杂回声、边界模糊、欠均匀、多伴声晕、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结论 可采用切面及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原发性肝癌切除后填塞物与复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6.
17.
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临床少见,病程长短不一,症状多与肿瘤继发感染及气道阻塞有关,无明显特异性,早期难以和肺炎、气管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相鉴别,发病年龄多在20~55岁之间,在儿童中较为罕见,临床确诊依赖于支气管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易被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CT与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ACC的CT与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2例患者中,发生于腮腺7例、上颌窦3例、舌3例、下颌下腺3例、鼻腔2例、筛窦2例、腭1例、气管1例,形态较规则14例,不规则形8例;直径10mm~53mm,平均约29mm;14例行CT检查,平扫5例为均匀等、稍低密度,9例为不均匀等低密度,增强扫描4例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8例行MRI检查,T1WI为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主要为混杂高信号,6例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更高信号区,增强扫描2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周围结构侵犯9例,淋巴结转移3例,远处转移1例。结论ACC的病理基础决定其影像表现,CT及MRI增强扫描ACC易出现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域,并且CT与MRI检查对判断肿瘤侵犯范围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143例涎腺肿块患者,运用细针穿刺吸取细胞的方法进行细胞学检查。结果:143例涎腺肿块细胞学检查结果中113例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符,准确率为79.02%,误诊率为20.98%。诊断为良性肿瘤128例,其中103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准确率为80.47%;恶性肿瘤3例,均与病理诊断相符,非肿瘤性疾病12例,其中7例与病理诊断相符,准确率为58.33%。本文分析了细针穿刺吸取细胞作细胞学检查诊断涎腺肿块误诊的原因。该方法简便,结果较可靠,对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对30例符合标准的尸检唇腺和21例Sjǒgren综合征唇腺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导管扩张、脂肪组织聚积,腺泡萎缩呈导管样退化、间质纤维化及淋巴细胞浸润为唇腺的年龄性改变。用唇腺活检诊断Sjǒgren综合征,对<60岁的患者,除淋巴细胞浸润≥1灶/4mm~2这一主要标准外,导管扩张、脂肪组织聚积及腺泡萎缩也应作为参考指标;对≥60岁的患者,则应注意唇腺的年龄性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年龄性改变和Sjǒgren综合征唇腺组织局部合成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能力不同,IgG和IgM比IgA相对增高有助于Sjǒgren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