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前牙先天性缺失患者行正畸治疗的最佳方案选择.方法:采用标准MBT直丝弓矫治器对下颌前牙先天性缺失20例患者行矫治.其中采用非拔牙矫治6例,拔牙矫治14例.结果:经矫治后20例均达到协调牙颌面外观,前牙排列整齐,后牙尖窝锁结关系较好.矫治时间15~24个月,平均20个月.正畸治疗后戴用保持器,回访1~1.5...  相似文献   

2.
邓琳 《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806-2808
目的:观察MBT直丝弓矫治器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2013年收治的32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的正畸治疗情况,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前牙覆盖、覆,牙列,关系及面型的改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19.5±1.7)个月,均达到Ⅰ类关系,上下牙齿排列整齐,无拔牙间隙,前牙覆盖、覆正常,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将MBT直丝弓技术用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通过对弓丝序列的简化,以轻力滑动持续精确地调整牙齿移动,有效的支抗控制,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满意的牙齿位置及面型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开,伴下颌后缩,拔除尖牙后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下牙排列整齐,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上下牙中线一致。结论: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临床操作简单,牙齿定位准确,可简化矫治程序和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后,前牙覆盖减小6.0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度(U1-NA)减小15.43度(P〈0.01),上中切牙突度U1-NA(mm)减小4、71mm(P〈0、01),ANB明显减小(P〈0.05)、结论: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的错(牙合)患者的矫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方法 通过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13例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矫治治疗,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矫治结束后患者上前牙的突度均明显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达到正常,上下唇突点距审美平面垂直距离分别减少2.1mm和2.7mm.结论 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以简化矫治弓丝的序列,加强支抗的控制,通过持续轻力滑动的方法有效控制牙齿移动,使矫治效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前牙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8月-200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前牙深覆(牙合)患者4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1分类错牙合21例,安氏Ⅱ类11分类错(牙合)27例,前牙深覆(牙合)均在Ⅱ度以上。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打开咬合,对照组单纯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打开咬合。[结果]应用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打开咬合较单纯采用固定矫治器来打开咬合疗程短见效快,治疗组咬合完全打开时间平均(3.4±1.2)个月,对照组咬合完全打开时间平均(5.64-1.5)个月,两者打开咬合所需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丝弓技术结合平面导板矫治前牙深覆(牙合)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打开咬合的方法,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的错患者的矫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13例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矫治治疗,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上前牙的突度均明显改善,前牙覆覆盖达到正常,上下唇突点距审美平面垂直距离分别减少2.1mm和2.7mm。结论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可以简化矫治弓丝的序列,加强支抗的控制,通过持续轻力滑动的方法有效控制牙齿移动,使矫治效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的错黯患者的矫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13例恒牙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患者矫治治疗,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上前牙的突度均明显改善,前牙覆胎覆盖达到正常,上下唇突点距审美平面垂直距离分别减少2.1mm和2.7mm。结论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可以简化矫治弓丝的序列,加强支抗的控制,通过持续轻力滑动的方法有效控制牙齿移动,使矫治效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托槽设计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改进,兼顾了自锁托槽及Tip-Edge Plus托槽的优点,在正畸临床中有独到之处。本文通过比较其与正畸临床常用的滑动(MBT)直丝弓技术在牙列拥挤病例矫治中的差异,观察其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后,前牙覆盖减小6.0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度(U1-NA)减小15.43度(P<0.01),上中切牙突度U1-NA(mm)减小4.71mm(P<0.01), ANB 明显减小(P<0.05).结论: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万里莉  刘芳 《大家健康》2016,(4):148-149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牙列错颌畸形的矫治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38例牙列错颌畸形患者,38例患者均行 HX 直丝弓矫治器常规治疗,观察分析矫治要点及临床效果。结果:38例患者的平均矫治时间为(19.5±2.4)个月;38例患者矫治后上、下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盖正常,后牙咬合关系良好。结论:HX 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牙列错颌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效地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矫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BT滑动直丝矫治技术配合微型平导矫治儿童前牙深覆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Ⅱ&#176;和III&#176;前牙深覆合的患者使用MBT滑动直丝矫治技术配合活动微型平导板矫治器进行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0例。实验组用滑动直丝弓+平导板,对照组为未经矫治的原始资料。2组均拍摄头颅侧位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下面高分别为(68.90±2.40)mm和65.80±1.91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打开咬合平均时间,Ⅱ&#176;深覆合平均4.1±2.2个月, III&#176;深覆合平均5.5±2.2个月。结论:MBT矫治技术联合活动微型平导板矫治儿童前牙深覆合是一种快速有效打开咬合的好方法,并能有增加前下面垂直高度,改善面形,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0.014Ni-Ti直丝在非拔牙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治疗组选取19例中度牙列拥挤畸形病例,应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以0.014Ni-Ti直丝为启动弓丝;对照组选取9例中度拥挤畸行病例,对治疗结束时两组病例达到理想矫治目标所应用的治疗时间为评价指标。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治疗组应用时间(16±3)月低于对照组(33±3)月(P〈0.05)。结论对于恒牙牙合早期中度拥挤患者,应用0.014Ni-Ti直丝行非拔牙扩弓矫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周立新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2):1753-1756,1760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错牙畲畸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接诊的正畸病例3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选用Twinblock矫治器改善颌间关系,再用直丝弓矫治器排齐牙列,矫治咬合关系。对照组直接用直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对比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时间为(26.8±1.2)个月,少于对照组(32.5±1.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组别在矫治后磨牙关系中性,咬合关系稳定,前牙覆合覆盖正常。但观察组治疗后下颌骨发生明显前移,同时下颌骨长以及下面高度均比对照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在矢状线上和在垂直线上各指标数据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时,能够对下颌生长产生刺激,同时矫正颌骨矢状关系,易于取得患者配合,明显改善患者侧貌,简化后期固定矫治,治疗时间短,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BT滑动直丝矫治技术配合微型平导矫治儿童前牙深覆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Ⅱ°和III°前牙深覆合的患者使用MBT滑动直丝矫治技术配合活动微型平导板矫治器进行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0例。实验组用滑动直丝弓+平导板,对照组为未经矫治的原始资料。2组均拍摄头颅侧位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下面高分别为68.90±2.40mm和65.80±1.91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打开咬合平均时间,Ⅱ°深覆合平均4.1±2.2个月,III°深覆合平均5.5±2.2个月。结论:MBT矫治技术联合活动微型平导板矫治儿童前牙深覆合是一种快速有效打开咬合的好方法,并能有增加前下面垂直高度,改善面形,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前后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采用直丝弓(SWA)矫治器对21例处于恒牙初期的安氏Ⅲ类错铪畸形患者进行治疗。结果:21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经过1年~20个月的临床矫治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通过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对照分析表明:(1)直丝弓矫冶器适用于恒牙初期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疗;(2)直丝弓矫治器可以在三雄空闻有效的移动牙齿,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3)直丝弓矫治器配合Ⅲ类颌间牵引可抑制下颌的生长发育,改变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4)直丝弓矫治器虽为高效能矫治器,但作用有一定限度,对Ⅲ类错耠畸形严重且年龄较大者应采用外科正畸予以矫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在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错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8例安氏II类1分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 经MBT直丝弓矫治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上下牙排列整齐,前牙覆盖正常,治疗前开牙台(7.43±1.52)mm,治疗后(2.30±1.14)mm.通过X线投照测量,水平方向SNA角平均增大1.65°.U1-SN术前(114.72±9.74)°、术后(105.12±8.15)°,U1-L1术前(112.58±9.12)°、术后(122.83±7.56)°,L1-MP术前(78.54±6.72)°、术后(81.56±6.6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操作简单、简化了治疗程序,且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在矫治安氏II类1分类错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谢晓华 《中外医疗》2014,(28):104-105
目的探讨分析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2009年4月—2014年2月在该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正畸技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与术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矫治成功率与治疗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93.8%,对照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7%)高于观察组(9.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埋伏阻生尖牙通过直丝弓矫治技术可以取得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martclip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在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双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非拔牙正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Smartclip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Ⅰ类牙合关系,上下牙齿排列正常,无散在间隙及拥挤现象。观察组的椅旁操作时间、总体治疗时间及有效复诊次数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martclip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双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疗效显著,且能明显缩短椅旁操作时间,并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评价下颌切牙先天缺失方丝弓矫治的临床效果,探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方丝弓矫治难点和要点。方法:选择正畸门诊12例因牙列不齐要求矫治的下颌切牙先天缺牙患者使用减数拔牙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结果:12例下颌前牙先天缺失并牙列不齐的患者经15~23个月,平均18.6个月的正畸治疗。患者牙弓间隙关闭,上下牙弓协调,覆颌,覆盖正常,面部侧貌协调。结论:下颌前牙先天缺失可以通过上颌单颌或双颌不对称拔牙矫治来协调上下牙弓,改善患者的覆颌,达到个别正常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