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了解中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旨在关注用药安全.方法对84例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84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涉及中药品种有19种.药物不良反应按系统分,其中变态反应占84.52%.所有不良反应均由静脉给药引起.结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中药注射液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了解中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旨在关注用药安全.方法对84例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84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涉及中药品种有19种.药物不良反应按系统分,其中变态反应占84.52%.所有不良反应均由静脉给药引起.结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中药注射液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193例中药注射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荆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原因,更好的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WHO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对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2年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中的193例中药注射制荆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注射荆引起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一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为发热。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三种药物是: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结论 随着中药注射液品种和使用的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振伟 《中国药事》2010,24(2):200-202
目的分析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根据相关因素制订相应防范措施。方法检索1999-200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收集有关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分析其机体、药物、配伍禁忌、反复用药等因素的关系。结果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与机体、药物、配伍禁忌、反复用药等因素有关,其中相当一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并未完全清楚。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尤其应加强对年老、婴幼儿患者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品种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中药注射剂出现的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36例,分别是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参麦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结论 临床应重视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郑雪 《海峡药学》2014,(10):153-155
对我院2012~2013年度116例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占全部不良反应/事件的11.6%,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胸闷、心悸、注射部位疼痛、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等。我院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药物为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丹红注射液。  相似文献   

7.
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康鲁平 《医药导报》2004,23(12):0988-0989
中药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成分复杂、生产工艺不同、不同药物配伍等因素以及个体差异引发的不良反应的报道逐年增多。该文作者综合分析了中药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原因,列举了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和表现,以期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83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83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以皮疹、过敏样反应为主,涉及双黄连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51个品种。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84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06-2009年临床报告的356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选择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严重程度、类型、主要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84例,占全部报告的23.60%,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排在首位,循环系统损害次之;涉及的药物19个,以清开灵注射剂为首,痰热清注射剂次之。报告中严重的不良反应8例,新的不良反应27例。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4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志燕 《中国药业》2007,16(20):53-54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4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病例,从年龄、性别、药物剂型、临床症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涉及6个器官/系统、8个品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前3位依次为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液及穿琥宁注射液。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我院2011年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传 《安徽医药》2012,16(11):1713-1714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该院收集到的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43例(占65.15%),男性23例(占34.85%),且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有58例(约占87.87%)。引起不良反应的的药物中多为生脉注射液(13例),参麦注射液(13例),注射用双黄连(12例),痰热清注射液(6例)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的为全身性损害,有31例,约占38.75%,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有12例,约占15.00%。结论辩证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规范使用中药注射液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其他药配伍的也越来越多,由于中药注射液制作工艺、成分比较复杂,一种中药注射液本身就是由多种成分组成,再与其他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难以预测,因此中药注射液的规范使用,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临床1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锦珊 《海峡药学》2004,16(1):109-110
2002年1月-2003年9月我院临床发生的1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制剂有黄芪注射液、舒肝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刺五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和健脑合剂。不良反应表现药物热、寒战、发热多见,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  相似文献   

14.
痰热清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痰热清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2009年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制剂诱发的不良反应共41例,涉及18种中药制剂,其中痰热清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为8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皮肤及附件损害等。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不是很多,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密切观察,以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汪静  李和柏 《中国药业》2008,17(8):50-5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年9月.2007年7月收集的5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药物共54种,且ADR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31例(占54.39%),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11例(占19.30%)。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5种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蔡泳 《医药导报》2006,25(4):370-371
目的分析常用中药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99~200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对收集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与机体、药物、配伍禁忌、反复用药等因素有关,根据相关因素制订相应防范措施。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液的ADR,尤其应加强对年老、婴幼儿患者ADR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187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冯玉珍  陆洁 《医药导报》2006,25(7):715-716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收集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近年报告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涉及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生物制品、氨基酸注射液等30种药品。静脉给药引起不良反应162例(86.6%),口服给药18例(9.6%),肌内注射7例(3.7%)。反应症状多为输液样反应,其次为变态反应性皮疹。结论 临床用药应全面考虑药物不良反应,权衡利弊,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刘平平 《北方药学》2014,(12):125-125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应根据其理化性质选择合适溶媒,如溶媒选择不当,或药物溶解不充分,或pH值改变或由于氯化钠注射液的盐析作用引起不溶性微粒增加,则会引起局部血管堵塞、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等不良反应。此外滴速过快亦可使瞬间进入静脉的药物过多,从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通过分析苏北某中医院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不当与滴速过快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统计我院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对50例上报的ADR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不良反应以抗感染和心血管药物居多,均为静脉注射液,加强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73例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有关。ADR最常表现为皮肤损害,涉及药物有32种,其中抗感染药、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较多,静脉给药ADR占50.68%,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结论协同做好ADR的监制工作,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