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霞  崔颖  李国宏 《实用老年医学》2022,(11):1088-1091
<正>围术期低体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核心温度<36℃的现象[1],其与多种并发症密切相关,包括伤口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术后苏醒推迟、寒战与热不适、心血管不良事件等[2-3]。髋部骨折是老年病人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外科手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常见治疗方式,创伤大、时间长,加之麻醉药物、身体暴露、皮肤消毒、大量输液、伤口冲洗等因素共同作用,病人极易发生低体温[2-3]。研究发现,髋部骨折手术病人低体温发生率高达60%。而老年病人常合并多种疾病,机体代谢率低、血管收缩阈值下降,体温调控功能差,低体温易感性更高[4]。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飞速发展,围术期体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趋凸显,加强病人术中体温管理也被许多学会和机构纳入指南和专家共识[3,5-6]。预防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中低体温、减少相关并发症、加速康复是必然趋势。本文就ERAS理念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病人围术期低体温的...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发生率日趋升高。髋部骨折好发于老年病人,且骨折后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如不及时手术,会影响病人远期生存率,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老年病人由于生理储备功能下降、合并症及药物使用情况复杂,其对疼痛的反应有差异且疼痛评估难度较大。因此,为获得令病人满意的手术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良好的围术期镇痛至关重要[2]。在高龄髋部骨折病人的镇痛模式中,神经阻滞技术与传统镇痛方案(阿片类、非甾体类药物)相比,能够显著减少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胃肠道出血等相关不良反应,镇痛效果显著[3-4]。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FICB)作为神经阻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病人满意度较高[5],为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围术期镇痛管理。  相似文献   

3.
<正>老年髋部骨折作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同时也产生了高额的社会经济成本[1]。老年病人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等合并症,且因高龄、衰弱等因素,术后出现并发症风险较高[2],也造成较高的死亡率[3]。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基于循证医学采取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措施,以减少生理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加速病人康复。ERAS通常需要外科、麻醉、康复和重症等多个学科联合参与[4]。目前,ICU已经参与到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救治的多个环节。本文将ICU在老年髋部骨折ERAS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肌少症是一种全身性和进行性的骨骼肌疾病[1],其与身体功能下降、跌倒、住院、死亡等不良健康事件密切相关[2]。对于需要手术的外科病人,肌少症需格外引起注意。据报道,合并肌少症的外科住院老年病人的术后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升高[3]。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患者手术量逐渐增加。老年人神经系统呈退行性改变,因此抑制手术相关神经炎症的能力下降,会出现神经元损伤及其他合并症,更易发生围手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1],部分患者术后轻/重度认知功能障碍可持续12个月或以上[2]。  相似文献   

6.
<正>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模式,即由多学科专家围绕某一种或某一系统疾病的病例进行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的治疗模式[1]。MDT模式的建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预后较差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本研究团队在前期的研究中应用MDT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4],但新冠疫情发生后,多数病人因无法提供有效期内核酸证明,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重症胆管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重度狭窄的ERCP治疗是临床上较棘手的问题[1-2],手术策略及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此类患者多为危重状态,部分评估属于ASA Ⅳ级,麻醉及手术风险极高。如果无条件行PTCD,则ERCP是唯一可行的最佳诊疗方式。ERCP术中,内镜如何通过狭窄部位及如何成功超选胆管插管是手术的两个重点及难点[3-4]。  相似文献   

8.
<正>脑出血是一种老年人群常见的急性卒中类型,具有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随着医学技术和理念的不断进步,国内指南对于中小量脑出血更加推荐应用引流术等微创术式治疗[2]。由于引流手术术中无法在直视下修正手术路径,因此,只有术前精准的规划手术路径,术中确保真实路径与规划路径完全吻合才能保证手术成功[3]。近年来,在医学科学和全息数字影像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推动下,  相似文献   

9.
<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两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中(≥60岁)约30%为糖尿病患者(7813万),其中95%以上是2型糖尿病[1]。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OP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2]。多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总骨折、髋部骨折、上臂骨折和踝关节骨折的风险均增加[3-5],2型糖尿病患者任意部位骨折风险较非糖尿病人群增加22%,髋部骨折风险增加27%[4]。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患者手术诊疗需求与日俱增,在常见手术中老年患者(≥60岁)占比已高达30.4%~ 65.9%[1]。围手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以术后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语言理解和社交能力损伤为主要特征。一旦发生将显著降低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住院周期,增加病死风险。高龄是导致PND的独立危险因素[2],  相似文献   

11.
<正>股骨颈骨折是老年骨折常见病,治疗方法多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最为普遍。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THA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证实,被用于各类髋关节疾病。随着年龄增加,会出现机体功能下降、骨质疏松、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术中和术后失血量较大的股骨颈骨折病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愈合切口,恢复身体健康。置换手术中采用的氨甲环酸(TXA)可以降低纤维蛋白的结合能力和纤溶活性,有效地避免股骨颈骨折THA中失血量过高的风险[1]。  相似文献   

12.
<正>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GTPS)是指由于股骨大转子周围的组织结构发生损伤或病理改变,从而导致髋关节外侧疼痛的一系列转子周围间隙疾病的总称[1],也是康复科和骨科门诊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有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14.3%的人患有GTPS,且多发于老年女性[2]。GTPS的临床表现以慢性、间歇性髋关节外侧疼痛和功能受限为主,其病因包括股骨大转子滑囊炎、外展肌腱(臀中肌和臀小肌)炎症或损伤以及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3]。目前国内外关于GTPS的文献报道较少,非手术保守疗法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如运动康复训练、理疗、非甾体药物、休息等[4]。笔者近年来运用体外冲击波联合微电脑骨伤治疗仪治疗老年人GTPS,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癌症发病率也逐渐升高[1]。按照老年人口的癌症发病率(285.83/10万)计算[2],预计到2050年将有123万中国老年人遭受癌症困扰,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与健康。手术目前仍是多种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进步,年龄不再是手术的禁忌证,越来越多的高龄病人倾向于接受手术治疗,但老年癌症病人由于其器官功能衰退、认知障碍、衰弱以及多种合并症,导致健康状况不佳,  相似文献   

14.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和3支病变的有效手段,实现完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是手术的优势和关键所在[1]。而围术期心肌梗死(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raction,PMI)不仅增加了围术期死亡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增加了中远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和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2-3]。尽管CABG手术方式日趋成熟和标准化,但PMI的发生率高达5%~30%[4],对于日益增多的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MI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更高[5],且患者中远期预后也不理想[6]。  相似文献   

15.
<正>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一位[1],其中男性病人居多,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约一半以上的病人为75岁以上老年人[3]。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复发的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措施。尽管外科微创技术在不断提高,但病人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常有报道[4]。老年病人因身体机能衰退和应激能力下降,术后更易发生不良结局。衰弱(frailty)是机体生理功能减退和抵抗力下降的一个指标,用于描述老年人虚弱、平衡感差、低体质量等情况[5]。衰弱可累及身体多个器官功能,使机体能量储备和应激抵抗能力下降,引发机体功能恶化。衰弱也可因一次轻微的身体伤害,如使用新的药物或轻度感染等,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6],增加术后早期再入院率或使病人入住长期照护中心等[7]。本文将探讨老年RC病人衰弱风险的研究现状,以评价该类人群的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腹部手术后感染情况及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80例腹部手术患者按不同的手术麻醉方式分为全麻组(GA组)和复合麻醉组(GCEA组)各40例。其中GA组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GCEA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在麻醉前、术后2 h及术后24 h时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D3+、CD4+、CD4+/CD8+、皮质醇、血糖水平。结果GCEA组术后2、24 h IL-1、IL-6、TNF-α水平、皮质醇和血糖显著低于GA组,CD3+、CD4+显著高于GA组(均P<0.05);麻醉前、术后2、24 h,两组CD4+/CD8+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正>人工智能(AI)是研究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通过算法使机器能够推理问题和执行任务[1]。随着芯片存储、通信网络、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无线传输模块和各类传感遥测设备的日新月异,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2]。由于其在快速识别、处理大规模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AI正推动着包括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在内的各个医学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3-4]。目前,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麻醉从业人员的缺乏以及麻醉手术量的需求增长等诸多医疗矛盾日益突显,而这些因素均易引起病人麻醉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病人围术期的风险增加[5]。因此,大力发展AI在麻醉与围术期学科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一般包括多种慢性和急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 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肺癌等[1-2]。它们多数发病于老年患者,对患者的肺功能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肺康复(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是指在全面整体评估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情况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旨在改善患者肺功能及其他器官功能的综合性干预措施[3-4]。肺康复包括了中西医等各种方式治疗和康复技术[3]。近年来,以肺康复单独应用或者联合药物应用等方式,进行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干预、护理,从而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的临床报道屡见不鲜,获得了较好的应用[5]。本文检索并归纳了近十年内的部分肺康复应用于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国内外临床报道,对肺康复技术在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进展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19.
<正>结肠镜检查是筛查和诊断结直肠疾病的关键技术,尤其是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1]。早期发现病变能够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卓有成效的肠道准备与肠镜检查质量密切相关。肠道残存粪渣、粪水较多,大量泡沫附着黏膜等均可导致肠黏膜显示不清,遗漏微小病变。据统计,约1/3~1/2腺瘤患者因肠道准备不足而在结肠镜中漏诊[2]。操作过程中反复冲洗增加了检查时间,从而增加了患者术后腹痛、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正>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阻塞或供血不足使脑组织损伤而引起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疾病[1]。在老年人群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2,3]。神经和血管的损伤是IS后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4]。如何有效治疗脑缺血后的神经血管损伤,促进神经血管的再生一直以来都是IS研究的热点和难点[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对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修复和血管再生具有积极作用及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