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吞咽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合并症,脑卒中是导致吞咽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病因,吞咽障碍可因误吸诱发肺部感染,甚者窒息死亡,也可因进食障碍而致营养不良,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2.
在老年人群中,缺血性脑卒中是引起症状性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采用脑卒中后预测模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现状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在癫痫发作前根据预测的不同风险水平向个体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进展,并对预测模型的适用条件、纳入危险因素、结局指标和优缺点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大约有50%的卒中后神经康复患者发生吞咽困难。如果非侵袭性疗法不能有效避免误吸或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取,则合并严重神经性吞咽困难(NOD)的患者需要接受胃造口管饲(FGT)。本研究旨在量化吞咽功能恢复的效果,并明确预测需要FGT治疗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生存变量。方法:1998年5月到2001年10月间,到1所康复医院就诊的需要接受FGT的严重卒中后吞咽困难连续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表现、视频荧光造影检查(VSS)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以确定FGT是否仍继续使用、已拆除或患者已死亡。对州政府的死亡证明记录进行回顾性研究,以确定随访过程中患者死亡的具体时间。对试验结果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研究过程中,11.6%(77/664)的住院卒中患者因合并严重的卒中后吞咽障碍而接受FGT插管。在急性卒中后平均两年时,上述患者中66例(85.7%)的随访有效。随后的随访中,64%(42/66)的患者存活,45%的患者拆除FGT并恢复进食。对在随访过程中接受FGT时间较短(P〈0.0003)的存活患者进行单变量分析显示,根据进食和吞咽功能的临床评估(CAFS,P〈0.020)以及吞咽功能的VSS研究(P〈0.001)患者无误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后早期(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住院治疗的1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卒中急性期(发病14天以内)和卒中后3个月患者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总分是否降低2分以上,分为认知功能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并进行组间对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有117例(60.0%)患者被诊断为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卒中后3个月有37例(19.0%)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的恶化。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和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急性期MMSE评分、急性期CDR评分、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RR=2.509,P=0.045)、文盲(RR=3.038,P=0.011)、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RR=1.364,P=0.016)是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急性期MMSE评分(RR=0.852,P=0.001)为其保护因素。 结论:缺血性卒中早期认知功能恶化的发生率达19.0%。年龄>70岁、文盲、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卒中急性期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后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IS后VD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IS后非VD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IS后V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7.93±5.39)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93±4.32)岁,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及基底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等均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IS患者V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2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对可能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并比较各因素的重要性。结果:2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痴呆的发生率为17.73%;得出5个危险因素,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部位、抑郁症。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行吞咽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各48例.常规组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康复组行吞咽康复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吞咽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结果:康复组吞咽功能恢复优良率42例(87.50%)显著高于常规组32例(66.67%),两组护理前的VFSS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康复组的VFSS评分(5.62±2.88)分显著高于常规组(3.47±2.18)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行吞咽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配合咽部冰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缺血性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咽部冰刺激。比较两组康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生命质量及吞咽功能。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87%(37/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2/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吞咽功能训练相比,吞咽功能训练配合咽部冰刺激应用在缺血性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效果更显著,可有效减轻吞咽障碍,恢复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32-36
目的观察加味地黄饮子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12月纳入7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中药组40例。对照组予吞咽训练,中药组在此基础上用加味地黄饮子,运用吞咽荧光透视检查联合吞咽功能分级量表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中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3.3%,中药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药组较对照组的吞咽功能分级量表评分以及VFSS评分在口腔期及总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地黄饮子安全、有效,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综合治疗方案更具优势,对吞咽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后抑郁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华  罗榕 《四川医学》2013,(11):1685-1687
目的 研究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 ischemic stroke depression, PIS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收治缺血性卒中患者87例.根据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 ischemic stroke depression, PISD)发生与否分为研究组和未有PISD的对照组,分析PI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8.4%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ISD,研究组额叶、颞叶病灶比例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容易发生PISD,尤其是NIHSS评分高,病灶位于额叶、颞叶患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脑血管病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变化、肺部感染发生率、胃管拔除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线WST评分和住院天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WST评分小于对照组[(1.39±0.85)分vs(2.71±1.16)分,F=17.236,P<0.001],WST评分降低值大于对照组[(2.60±0.89)分vs(1.29±0.46)分,F=19.910,P<0.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55%(15/73)vs 64.52%(20/31),χ2=18.840,P<0.001],胃管拔除变化率高于对照组[52.05%(38/73)vs 25.81%(8/31),χ2=6.078,P=0.014]。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吞咽运动操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收治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摄食行为指导,运动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运动操锻炼。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荧光吞咽造影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并使用吞咽量表评定吞咽功能,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拔管情况和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measure,FCM)评分、VFSS各期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渗透-误吸量表(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评分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运动组患者的FCM评分、口腔期、误咽及VFS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吞咽治疗仪配合吞咽训练(间接基础训练、直接摄食训练),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两组均给予同质化治疗和常规护理.采用吞咽功能恢复状况及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7.4%,对照组61.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吞咽治疗仪配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效果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meta分析以及队列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后建立预测模型。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PubMed、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提取了每个研究的卒中后癫痫风险因素的RR及其95%CI,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生成了各研究的RR和95%CI的汇总估计。根据合并RR及其对应的95%CI计算各危险因素的β系数。将β系数乘以10并四舍五入最终建立模型。结果:确定了10篇文章最终纳入本文荟萃分析,总共病例数为141 948例,卒中后癫痫数为3 702例。最终风险预测模型中包含的风险因素是梗死面积(RR 4.67,95%CI 1.41~15.47;P=0.01)、卒中复发(RR 2.48,95%CI 2.01~3.05;P<0.000 01)、卒中病因(RR 1.70,95%CI 1.34~2.15;P<0.000 01)、卒中严重性(RR 1.53,95%CI 1.39~1.70;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焦虑状态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7d内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439例,男281例、女158例;年龄范围35~82岁,年龄为(62.26±10.98)岁,相关量表平均评估时间为发病后(83.27±26.45)h.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焦虑状态122例,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评定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方法。方法 采用20%泛影葡胺液调制液态及糊状造影剂,对4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评定,分析影像学表现以得出吞咽障碍类型,并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指导吞咽功能训练。结果 40例患者均能清晰观察到整个吞咽过程,显示出口腔期及咽期的滞留、残留、渗透、误吸及清除情况等,并且2种不同形态的造影剂在显示误吸方面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评定后接受个体化吞咽训练2周,40例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总有效率达72.5%,且均未发生与造影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泛影葡胺吞咽造影检查能安全有效地评定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指导吞咽训练及患者的饮食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以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63例分为3组,康复训练组(n=188)综合应用直接治疗措施+间接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吞咽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n=196)在上述吞咽康复的基础上应用Vocastim-Master吞咽治疗仪经皮电刺激法治疗,一般治疗组(n=79)进行一般卒中康复治疗。统计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吞咽评分、肺炎发生率,进一步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新肺炎发生率。结果经过3周的治疗,联合治疗组吞咽障碍的有效率(81.1%)高于康复训练组(72.3%)及一般治疗组(43.0%)(P<0.05,P<0.01),康复训练组高于一般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3周内肺炎发生率(12.8%)低于康复训练组(20.2%)及一般治疗组(30.1%)(P<0.05,P<0.01),联合治疗组及康复训练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分别为5.1%、3.7%和12.6%,P<0.05,P<0.01)。结论电刺激法联合吞咽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诊断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在随访过程中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后抑郁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41例)与脑卒中非抑郁组(59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社会因素。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A型行为比例,TH、CH、A型行为类型量表(TABP)、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负性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量表(SSS)、2周改良Rankin量表(m RS)以及6个月m R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脑卒中后抑郁社会心理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周m RS、TABP总分及负性LES是独立危险因素,而MMSE、SSS是保护因素(P0.01)。结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社会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尽量规避危险因素的发生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64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将64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同期64例非进展性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4例PIS患者24h发热3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例)(P〈0.01),有糖尿病史2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4例)(P〈0.01),有高血压病史46例,高于对照组(36例)(P〈0.05)。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2例)和对照组患者(43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有斑块伴有狭窄〉60%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像学检查显示分水岭梗死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结论:发热、糖尿病、高血压、颈内动脉大血管斑块形成成并狭窄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