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陈银玲痰浊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瘀血则是气血失调,血行不畅或血离经脉所酿成,由于津血同源,津血输布运行均赖气的推动,故而痰瘀同源。痰浊、血瘀各自有相应病证,同时痰瘀可互化并见,如气滞致血瘀,脉道阻塞,津血运行不畅,即是瘀血生痰...  相似文献   

2.
浅论痰瘀同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 ,痰和瘀是两种不同物质和致病因素。痰是人体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者为痰 ,稀者为饮。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本文以津、血同源理论为指导 ,根据阴精、阳气的病理变化 ,津熬成痰 ,血滞为瘀的特点 ,提出痰瘀同源的论点 ,并以痰瘀同病、同治的角度加以论述。1 痰瘀同源概论痰瘀同源首先应从津血同源论起。《章太炎医论》中说 :“萦绕于人之一身 ,使营养不匮者 ,血与津液而之……人所自有者 ,唯血与津液也。”血与津液的产生 ,皆赖于脾的吸收、运化和输布 ,同属于阴精。《内经》所谓…  相似文献   

3.
痰瘀相关病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痰瘀相关病因初探韩学杰沈绍功1(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96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700)关键词痰瘀相关病因学“痰瘀相关”学说,源于中医学的“津血同源”理论。津血同源是同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津液与血,异命同类,均属阴精。而阴精为病,必然表现为津血的亏...  相似文献   

4.
"痰瘀同源、同病,痰瘀同治",古有此说,并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可.《内经》认为"津血同源",然痰乃津血所成,这是痰瘀同源同病的最早记载.到了元代,朱丹溪首先明确了"痰瘀同病"之说.《丹溪心法》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景岳全书》谓:"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血证论》则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相似文献   

5.
1痰瘀同源 痰瘀同源是建立在“津血同源”的理论基础上,津血都来源水谷之精微物质,从生理上讲津血既是同源,流行于经脉之内为血,布散于经脉之外组织间隙之中的则为津液,而且可相互生化,故《灵枢》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从病理上讲,津液代谢障碍,停聚生痰,则气血运行不畅,血络涩滞为瘀,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中医学关于“痰”“瘀”的古、今文献,厘清“痰瘀互结证”的证治源流,对“痰瘀互生互变,共同致病”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探析,提出痰、瘀既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司的病理产物,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二者同源共生、互生互化、交互同病,全程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及演变,成为高血压中医病机的关键环节,为中医临床从痰瘀互结辨治高血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津血同源是祖国医学对津与血生理方面的概括。痰饮与瘀血则是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从津血同源来看痰瘀之关系,是有其一定的临床意义的。 津血同源与痰瘀之关系 《黄帝内经》中,首先在生理上阐明了津血同源的相互关系。《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素问.  相似文献   

8.
“水瘀相关”是基于祖国医学“津血同源”这一基本理论而产生的。津液与血,异名同类,皆为阴精。而阴精为病,必然表现为津血的留滞与亏虚。津血留滞即为湿停、痰阻、水肿、血瘀。而前三者均为水病,水病和血瘀作为阴精为病的2个不同方面的表现形式,在很多条件下,都是相伴而行,有分有合,相互转化。对于水瘀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古代医家早已有所认识。《血证论》指出:“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日本《一贯堂医学》也认为瘀血、水毒往往共存。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瘀水同源"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瘀水同源”的理论基础、“瘀水同病”的病机、“瘀水同治”的立法与用方等方面分析《金匮要略》对瘀水同源的认识,认为血病可以导致水病,水病也可以导致血病,或者两者相兼为病;治疗上活血可以利水,利水可以活血,并创制了“瘀水同治”的方剂,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痰浊瘀血与缺血性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痰瘀同病的理论源流进行了概述,并深入揭示了痰瘀同因、痰瘀同源、痰瘀互生等痰瘀相关学说的内容及机制,认为:痰瘀互结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机理,痰瘀同治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痰瘀互结证可归属于中医学津血同病的主要证型中,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黄帝内经》就已有“痰浊”“瘀血”“积证”等相关论述,后经过历朝历代医家不断阐明并发挥,至清朝已逐步发展完备,现在已作为中医学说的主要构成部分,应用于临证施治。痰瘀互结证治理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辨治各种临床疑难杂症,尤其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中。痰浊、瘀血原本作为独立的证候要素与病理产物,但在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中相互胶结,进一步加大疾病诊治难度。目前,痰瘀互结证相关证治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作者总结归纳痰瘀互结证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现代医学研究、临床论治,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280-2283
中医"痰瘀学说"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发展日趋完善,杨关林教授是该学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率先提出"血脉病"理论,以"痰借血体,血借痰凝,痰瘀互结,闭阻血脉"立论,较早提出"祛痰化瘀、和血通脉"法论治血脉病,充实和发展了"痰瘀"理论。  相似文献   

13.
“痰瘀同病”,指在同一病证中痰浊与瘀血共同为病。痰瘀为津血所化,有形属阴,在疾病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加重病情,使疾病难于治愈。本文从形成机理、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及及临床应用几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积极治疗糖尿病肾脏病对延长患者进入透析前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瘀水”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而“瘀水同病”“痰瘀互结”等系列方药见于《金匮要略》。通过古今文献阅读,文章梳理总结了“瘀水”的理论来源和发展,将《金匮要略》条文中的方药按“瘀水”症状的轻重程度分类,并拓展其临床应用,提出从“瘀水”角度论治糖尿病肾脏病,在不同病变阶段治以“活血、化瘀、通络”。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有云:"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启示津血抟聚之理。津血同源,津凝成痰,血聚为瘀,二者"相抟",随气上行,痹阻上部,而为上焦痰瘀互结证。葛根、川芎、石菖蒲药组具有通经活络,祛瘀化痰之功效,可广泛应用于痰瘀互结,痹阻上焦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肩周炎、颈椎病等多种病症。笔者结合临证体会,对该药组的证治规律,尤其是脉证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治疗上焦痰瘀互结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试论痰瘀同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津血同源”是中医学对津与血在生理功能方面的概括。痰饮瘀血是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从“津血同源”引发探讨“痰瘀同源”意义深远,痰瘀既是疾病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瘀在疾病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共同来源,而且互为因果,在致病上相互为用,故在临床治疗中应见痰勿忘瘀,见瘀勿忘痰。  相似文献   

17.
“肝肾同源”最早见于《易经》,医学概念源自《黄帝内经》。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肝肾同源,乙癸同源,精血互生互化,二者在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龙江韩氏妇科历代医家重视“肝肾同源”理论,发展并应用于指导临床。龙江韩式妇科奠基人韩百灵教授,最早提出“肝肾学说”,其子韩延华教授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在韩百灵教授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创新性提出“肝主冲任”理论,并创立百灵育阴汤、补肾活血调经汤和百灵调肝汤等代表性方剂,运用于临床不孕症、闭经和月经先后不定期的治疗中,取得良效。本文围绕“肝肾同源”理论,追溯其起源,阐述韩氏妇科对其传承及应用,体现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为妇科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痰瘀互结致病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瘀血致病各有特点 ,临床多见痰瘀互结致病者。夫痰饮之成也 ,源于津液 ;瘀血之生也 ,源于血液。血和津液既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二者具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的关系。《灵枢·邪客》指出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又说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说明血和津液旺则俱旺 ,伤则均伤。在生理条件下 ,津液与血在“气化”作用下可相互资生转化。故在病理条件下 ,气化失常 ,痰饮和瘀血亦能相互影响 ,终致痰瘀互结。如气不化津 ,则津液停聚 ,凝结而形成痰…  相似文献   

19.
论痰瘀同源     
近年明确提出的一新理论观"痰瘀同源"学说,是在阐发古典医经基础上的独特创见,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和运用。笔者对痰瘀同源学说遵照津血同源-痰瘀同源-痰瘀相关-痰瘀同病-痰瘀同治这一线索加以论述,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栋  孙伟 《中医药学刊》2005,23(1):118-119
“痰”乃因津液停滞不行所致,其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痰来自于津,瘀本源于血,生理上津血同源,病理上则可见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瘀同病。慢性肾脏疾病虽多以虚证为主,但常虚中夹实,其中不乏痰瘀致病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