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杨毅  侯浩宇 《海南医学》2022,33(4):486-490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107例(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参加体检的高血压患者35例(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做CTP与CTA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  相似文献   

2.
李鸿波 《中外医疗》2013,32(2):183+185-183,18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CTP)以及进行CT血管成像(CTA)在对病患大脑中动脑(MCA)狭窄或闭塞应用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3年间前来该院所属神经内科132例病患为研究组(均为MCA狭窄或闭塞的确诊病患),以37例正常成人作为本文的对照组,以上两组均行CTP、CT以及相应的CTA检查。随后则通过对两组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VBV)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其达峰时间(TP)等诸项参数,进行判定病患脑动脉狭窄所引起的缺血情况。结果通过对132例病患资料检查,70例病患呈现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此70例病患中,56例存有不同程度CTP灌注延迟,14例CTP正常。62例病患,双侧MCA狭窄,甚至出现闭塞现象,并呈双侧脑缺血。结论患脑CTP检查后,MTT及TP图可以准确、清晰地显示出病患MCA狭窄或闭塞后,所引发的脑灌注损伤,是对病患脑缺血诊治的极为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患者进行CTP和CTA联合检查,按照MCA狭窄程度分为轻、中及重3级,进行病变侧与健侧的脑血流量(rCBF)、局部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灌注参数对比.结果 病变侧与健侧分水岭区rCBF、MTT及TTP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rCBV、rCBF、MTT及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受侧枝循环等多种因素影响,MCA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内血流灌注降低有相关性,轻中度狭窄与脑灌注降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慢性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特征。方法搜集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单侧慢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1例,行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MRI及MRA)检查。结果慢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CT灌注特征是患侧脑血流量(CBF)降低,脑血容量(CBV)升高,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反映慢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中的临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已经确诊的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和12名正常成年人行头颅螺旋CT平扫、CTP(CT脑容积灌注成像)和CTA(CT血管成像)检查.以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 (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P)等参数值,判定脑动脉狭窄所致缺血状况.结果:临床64例患者,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36例,其中8例CTP正常,另外2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脑CTP灌注延迟.双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28例,为双侧脑缺血.结论:脑CTP检查所显示的MTT和TP图能准确显示MCA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灌注损伤,是脑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 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分布的影像学模板,对75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梗死形态进行分型,评估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中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皮质前型分水岭、皮质上型分水岭梗死中颈内动脉病变率较高,皮质下型分水岭、分水岭合并穿支梗死中大脑中...  相似文献   

7.
乔燕  刘丽  董志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2):1427-1429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70例行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对梗死形态进行分型,分为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别比较不同类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1)70例患者中皮质型梗死12例,其中皮质前型8例,皮质后型4例;皮质下型36例,混合型22例;(2)CTA显示颈内动脉或(和)大脑中动脉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共有51例,占72.9% (51/70),其中皮质型血管病变发生率66.7%(8/12),以大脑中动脉比率最高,占50%(6/12),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各占8.3%(1/12),大脑中动脉病变率与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下型血管病变率86.1%(31/36),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分别占44.4% (16/36)、22.2% (8/36)、19.4%(7/36);而混合型血管病变率54.5% (12/22),颈内动脉病变比例较高,占31.8%(7/22),大脑中动脉22.7%(5/22).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灌注成像(Ultrasound Perfusion Imaging,UPI)对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低灌注特征及意义。方法选取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55例,行UPI及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双侧基底节区ROI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Enhancement,TPE)、微循环血流速度(β)、微循环血管容积(A)以及局部组织血流量(A×β)。绘制ROC曲线,确定UPI各灌注参数最佳临界点,并计算灵敏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患健侧基底节区TPE分别为(23.16±4.09)s、(21.07±3.49)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基底节β(1.19±0.87)s-1慢于健侧(1.66±1.18)s-1(P<0.05);患侧A×β(3.21±3.68)dB/s小于健侧(4.83±5.27)dB/s(P<0.05)。β、A×β以及TPE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P<0.05)。当β<1.07,灵敏度70.9%,准确度66.4%;当TPE>22.10 s,特异度67.3%;当A×β<1.07 dB/s,灵敏度85.5%,阳性预测值74.2%。结论UPI可定量评价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当达峰时间较对侧延长,微循环血流速度β慢于对侧,局部组织血流量A×β低于对侧,可考虑颅内存在低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联合颈部无创血管造影评估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与脑灌注的关系。方法 80例ICA和83例MCA经颈动脉CE-MRA及头颈动脉CTA诊断为单侧动脉狭窄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观察CTP成像特点,对各组患、健侧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增加率、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增加率,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增加率,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增加率定量分析。结果 共21例ICA和33例MCA狭窄出现CTP异常,ICA狭窄程度与患、健侧TTP增加率有相关性(P<0.05)。而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还与rCBV增加率、MTT增加率相关(P<0.05)。将动脉中重度狭窄组患者根据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分级,侧支循环不良组出现灌注异常概率较大,与良好组之间TTP增加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P是评价脑灌注异常的最敏感指标。CTA联合CTP可直观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及远端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评价侧支循环情况,对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脑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随访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大脑中动脉 (MCA)狭窄的转归和预后。方法 采用德国DWL公司生产的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仪 ,对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查 ,依据TCD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筛选有MCA狭窄的脑梗死患者 60例。间隔 6个月后复查TCD ,记录 6个月内任何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根据前后 2次检查狭窄MCA血流速度的变化 ,判断狭窄MCA的转归。结果 首次检查时有 73条MCA狭窄 ;间隔 6个月TCD复查时 ,73条狭窄的MCA有 1 5条 ( 1 5 / 73 ,2 1 %)狭窄好转或恢复正常 ,4 6条 ( 4 6/ 73 ,63 %)狭窄稳定 ,1 2条 ( 1 2 / 73 ,1 6%)狭窄进展或闭塞。 6个月内1 0例患者 ( 1 0 / 60 ,1 7%)有脑血管事件再发 ,在 1 0例再发患者的 1 0条症状性MCA中 ,7条狭窄进展 ,3条狭窄稳定 ,狭窄进展组患者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几率高于狭窄稳定组 (t =1 7 91 ,P <0 0 1 )。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脑血管事件的再发与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CI =0 2 96,P <0 0 1 )。 结论 TCD随访检查可用于评价狭窄MCA的转归和预后 ,并可预示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脑血管事件的再发与MCA狭窄进展有关 ,狭窄程度越高 ,再发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 对16例MCA狭窄所致的急性闭塞性脑中风患者,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进行微栓子(MES)检测。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患者有中度MCA死(CI)6例;而深穿支动脉梗死(PAI)8例,为单发梗死。栓子检测结果:16例病人中,有4例(25%)MES,其中重度狭窄的2例患者均发现MES。结论 栓塞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缺性脑中风的发病机制。交界区多发梗死多由于该区域血流灌注不足导致栓子清除能力的下降引起。狭窄的严重程度可能与栓子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MRI上的病灶模式。方法常规MRI和FLAIR序列研究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利用DSA定位MCA/ICA血管狭窄程度,对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41例患者(ICA65例,MCA76例)MRI上缺血病灶模式分为4种:区域梗死、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和弥散小梗死。MCA组中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ICA组高(47.4%vs27.7%;χ^25.74,P〈0.05);ICA组中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MCA组高(32.3%vs5.2%;χ^217.57,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病变患者多见于皮质下梗死,而ICA病变患者多见于区域梗死。  相似文献   

14.
杨华  王爽  王智平  孙清荣  王文献  杨春艳 《重庆医学》2011,40(2):111-112,114,100
目的评价64层CT脑灌注成像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2月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的40例脑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程度大于75%),分别在支架植入1 d前及植入5 d后行64层CT灌注成像,取半卵圆中心层面白质区前、中、后3点测量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对应部位白质的脑血流量(CBF)、脑血流容积(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计算患侧和对侧相对值rCBF、rCBV及r MTT,比较术前双侧血流灌注的差异及术后缺血区域的灌注恢复情况。结果支架植入前颈内动脉狭窄侧和对侧的CBF、CBV、MTT分别为(14.86±4.54)mL.(100 g)-1.min-1、(1.08±0.32)mL/100 g、(6.54±1.96)s和(21.06±6.83)mL.100 g-1.min-1、(1.06±0.20)mL/100 g、(4.21±2.10)s,颈内动脉狭窄侧较对侧CBF明显下降,MTT明显延长(P<0.05);支架植入前后rCBF、rCBV及r MTT分别为0.76±0.31、1.04±0.34、1.82±0.64和0.94±0.38、1.07±0.28、1.29±0.57,支架植入后对应供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明显改善(P<0.05)。结论脑灌注成像能敏感的检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评价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1、分析大脑中动脉M1段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分布、厚度分布及其可能原因。2、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管腔的重塑性。方法:3.0T MRI检查6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管壁成像(TOF-MRA 管壁断面成像),统计斑块所在位置及斑块的厚度。定义斑块面积比率=斑块面积/斑块所在层面管腔的截面积;重塑率=斑块所在层面血管的截面积/近远端正常血管截面积的平均;残腔率=剩余管腔面积/近远端正常管腔面积的平均。结果:大脑中动脉M1段粥样硬化斑块最易形成环形及沉积在管腔的前下壁,斑块的厚度以0.5mm-1.5mm为主,占72.5%。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管腔呈正性重构。结论:1、大脑中动脉M1段粥样硬化斑块最易发生环壁及前下壁。斑块厚度以0.5mm-1.5mm为主。2、斑块面积比率与残腔率之间为负相关,管腔重塑率与残腔率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TCD联合自体CO2吸入法评价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储备(CVR).方法 对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患者及正常人分别行自体CO2吸人,以TCD测定其基线状态及高碳酸血症状态下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根据公式评价其CVR.结果 对46例脑血管狭窄患者进行了双侧CVR的测定,其中患侧( 1.41±...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5,(8):998-999
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对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脑灌注进行评价,为颈内动脉狭窄脑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8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分组,中度组10例;重度组16例,闭塞22例。观察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组织不同部位脑灌注状态。结果:rTS:闭塞患者脑颞叶、基底节、前分水岭灰质、前分水岭白质、后分水岭灰质、后分水岭白质较中度狭窄患者明显延长;闭塞患者前分水岭灰质、前分水岭白质、后分水岭白质较重度狭窄患者明显延长。rTTP:闭塞患者脑颞叶、基底节、前分水岭白质、后分水岭灰质较中度狭窄患者明显延长;闭塞患者基底节、前分水岭灰质、前分水岭白质较重度狭窄患者明显延长。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组织脑灌注状态可通过CTP进行有效的评价,随着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灌注异常也明显增加,而以前、后分水岭区多见,尤其是后分水岭区白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与CT血管造影(CTA)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的评价效果.方法 选取2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均行HR-MRI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及对斑块性质的评估效果,并评价两种方法与DSA评价管腔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 DSA显示共24支大脑中动脉发生血管狭窄.CTA与HR-MRI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检出率、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方面,HR-MRI与DSA呈高度一致性(κ=0.770,P=0.016),CTA与DSA呈中度一致性(κ=0.528,P=0.031).HR-MRI对大脑中动脉斑块的总检出率及易损斑块、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CTA(P<0.05).结论 HR-MRI在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方面比CT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air灌注成像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灌注信息的诊断价值,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20例临床TIA患者或怀疑大脑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患者,行常规MRI,DWI,MRA,Fair和DSC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定量评价Fair与DSC的rCBF差异。结果 FairCBF图显示患侧与健侧灌注程度改变对比t=4.46,P〈0.05,有差异;Fair的rCBF为0.84±0.52,DSC的rCBF为0.79±0.31,二者对比:t=0.705,P〉0.05,无统计血差异。结论 Fair为无创性脑灌注成像,操作简单,能定量评估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灌注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A)结合CT灌注成像(CTP)对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治疗及康复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江苏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随访至治疗后90 d,分析比较治疗有效(65例)和无效(24例);预后良好(57例)和不良(32例)患者临床资料、CTA和CTP参数差异。结果 治疗有效和无效患者侧支循环、相对脑容量(rCB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1,良好=0)、rCBV及二者联合预测治疗无效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0.724和0.745(P<0.05)。预后良好和不良患者侧支循环、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1,良好=0)、rCBV及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767和0.778(P<0.05);相对平均通过时间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20(P>0.05)。结论 CTA结合CT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