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简述络病理论的发展历史,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出血性中风的微观病机。出血性中风的病变部位在于脑络,"络脉失养"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毒损脑络"作为其发病的病机关键,其外围存在着络脉绌急、络血不行、络气郁滞、痰瘀阻络等系列实证及络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诸多虚证,实质是"络脉不通"。脑络是脑神的功能和结构载体,治疗以"解毒通络"为根本大法,使气血通,络脉复,神机自用。本研究旨在运用中医整体观念,重视络病理论指导,发挥中医药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优势。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断完善,通过对中医学络脉系统的阐述,及邪入络脉病机理论的认识,指出络病的七大特点,阐述了通过络病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指出从宏观与微观上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皆有密切联系,并分析了治络之法及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论血瘀证与络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是当今中医学界的研究重点,许多临床中的疑难杂症、久病、重病都与血瘀证密切相关,治疗中亦常从血瘀证的角度去制定治则方药.而无论从血瘀证的病因病机,还是从血瘀证的病理生理基础方面去研究,血瘀证都与络脉系统及络病密不可分,因此络病理论亦是血瘀证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应用通窍活血汤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12例。结果:10例患者平均3剂见效,10余剂明显减轻,30余剂耳聋基本缓解,继续巩固治疗至60余剂后,疗效令人满意。结论:通窍活血汤活血祛瘀,开窍通络,能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和血液供应,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血瘀证突发性耳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本型耳聋的特征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血瘀证突聋的探索工作奠定基础。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以来收治的血瘀证突发性耳聋的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年龄与性别无特征性分布。血瘀证的年长组患者例数多于年轻组;而且血瘀证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者较多。年长组患者的血瘀证突聋患者下降型纯音听阈图相对集中,上升型纯音听阈图是在年轻组血瘀证突聋患者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对血瘀证突发性耳聋的特征进行总结,希望能为今后进一步的血瘀证突聋的探索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原因不明、突然发病的感音性神经性聋属中医学“暴聋”、“卒聋”等范畴。本病虽有自愈倾向,但约有1/3患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聋,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颈椎病等疾病,其预后不尽如人意。笔者根据近年有关耳聋的研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对老年突发性耳聋的辨治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7.
络病证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络脉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体系之一,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但随着心脑血管病增多及活血化瘀法研究的兴起,络脉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升温.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络脉理论和络病诊治进行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心络胶囊对突发性耳聋血液流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风清 《光明中医》2006,21(11):72-72
突发性耳聋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其病因、发病机理等迄今尚无定论;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就其病因的研究,多倾向于内耳血管学说和病毒感染学说,病毒引起耳聋的病理主要使耳蜗和第Ⅷ脑神经受损;血管病变学说则认为微循环障碍是其发病原因,其病理变化为血管痉挛、水肿、血栓形成及血球粘集.笔者自1999年以来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突发性耳聋30例,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性观察,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温病营血分证是温病极期、后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络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前人认识及今人实践,从络病理论源流概况、络病与病络关系以及病络与温病营血分证的关系,阐发古蕴,融会新知.以络病理论为基础,以病络概念为立足点,对营血分证与病络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病络是温病营血分证的主要病理基础,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治络病当明营卫之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络脉具有沟通表里内外,贯通营卫气血津液,灌注脏腑组织等功能。络病的发生多以络脉阻滞以及相应的气血津液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而营卫功能失常是其基本的病理五一节,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赵俐黎 《中医研究》2006,19(12):48-49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为临床常见病。因其病因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内耳血液循环障碍、病毒感染、迷路窗膜破裂、血管机能障碍等有关。目前对该病治疗方法颇多,其疗效各家报道差别很大。我科根据中医辨证特点,在传统针刺治疗的同时,结合“小  相似文献   

12.
从血瘀论治突发性耳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度或重度。可伴耳鸣及眩晕,但不反复发作。突发性耳聋属祖国医学“暴聋、卒聋、厥聋”等范畴。《景岳全书》中日:“耳聋证……大都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中藏经》曰:“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丹溪心法》:“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谓厥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阮诗玮教授辨治络病的思想与临床经验。方法 从学术思想入手,归纳出阮诗玮教授对络病的三个观点,即新病久病均可入络,表里脏腑皆有所络,络病积滞沉久缠绵,总结阮诗玮教授辨治络病的治法方药,并列举医案参佐。结果与结论 传播阮诗玮教授的学术经验,探讨中医药在治疗络病的优势与方向,推广中医治疗的精髓,进而发展中医药事业。  相似文献   

14.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种,发病率逐年增加。本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严重可导致永久性耳聋。西医治疗突发性耳聋尚无特效疗法,针灸在治疗本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陈振虎教授认为本病辨证应化繁为简,着眼于经脉,把握主要矛盾即经脉不通,强调针具对疗效的影响,擅长使用岐黄针治疗本病,临证主取三阳经穴,重视针养结合,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创立了络病辨治理法,从络病辨治痹证,揭示了新久痹证皆可络病,既有外邪直中,又有病邪久留传入,病位有在经络之络和血脉之络的不同,于痹证络病的辨证中须明确寒热虚实,治疗上强调除施以常法外,更着眼于"通"字,恰当运用辛温通络、虫蚁通络、活血通络3法。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耳聋为临床常见难治性病证,发病率连年上升。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气血不畅、经络阻塞、耳窍不通相关。井穴作为经气之源,与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有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之效。井穴刺络放血具有改善耳部血液微循环,促进内耳神经恢复的作用。探析井穴与耳之间的联系,为井穴刺络放血治疗“突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葛英华 《中医杂志》1997,38(1):19-20
“突发性耳聋”一病,是指突然发生而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证之一,简称“突聋”。其症状是在短时间内(48~72小时以内)听力明显下降,多伴有耳鸣,耳堵塞感,有部份病人可出现眩晕、恶心,欲呕等症。突聋,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病毒感染(病毒性耳蜗炎)和急性血管阻塞是引起本病的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探讨突发性耳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及中医从血瘀角度辨证治疗突发性耳聋情况,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刘翔毅  田永萍  姜影 《新中医》2015,47(4):205-207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并观察血瘀辨证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观察组,选取4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减和针灸联合治疗,2周为1疗程,观察中医治疗后的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全血低切、中切、高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和变形指数、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常规和血脂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发性耳聋50例,痊愈14例(28.00%),显效15例(30.00%),有效17例(34.00%),无效4例(8.00%),总有效率92.00%。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异常,以血瘀辨证治疗,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刘雪琴 《河北中医》2007,29(7):658-660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初步论述了络脉的循行、生理及病理,为络病理论奠定了基础。至汉代张仲景进一步发展了络病理论,主要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他论述了部分络脉病证及与络脉有关病证的病机、诊法和方药。张仲景之后,历代也有一些散见的关于经络瘀滞病证的论述,但均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关于络脉受病的辨治理法。至清代,叶天士在继承前人学术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总结出较为完整的络病辨治理法,从而发展了前人的学术成果,使络病理论初成体系。至现代络病理论得到充分重视,日益完善。现就近年关于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络脉1.1络脉的定义目前所言的络脉,其意义不断递进延伸,较前有了更加清晰深邃的内涵。现对络脉概念认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1从广义与狭义来认识雷燕[1]认为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括“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