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和分析全国无偿献血人群4项特异性传染病标志物的筛查情况,为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及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和基线数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辅以电话核实的方式,对全国32个地区357家血液筛查实验室血液筛查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09-2011年全国献血人群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总不合格率平均每年以0.05%的幅度小幅上升,血液中心血液筛查不合格率高于中心血站。HBsAg、抗-HCV、抗-HIV、抗-TP平均不合格率分别是0.62%、0.46%、0.18%、0.57%。3年间HBsAg不合格率增幅较大,由0.59%增为0.69%;抗-HIV不合格率连续下降,由0.22%降为0.15%。各地区抗-TP不合格率差异较大(0.27%~1.51%),抗-HIV不合格率差异较小(0.11%~0.42%)。结论:我国献血人群血液筛查不合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血液筛查项目的不合格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除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传染性标志物流行率不同的因素外,规范献血者献血前筛查流程,合理选购和正确使用血液筛查的仪器、试剂,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检测能力,确定合理的检验规则及流程,选择适宜的献血者淘汰标准等,可最大限度地缩小各地区血液筛查结果的差异,达到既保证血液安全,又有效避免血液资源浪费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芜湖市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 、抗-TP、抗-HIV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无偿献血者经血传播疾病的感染状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芜湖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158 020(人)份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芜湖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因子总不合格率为2.37%,HBsAg、抗-HCV、抗-TP、抗-HIV阳性率分别为1.13%、0.30%、0.79%、0.16%,抗-HIV确证阳性率为0.13‰;2013年起,四项感染因子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35岁以上年龄组HBsAg、抗-HCV、抗-TP阳性率远高于35岁以下年龄组。HBsAg检测阳性率男性大于女性,抗-TP、抗-HCV女性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业人群中,农、林、牧等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四项感染因子阳性率较高。2015年开展的感染因子核酸检测阳性检出率为0.085%。 结论  根据芜湖市的实际情况,加强献血前征询和体检、全面开展四项感染因子核酸检测,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有关输血传染病防治方法的宣传、教育,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策略调整对降低不合格率的效果。方法:对乐山市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无偿献血者健康状况及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的资料。结果:2010-2012年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6.47%,分项不合格率:ALT(4.35%)抗-TP(0.98%)HBsAg(0.80%)抗-HCV(0.54%)抗-HIV(0.07%),其中ALT与抗-TP为主要不合格原因:2012年全面实行献血前ALT快速初筛检测,并对应急预案进行优化后,总不合格率较2011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118,P0.01)。结论:策略调整有效。针对乐山市不断增长的用血需求,加强无偿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在献血者采血前已有HBsAg以及ALT快速初筛项目的基础上,考虑有针对性地增加抗-TP快速初筛项目,可进一步降低血液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建立和完善献血前征询体检机制,对高危献血人群主动退出情况,及献血者血液梅毒螺旋体(TP)和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的干预效果,从血液采集源头选择低危献血者,保证血液安全。方法选择干预前(2011-2013年)和干预后(2014-2015年3月)浙江省江山市无偿献血者,分团体献血者、个人献血者和互助献血者3组,收集主动退出献血、保密性弃血和献血前梅毒筛查情况资料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计调查19960名无偿献血者,干预前在献血前主动退出献血及保密性弃血者35人,干预后为35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2,P0.01)。2014-2015年3月献血前筛查检出抗-TP阳性35人。干预前检测14 743人,抗-TP阳性率为0.92%(136/14 743),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8%(12/14 743),确诊阳性1例;干预后检测5217人,抗-TP阳性率为0.25%(13/5217),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9%(5/5217),无确诊阳性者;两组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8,P0.01),两组抗-HIV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干预后团体献血者不合格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2,P0.01),互助献血者和个人献血者分别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0、1.64,P0.05)。结论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献血前征询机制,对献血者主动退出、梅毒阳性检出率及HIV感染确诊率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北京部分地区献血人群血液检测结果,分析献血人群不同项目阳性率和变化趋势,为保障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北京地区阳区、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平谷区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HBsAg、抗-HCV、抗-HIV、抗-TP采用酶联免疫试验两遍检测,同时对HBV、HCV、HIV进行核酸检测,ALT采用速率法进行检测。结果:北京地区2011-2015年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85%,不同项目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CV(0.92%)ALT(0.76%)抗-TP(0.53%)抗-HIV(0.35%)HBsAg(0.30%)。本地区从2013年7月份开始进行核酸检测,核酸联测阳性率0.14%。ELISA检测灰区结果与方法设置有一定关联,2011-2015年本地区灰区结果为0.71%。在献血人群HIV筛查中,2011-2015年阳性率为0.35%,送检至北京市CDC进行HIV确认,确认阳性率为0.04%,5年阳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DC反馈HIV不确定结果为0.05%。结论:本地区献血人群血液阳性结果处于较低水平,采用核酸检测后血液质量进一步提高,应进一步改进血液检测策略设计和研究,保障临床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血清学感染指标的符合情况和造成血液淘汰的原因,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以兰州市近10年建立了电子档案的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2002~2011年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检测资料和血液淘汰数据,全样本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献血人群血液血清学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48%(13 234/533 988),年度间血清学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129,P<0.01),总体上血清学检测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血液检测不合格项目排序为:抗-HCV>ALT>抗-TP>HBsAg>抗-HIV;10年间血清学检测不合格造成的血液淘汰量占总采血量的3.12%(17 707/566 791),其中血清学检测不合格造成的血液淘汰占74.7%(13 234/17 707)。结论应进一步加强血源招募征询制度和改进献血者初筛检测手段,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情况,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月期间,对上海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进行跟踪;将重复献血者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与整体献血人群进行分类比较。结果:上海地区565 360位献血者中有516 011位(91.27%)首次献血筛查结果为合格,合格者中57 791(11.20%)位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人群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不合格比例及总体不合格人数比例分别为2.68%、0.11%、0.07%、0.02%、0.09%和3.00%,显著低于整体献血人群(P〈0.01)。结论:重复献血的无偿献血者是低危献血人群,应加大重复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德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分布及梅毒、艾滋感染状况,为血液安全招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4年146 676份献血样本抗-TP、抗-HIV检测结果及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德阳地区近年来无偿献血者抗-TP阳性率维持稳定水平,与成都等地基本一致,抗HIV阳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初次献血者占献血人群67%,初次献血者抗-TP阳性率达0.91%,高于重复献血者0.46%(χ2=64.28,P<0.01),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抗-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3其他人员、农民、工人为德阳自愿无偿献血的主体74.4%,抗-TP阳性率由高到低为农民>其他人员>工人;职业登记明确的人群抗-HIV阳性率比较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抗TP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36~45岁>26~35岁>46~55岁>18~25岁(χ2=114.2,P<0.01),各年龄段抗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37,P>0.05)。结论:加强德阳地区献血主体人群的健康教育、职业登记、征询、筛查工作;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扩大重复献血者队伍;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招募措施,提高集体献血数量,是为保障血液安全需要长期坚持和改进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蒋六杰  银花 《地方病通报》2007,22(4):115-115
目的 为了解无偿献血者中抗-HIV阳性与抗-HCV阳性、抗-TP阳性、ALT>25u重叠特征及感染模式.方法 对11例无偿献血者检测抗-HIV、抗-HCV、抗-TP阳性、ALT>25U分别两项或几项与抗-HIV阳性重叠感染组合状况.结果 抗-HIV阳性与抗-HCV阳性重叠4例,占36.36%;抗-HIV阳性与抗-HCV阳性、抗-TP阳性重叠1例,占9.09%;抗-HIV阳性与抗-HCV阳性、ALT>25 u重叠4例,占36.36%;抗-HIV阳性与ALT>25 u重叠2例,占18.18%.结论 掌握本地区抗-HIV的感染的基本特征和抗-HIV阳性与其它传染病标志物阳性的重叠性,有助于排除高危献血者,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乙肝5项、HCV、HIV、TP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因子标记物及ALT检测,探讨其在医院感染控制、化解医疗风险和减少医疗纠纷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9 592例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乙肝5项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谷丙转氨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单项HBsAg阳性率为16.09%,HBsAg加HBeAg阳性率1.62%,HBsAg加HBeAg加HBcAb阳性率7.16%,HBsAg加HBeAb加HBcAb阳性率8.49%,HBsAg加HBcAb阳性率0.51%,单项HBeAb阳性率0.59%,单项HBcAb阳性率4.76%;HBV总阳性率为38.92%。抗-HIV阳性率0.087%;抗-TP阳性率0.74%;抗-HCV阳性率1.27%;4898例ALT〉40 U/L,阳性率25%。17例抗-HIV阳性病例中HIV重叠感染HBV 7例(41.18%);HIV重叠感染HCV 3例(17.65%);HIV同时感染HCV和HBV三重感染2例(11.76%)。结论:①手术前和输血前进行相关感染疾病标记物的检测对防范手术和输血风险是十分必要的。②要加大经费和技术投入,最大限度的选用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试剂和仪器,尽可能的采用能缩短"窗口期"的试剂,进一步提高检出率,才能有效地减少输血和手术医疗风险和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济南市街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对献血招募,减少血液报废制定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2009-2013年街头无偿献血者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统计,并分别对不同性别、年龄段群体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测街头无偿献血者标本151 105例,5项指标检测不合格者5 090例,总不合格率3.37%;2009年不合格率最高(4.74%),2013年不合格率最低(2.73%);各检测项目不合格率由高到低分别为:ALT(1.53%),抗-HCV(0.57%),抗-TP(0.57%),HBsAg(0.49%),抗-HIV(0.21%);男性献血群体不合格率(3.86%)高于女性群体(2.4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708,P<0.01);不同年龄段比较,18~30岁不合格率最低(2.91%),其次为31~40岁(3.81%),41~60岁不合格率最高(5.11%),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395,P<0.01)。结论:ALT不合格仍然是血液淘汰的主要原因,应加强街头ALT初筛工作,不同群体淘汰原因各有差异,献血员招募过程中对不同群体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济南地区无偿献血者中血液指标ALT、HBsAg、抗-HCV、抗-TP阳性模式种类与分布,探讨彼此的相关程度,寻找有效的筛检模式,为筛检献血者提供理论数据支持,保证血液安全。方法:调查2009年75078例济南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指标数据,对阳性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总阳性人数为4603例,其中ALT阳性3511例,HBsAg阳性522例,抗HCV阳性404例,抗-TP阳性166例,血液指标阳性模式共有11种,在ALT阳性模式中,ALT单项阳性率97.93%,ALT与HBsAg双项阳性率1.06%,ALT与抗-HCV双项阳性率0.61%;HBsAg阳性模式中HBsAg单项阳性率92.55%,抗-HCV阳性模式中抗-HCV单项阳性率93.3%。结论:ALT与HBsAg关联程度强于ALT与抗-HCV(χ2=3.31,P〈0.05),血液筛检ALT与HBsAg仍是重点,加强献血前的快速筛检可以有效降低复检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洛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实验室检测结果,评估不合格原因,为安全用血、节约血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洛阳地区无偿献血员标本,采用ELISA等方法对HBsAg、抗-TP、抗-HCV、抗-HIV及ALT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洛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5项指标总不合格率为1.88%,HBsAg、抗-TP、抗-HCV、抗-HIV及ALT不合格率分别为:0.23%、0.24%、0.36%、0.10%及0.95%,各年间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单项检测不合格人群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学历及血型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LT及抗-HCV是洛阳地区血液检测不合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提高实验室的血液检测能力,从而更有效的减少血液报废率及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首次和重复献血者检验不合格的结果比较分析,采取相应改进措施降低多次献血者的不合格率,从而稳定固定献血者队伍。方法:对2011、2012年的HBsAg、抗-HCV、抗-HIV、梅毒4项不合格情况分析汇总。结果:重复献血者不合格比例占到总不合格数的1/3,首次和重复献血者中梅毒和抗-HCV占的比例最大。结论:献血间隔时间长、试剂的更换、部分献血者新近感染等因素引起重复献血者不合格率高,应采取相应措施稳定重复献血者,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2011-2015年南宁市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为采供血机构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统计学支持。方法:对南宁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588 194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375 023人次,互助献血者213 171人次)的血液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5年互助献血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P0.05);尽管互助献者HBsAg(P0.05)和抗-TP(P0.01)的阳性率呈下降的趋势,但互助总的阳性率(1.90%)显著高于自愿无偿献血总阳性率(1.11%)(P0.01),OR=1.709,95%CI=1.640~1.780。结论:过高的互助献血比率,其潜在的输血风险性高于来源自愿无偿献血,采供血机构应该依法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互助献血管理,严格控制互助献血启动的条件、标准和范围,不断降低互助献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4项血液传播性疾病指标的检测结果,探讨感染现状及检测意义。方法:用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HBsAg、抗-TP、抗-HIV和抗-HCV 4项指标,统计分析结果。结果:2010-2014年,HBsAg、抗-TP、抗-HIV和抗-HCV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9.82%、6.85%、0.90%和0.40%,各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血液传播性疾病在各临床科室广泛存在。结论:医院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率较高,尤其TP、HIV的传播不容忽视;加强住院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无论对患者(可发现无症状感染)、医院(控制交叉感染及职业暴露感染)、还是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效降低无偿献者血液报废率的措施,杜绝高危人群献血。方法对2008—2010年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140715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按国家标准检测,对测出不合格的血液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参加无偿献血的140715人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ALT项不合格有6016人次,不合格率占4.28%,其中检出ALT不合格占第一位。结论血液中心应认真进行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做好HBsAg初筛实验,全面开展ALT初筛实验,选择特异性好和灵敏度高的检测试剂,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常州市近3年来无偿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的筛查情况,为制定预防传染病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常州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TP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采集无偿献血标本131 693份,总不合格率为5.28%;各项目不合格率分别为ALT 3.74%,HBsAg 0.44%,抗-HCV 0.46%,抗-HIV 0.09%,TP 0.55%。各项指标不合格血液所占总报废血比例中ALT所占比例最高,达70.92%。结论:加强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是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情况下提高血液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23 516例患者总阳性率为11.95%,HBsAg、抗-TP、抗-HCV及抗-HIV分别检出2 300例(9.78%)、322例(1.40%)、175例(0.74%)和13例(0.05%),HBsAg阳性率高于其他3项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度感染性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在原有血液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核酸检测技术的效果。方法:献血者标本使用生化仪检测ALT,使用2种ELISA试剂检测HBsAg、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抗-TP抗体,检测结果阴性及单试剂检测有反应性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使用罗氏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结果:核酸检测前37 296人份标本的传染病标志物阳性率为1.04%,核酸检测23 834人份,检出阳性标本35例,其中34例为HBV DNA阳性,1例为HIV RNA阳性,阳性率0.15%。结论:ELISA检测阴性血液存在较高的HBV感染风险,增加核酸检测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强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