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听阈正常耳鸣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DPOAE)客观测试结果的特点,探讨ABR检测在耳鸣中的意义。方法对24例听力正常单侧耳鸣为主诉的患者进行纯音听阈、DPOAE和ABR检测,对比耳鸣侧和健侧的听阈、DPOAE各频率检出率及幅值和ABR各波波幅及潜伏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双侧纯音听阈全部≤25dBHL,双侧无显著差异;DPOAE各频率检出率及幅值双侧无显著性差异;ABR结果中Ⅰ波波幅在耳鸣侧较健侧降低(t=-2.681,P<0.05),而Ⅲ、Ⅴ波波幅双侧无显著性差异,各波幅比双侧无显著性差异;Ⅰ、Ⅲ、Ⅴ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双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BR中Ⅰ波波幅下降代表听阈正常的耳鸣患者可能已经存在耳蜗早期变化,对耳鸣早期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军事航空噪声性隐匿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动物模型并从功能学方面进行评价。方法 9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3组:100dB(A)组、105 dB(A)组、110dB(A)组,不同噪声强度组再随机平均分为5组:对照组、暴露后1天组(1d PE)、暴露后1周组(1w PE)、暴露后2周组(2w PE)、暴露后1月组(1m PE)。对照组不给予噪声刺激,各实验组给予相应强度的军用直升机噪声刺激2h,在相应的时间点运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进行测试。结果100dB SPL噪声暴露后,豚鼠ABR阈值表现为暂时性阈移,Ⅰ波波幅、DPOAE幅值降低后可恢复至暴露前水平;105dB SPL噪声暴露后,豚鼠ABR阈值表现为暂时性阈移,Ⅰ波波幅降低后未能恢复至暴露前水平,高频区的DPOAE幅值降低;110dB SPL噪声暴露后,豚鼠ABR阈值表现为永久性阈移,Ⅰ波波幅降低后未能恢复至暴露前水平,高频区的DPOAE幅值降低。结论 105 dB SPL某型军用直升机噪声暴露后可使豚鼠出现暂时性听阈偏移,ABRⅠ波波幅降低,从功能学角度考虑,可作为军事航空噪声性隐匿性听力损失模型的理想刺激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展高频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的意义。方法选取20例常频纯音听阈正常、有噪声接触史的工人(接噪组,年龄20~41岁)与20例无噪声接触史、常频听阈正常的青年人(对照组,年龄19~35岁),分别行扩展高频纯音测听、扩展高频DPOAE及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汉化版噪声下BKB语句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各项测试结果。结果接噪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在16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8、20 kHz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接噪组8~20 kHz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在9、18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4 kHz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接噪组扩展高频DPOAE的信噪比及幅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在10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9 kHz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显示接噪组信噪比损失平均值为4.6±2.19 dB,高于对照组(3.00±2.08 dB)(P<0.01)。结论接噪组相较对照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值升高或引不出,扩展高频DPOAE信噪比及幅值降低,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以上三种检测方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30例(60耳)听力正常人(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15.7±4.1 dB HL)为正常组,10例(20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35.7±8.4 dB HL)为病例组,均进行非镇静ABR测试和镇静ABR测试,比较两种ABR的潜伏期、波间期及反应阈。结果①正常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8±0.25、3.96±0.18、6.10±0.33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62±0.18、3.76±0.20、5.78±0.45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1.98±0.32 ms,Ⅲ-Ⅴ2.13±0.37 ms,Ⅰ-Ⅴ4.05±0.0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0±0.02 ms,Ⅲ-Ⅴ1.98±0.25 ms,Ⅰ-Ⅴ4.02±0.1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71±0.29、4.06±0.08、5.90±0.18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2±0.14 ms、3.76±0.25 ms、5.77±0.59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8±0.47 ms,Ⅲ-Ⅴ2.03±0.27 ms,Ⅰ-Ⅴ4.15±0.5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00±0.10 ms,Ⅲ-Ⅴ1.98±0.39 ms,Ⅰ-Ⅴ4.12±0.3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非镇静ABR与镇静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镇静ABR测试结果与镇静ABR无差异,且波形分化好,易辨别,可方便、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短增量敏感指数(SISI)测试及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在噪声性听力损失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50例纯音听阈正常并有噪声暴露史的受试者作为噪声组,另外50例未接受噪声暴露的纯音听阈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19.58±1.03、19.90±1.20岁。两组分别行气导纯音听阈、SISI、TEOAE检测,分析两组间的结果差异。结果 噪声组和对照组0.25~8 kHz气导纯音听阈均小于20 dB 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组各频率SIS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噪声组TEOAE波形总体相关率为92.32%±1.99%,对照组为97.92%±0.49%(P<0.05);噪声组反应幅值为16.00±1.04 dB SPL,对照组为20.27±0.70 dB SPL(P<0.05);噪声组信噪比为12.66±1.55 dB,对照组为20.95±0.89 dB(P<0.01)。SISI 6 kHz与TEOAE 3.5~4.5 kHz频段信噪比负相关(P<0.05)。结论 高频率SISI联合提高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虚状态下噪声作业工人是否更容易出现听力损害.方法 将136名噪声作业工人分为肾虚噪声组和非肾虚噪声组,40名未接触噪声的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对测试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肾虚组中出现耳鸣症状者明显多于其它两组(P<0.05,P<0.01),肾虚组的高频纯音听阈值高于其它组(P<0.05),ABR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和Ⅰ~Ⅲ、Ⅲ~Ⅴ波间期均延长(P<0.05),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高频幅值及引出率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 肾虚状态下噪声更容易对听力造成损害,肾虚可作为噪声作业的一个易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甲硫氨酸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预防作用。方法将解放军某部健康男性军人20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13例)和对照组(90例),均给予脉冲噪声(峰值160~170 dB SPL)暴露1小时,暴露前3天试验组口服甲硫氨酸片1500 mg/日×3天,对照组则口服等剂量安慰剂(淀粉)。两组受试者噪声暴露前后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听(ABR)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噪声暴露后1天,两组各频率纯音听阈均高于暴露前(P<0.05或 P<0.01),暴露后7天,对照组纯音听阈仍升高(P<0.05),而试验组与暴露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前、暴露后1天、7天,试验组 ABR 反应阈分别为40.5±9.3、51.7±12.3、44.1±11.4 dB nHL,对照组分别为41.5±8.9、62.4±13.7、47.6±12.5 dB nHL,试验组 ABR I-V 波间期分别为3.72±0.21、3.99±0.36、3.82±0.25 ms,对照组分别为3.71±0.22、4.45±0.37、3.85±0.34 ms,噪声暴露后1、7天两组间 ABR 反应阈、I-V 波间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结论噪声暴露前口服甲硫氨酸片能有效减轻噪声暴露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析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与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的特征,探讨其在耳鸣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耳鼻咽喉科门诊听力正常的青年耳鸣患者31例(46耳)为耳鸣组,另外选取听力结果正常的青年无耳鸣者25例(50耳)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测听、DPOAE和高低刺激率ABR的检测,对比两组受试者DPOAE各频检出率和信噪比以及高低刺激率ABR各波潜伏期(PL)、波间期(IPL)、波幅以及两种刺激速率下的潜伏期和波间期差值(△PL和△IPL)。 结果 DPOAE各频检出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信噪比在8 kHz,耳鸣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刺激率ABR结果中,不同刺激速率下两组Ⅰ、Ⅲ、Ⅴ波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刺激速率下,耳鸣组Ⅰ~Ⅴ IPL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刺激速率下,耳鸣组Ⅰ△PL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组Ⅴ△PL、Ⅰ~Ⅴ△IPL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POAE与高刺激率ABR可作为诊断耳鸣的一种客观检查方法,其对耳鸣的早期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增加ABR刺激速率,可提高耳鸣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噪声下数字言语测试(digital speech test under noise,DIN)联合听力障碍筛查量表(hearing impairment screening scule,HHIA-S)在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患者102例作为研究组,按双耳纯音听阈平均值PTA0.5~4 kHz(双耳在500、1000、2000、4000 Hz纯音听阈平均值)分为轻度组(26~40 dB HL)51例、中度组(41~60 dB HL)27例、重度组(61~80 dB HL)24例;另选取听力正常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行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DIN及HHIA-S测试。比较各组各指标测试结果,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 cteristc curve,ROC)分析其相应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PTA0.5~4 kHz、DIN及HHI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P<0.05)。其中重度组PTA0.5~4 kHz、D...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糖尿病(DM)患者听力损失特点,探讨其听性脑干反应(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变化特征。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136例(272耳)DM患者(实验组)的一般情况、有无微血管并发症及听力损失程度等进行问卷调查,按每10岁分为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4个年龄段,均对其进行纯音听阈(PTT)、声导抗、ABR和DPOAE检测,并与120例(240耳)同样分为4组的正常同龄成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30~40岁年龄段其ABRⅠ~Ⅴ波间期及反应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岁以上患者ABR反应阈随增龄明显增加、波间期延长,而且60岁以上患者Ⅲ~Ⅴ、Ⅰ~Ⅴ波间期的延长与同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DPOAE检出率均为100%,但早期DM患者DPOAE幅值在1~8kHz均较同龄对照组降低,且以4kHz幅值减小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患者多为双侧渐进性的轻、中度听力损害,ABR及其听阈异常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有无微血管并发症相关,而与DM类型及病程无关。DPOAE可用于了解早期DM患者的耳蜗损害。  相似文献   

11.
作者统计普通耳鼻喉科门诊病人115例,年龄16~80岁,平均53岁。93例(81%)诉一侧听力障碍,常伴耳鸣或眩晕;18例(16%)双耳难听,骨导听阈两侧不对称;4例(3%)耳鸣或眩晕,两侧听阈不对称。11例(10%)受检耳纯音听阈大于90dBHL。115例均需排除桥脑小脑角肿瘤,其中4例确诊为听神经瘤,经手术证实。全部病例均行ABR、听反射、ABLB、冷热试验和CT检查。结果:听神经瘤病例,ABR均异常(双耳闻Ⅰ~Ⅴ波间潜伏期大于0.2秒,双耳间Ⅴ波潜伏期差大于0.3秒或Ⅴ波缺如),无听神经瘤病例66%ABR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5-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对豚鼠噪声性聋的影响。方法豚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噪声暴露组和西地那非给药组,每组15只。西地那非组及噪声组豚鼠在白噪声暴露1周后分别腹腔注射西地那非10mg/(kg.d)及生理盐水4 ml/(kg.d),连续给药4周。分别测试噪声暴露前1天、噪声暴露后1、2及4周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及80dB HL下ABRⅠ波潜伏期,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噪声暴露后4周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与噪声暴露前相比,西地那非组ABR阈值及Ⅰ波潜伏期均小于噪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扫描电镜显示,噪声组豚鼠耳蜗内、外毛细胞均出现听毛紊乱、融合及缺失;而西地那非组耳蜗病变较轻,听毛仅有轻微倒伏、融合现象。结论西地那非能够减轻噪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的损害,降低噪声性听觉损伤引起的ABR阈值升高,缩短其引起的Ⅰ波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13.
机械纺织工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在监测和早期发现噪声性聋(noise induced hearingloss,NIHL)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60名(285耳)机械纺织工人(其中噪声性聋组125例224耳,有噪声接触史但纯音听阈正常者为对照组,共35例61耳)和75名听力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鼓室导抗图、镫骨肌反射、纯音听阈及DPOAE,比较三组的DPOAE幅值和引出率。结果①噪声性聋组DPOAE幅值及引出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②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照组的DPOAE幅值在4kHz处、引出率在3~6kHz处明显下降(P<0.05);③随着接触噪声工龄的延长,DPOAE引出率逐渐下降(P<0.05)。结论DPOAE可以客观地监测和早期发现噪声性聋,较纯音测听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时程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s-ABR)在有无噪声暴露史听力正常青年人中应用的差异,探讨其用于隐性听力损失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8~40周岁听阈正常、有噪声暴露史的男性工人15例(接噪组,平均年龄31.53±6.56岁)以及听阈正常、无噪声暴露史的男青年25例(对照组,年龄23.20±4.60岁)进行40 ms/da/音和170 ms/da/音的s-ABR测试,比较两组两种时程刺激声s-ABR潜伏期、波间期和幅值。结果接噪组170 ms/da/音s-ABR的O波潜伏期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0.05),其余V、A、D、E、F波潜伏期及各波振幅、波间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40 ms/da/音s-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及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70 ms/da/音s-ABR各波潜伏期明显较40 ms/da/音s-ABR延长,各波波间期明显较40 ms/da/音s-ABR增宽(均P<0.05);接噪组170 ms/da/音s-ABR V、A、F、O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而两种时程刺激声s-ABR各波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程言语声诱发s-ABR测试可以用于不同的听觉处理机制分析;40 ms时程/da/音的s-ABR各波潜伏期可能对于隐性听力损失的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脉冲噪声致纯音听力损失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异常的自然转归及硫辛酸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纯音听阈正常、DPOAE异常者26例(41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3例。治疗组给予硫辛酸600mg/日静滴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后第2、4、6、8、10天,分别进行纯音听阈及DPOAE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各对应频率的纯音听阈及DPOAE幅值均无显著差别,DPOAE异常频率主要发生在3、4、6、8kHz。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纯音听阈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异常频率的DPOAE的幅值自第8天开始,显著大于治疗前。治疗组异常频率的幅值自第4天开始显著大于治疗前。从治疗后第4天,治疗组异常频率的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对应时间和频率的幅值。结论人耳对脉冲噪声致纯音听力损失前DPOAE幅值异常有一定的自行修复能力,硫辛酸对其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示硫辛酸对爆震性聋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听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和听力学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和听力学特征。方法 分析23例听神经 临床表现、纯音听阈、声导抗、言语听力、听性脑干反应(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结果 听神经病多发于青少年,妇性多于男性。纯音听阈呈轻、中度升高,以双耳对称的上升型听阈图为主。言语识别率显著下降,且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同侧、对侧镫骨肌反射引不出,ABR明显异常,DPOAE正常或基本正常。结论 听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和系统的听力学检查有其显著特征,不仅对认识该病,而且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感音神经神经性聋512耳的0.5k、1k、2k和4kHz纯音听阈级与短声诱发ABRⅠ、Ⅴ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频率的有效刺激级(ECL)与Ⅰ、Ⅴ波潜伏期均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正常耳比较。显示感音神经性聋耳在能引出ABR时,就有重振现象。4kHz纯音主观听阈大于50dBHTL的感音性听力减退耳,ABR波Ⅴ潜伏期比同一有效刺激级的正常组短,Ⅰ-Ⅴ波间期与正常组一致。  相似文献   

18.
儿童单侧听神经病附三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方法 对3例单侧听神经病患儿进行纯音听阈(PTT)、声反射(AR)、听性脑干反应(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例患儿的PTT均呈1侧耳听力正常,另1侧耳听力丧失。健耳的同侧和交叉AR能引出,患耳的同侧和交叉AR未能引出。健耳的ABR各波潜伏期正常,患耳的ABR各波未能引出。双耳DPOAE各频率反应幅值正常。结论:DPOAE正常或基本正常,PTT、AR和ABR异常是听神经病的重要特征。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与双侧听神经病基本一致。对儿童表现为单侧感音神经性聋者宜进行系统的听力学检查,以期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对97例双耳纯音听阈皆<26dB(HL)者进行ABR检查,波Ⅳ~Ⅴ波形出现9种变化,而影响了波Ⅳ、Ⅴ的潜伏期,波Ⅲ少数出现双峰。各波潜伏期男性比女性稍长,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有轻微延长,且随刺激强度的降低而延长;波间潜伏期男性比女性稍长,但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比较双耳波潜伏期差及波间潜伏期差时,除考虑Ⅳ~Ⅴ波形变化对潜伏期的影响之外,应考虑在相同的感觉级上作比较,蜗内性聋存在响度重振时,判断更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高刺激率ABR和常规刺激率ABR的临床价值及其与间歇性低氧的关系。方法对58例(116耳)OSAHS患者及正常成年人分别进行11次/秒及51次∕秒刺激率的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比较组间结果。结果 11次∕秒刺激率ABR,OSAHS组双耳的波I潜伏期(1.51±0.13ms)较对照组(1.33±0.07ms)延长;波V潜伏期(5.65±0.23ms)较对照组(5.53±0.23ms)延长;在51次/s刺激率下,患者组双耳的Ⅰ波潜伏期、Ⅴ波潜伏期均比正常人延长,(1.64±0.12ms)较对照组(1.44±0.06ms)延长;波V潜伏期(5.92±0.26ms)较对照组(5.80±0.18ms)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种刺激率下,两组人群双耳的Ⅰ~Ⅴ波间期、波间期差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刺激率ABR可发现中度及重度OSAHS患者耳蜗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