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指的是“脑血管意外”,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吞咽障碍是其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而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环咽肌失弛缓症占80%以上。临床表现以吞咽障碍、构音困难、饮水呛咳、舌强语涩为主。针灸治疗该疾病方法多样,主要以项针、舌针、体针、头针、电针、穴位注射等为主,效果显著,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现代医学治疗环咽肌弛缓症的方法包括环咽肌切断术、低频电刺激、经鼻导管球囊扩张术等,手术治疗风险大,低频电刺激放置位置及频率标准不统一。相比较,经鼻导管球囊扩张术具有无创、安全、疗程短以及复发率低的特点,不仅不会影响其他吞咽功能的治疗和训练,而且对其有促进作用。此文拟探讨四部针刺法配合经鼻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2.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治疗方案多样。穴位埋线以传统针刺留针发展而来,对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为现代临床的常用治疗方法。研究查阅近10年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应用文献,发现治疗上多采用联合治疗法,包括舌三针埋线、背腧穴埋线及局部取穴埋线等不同方式联合治疗的方法。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埋线基础研究、埋线常用选穴、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中风并发吞咽障碍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普通针刺:局部取穴(颈项针、舌咽针)、远端取穴(腹针、头针、耳针、眼针、补肾针刺)、辨证取穴;特殊针刺:互动式、醒脑开窍(合谷刺、傍刺)等方面,介绍针刺治疗中风并发吞咽障碍。指出针刺治疗中风后并发吞咽困难有关文献阅读和研究发现无论是纳入,排除,疗效判定标准都缺乏统一性,规范性量化标准,穴位选择以颈项、舌咽局部为主。提示外部康复手段介入有利于提高疗效,同时更应本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传统针刺基础上综合康复治疗,重视病后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目的导向性针刺方案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常规吞咽障碍基础康复训练联合目的导向性针刺方案(头针、项针、舌部及面部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吞咽障碍基础康复训练联合常规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评分、口腔期吞咽功能评分、口腔功能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改变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口腔期吞咽功能评分、口腔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SS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目的导向性针刺方案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近10年头项部腧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现代文献,并整理出相应选穴规律。方法通过CNKI、CECDB搜索关于针刺头项部腧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相关论文,并计算出使用总数及各个腧穴的使用次数、所占比例,从而对腧穴的归经及治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选出62篇文献,涉及百会等10个穴位、头皮针、头部穴位透刺、眼针及耳针,以上各个穴位共出现105次,其中头皮针使用最多,督脉腧穴其次。结论中风后尿失禁的治疗中,头项部取穴的主要原因为醒脑开窍、调理督脉。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根据脑卒中病灶部位分为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也可根据吞咽阶段分为口腔期、咽期与食管期吞咽障碍。通过对相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发现真性球麻痹较假性球麻痹病情更重、预后更差,而病灶部位是否影响针刺改善吞咽功能的效应尚无定论;吞咽阶段分型可用于指导针刺治疗方案。因此,开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时,对疾病分型问题的考虑应当贯穿科学问题确定、研究设计、针刺方案选择等过程。  相似文献   

7.
浅谈项针治疗脑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栋  何扬子 《新中医》2006,38(5):76-77
项针是选取颈项部腧穴针刺治疗脑病的一种疗法。是继头针后又一种治疗脑病方法。1993年高维滨出版《针灸绝招——项针治疗延髓麻痹》,报道用风府、哑门、天柱、风池等穴位治疗延髓麻痹,命名为项针。1994年时培凤在《上海针灸杂志》报道用下脑户、风府、哑门等穴位治疗脑源性疾病,命名为颈项针。下面试从理论基础、临床经验、治疗机理等方面诠释项针治疗脑病,以期引起同道重视。  相似文献   

8.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综述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文献,以期指导未来的临床工作。目前以针刺为主治疗本病的方法包括:体针、项针、舌针、头针、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结合电刺激治疗、针刺结合电刺激及康复治疗,以及一些特色针法的应用,包括:通关利窍针刺法、调神通络针法、互动式针法、曾氏太极针法、四步针刺法等。  相似文献   

9.
针对浮针进针点“去腧穴化”现象,笔者梳理了浮针进针点的演变过程及特点,从形态及结构、定位、命名、数目及分类归经、作用主治、针刺手法6个方面,将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进行比较,认为:(1)浮针进针点具备腧穴的基本属性,不仅是操作部位,也是病症反应部位,更是有着显著疗效的治疗部位;(2)优化后的浮针进针点将有不同的名称,以及相对固定的位置和数目;(3)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将进一步交集、整合,部分传统腧穴将成为浮针进针点;(4)接纳融合浮针进针点,扩大腧穴范畴,可能是传统腧穴学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颈四针配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76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颈四针配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治疗组(38例)和传统针刺对照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与口服中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针刺传统腧穴的治疗方法,治疗结果采用中风后吞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针刺颈四针配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总有效率为92%,优于传统针刺组的74%。结论:针刺颈四针配合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吞咽功能改善及电生理角度评价不同针刺介入时机与脑梗死后真性延髓麻痹疗效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后真性延髓麻痹患者,根据不同的针刺介入时间点分为A组:发病1个月内;B组:发病2~6个月;C组:发病6个月以上,每组各30例。通过项针结合咽针速刺的治疗方法,分别对3组在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结果:项针结合咽针速刺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真性延髓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且A组优于B组、C组。结论:项针结合咽针速刺治疗脑梗死后真性延髓麻痹疗效肯定,越早介入针刺治疗疗效越好,与针刺介入时机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颈项部腧穴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后合并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1周为时间窗,对干预时间进行疗效相关因素分析,为儿童病毒性脑炎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干预提供临床证据。方法:59例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的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吞咽训练组(29例),治疗时间为8周,分别采用Sheppard吞咽障碍调查问卷(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干预时间评估以1周为时间窗,按干预时间(1周及1周)分为两组,疗效因素相关分析用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的改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评价,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价,组内治疗前后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DDS评分差值及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时间因素分析,1周与1周在DDS评分差值及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项部腧穴能改善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DDS评分与才藤荣一吞咽障碍评定分级,促进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疗效评价与干预时机呈正相关,干预越早(1周),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康复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患者吞咽功能神经通路各环节的影响。方法选取9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成针康综合组、咽部针刺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3例、34例、32例。针康综合组采用皮层咽部舌根针刺法及基础治疗,咽部针刺组采用吞咽穴单穴治疗及基础治疗,对照组仅应用基础治疗,每日1次,疗程为4星期。收集治疗前后FOIS评分及CNSAT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康综合组治疗后CNSAT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咽部针刺组治疗前后CNSAT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综合组治疗后CNSAT各项评分与咽部针刺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咽部针刺组治疗后CNSAT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FOI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针康综合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咽部针刺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康综合组和咽部针刺组治疗后FO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采用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配合康复手法,能够有效干预脑卒中后口咽相各种吞咽问题,改善口咽相吞咽障碍患者进食能力,减少误吸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WST评分和S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WST评分和SS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是一种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优化胃镜检查术中针药复合麻醉方案,利用正交设计方法筛选出最佳方案。方法:利用正交设计方法,选择144例青中年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9组,分别采用针刺介入时机(A)、头体腧穴选择(B)、电针频率参数(C)、麻醉药物配伍(D)4个因素及相应的3水平进行干预,观察术中应激反应积分、异丙酚药量、心率和血压波动值等指标,筛选出最佳组合方案。结果:影响疗效的关键是麻醉药物配伍,腧穴选择次之,而针刺介入时机、电针频率参数对疗效的影响小。针药复合麻醉的最佳方案为:麻醉药物配伍选异丙酚+芬太尼(0.5μg/kg)、针刺腧穴选择头部和肢体穴位、针刺介入时机在术前10min进行、电针频率参数选择低高频交替(2/100Hz)或低频(2Hz)。结论:青中年患者在胃镜检查术前10min进行针刺头部和肢体腧穴,加用电针频率参数选择低高频交替(2/100Hz)或低频(2Hz),并采用异丙酚+芬太尼(0.5μg/kg)麻醉药物配伍的优化组合方案能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罗颖  李双飞  貌雯靖  李淑蕾  詹杰  陈红霞 《新中医》2023,55(21):117-12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痛(PSSP)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PSSP提供用穴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发表的针刺治疗PSSP的临床研究,采用Excel软件管理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53篇,包括75个腧穴,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腧穴分别为肩髃、肩贞、肩髎;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经络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针刺方式以毫针为主,留针时间以30 min多见,疗程以28 d完成20次针刺治疗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共发现8个高频腧穴组合及经络组合;腧穴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基础处方3个。结论:针刺治疗PSSP以标本兼治为治则,以益气扶正、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为治法,选穴以肩部及上肢部腧穴为主,配伍合穴、交会穴等组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讨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因病机,总结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选穴经验。根据吞咽功能障碍的口、咽不同阶段及不同临床表现,选取相应穴位治疗。取穴主要采取近刺法,主穴选取吞咽功能障碍的主要部位,辅穴随症加减。通过观察吞咽动作找出具体病灶进行治疗,发挥"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作用。针刺时行针手法不宜过多,以免增加患者疼痛并造成起针后出血。针刺时间不应拘泥于急性期与恢复期,确保不贻误卒中早期的治疗时机,而且尽量选择在进食前针刺,可增强短期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动态荧光透视技术(VFSS)研究头体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1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康复组。针刺组采用头体针治疗,康复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VFSS进行临床评估,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个月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康复组(66.7%);治疗2星期后,两组患者经VFSS检测,在口期滞留、咽期滞留及误吸、渗透方面发生率均明显减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星期后,经VFSS检测时间参数,两组在口腔传递时间、咽传递时间、腭咽部关闭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且针刺组较康复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头体针治疗可明显缓解中风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7,(3):215-217
目的 :探讨中药敷脐配合咽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9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针刺治疗组采用咽三针为主治疗,中药敷脐组采用中药化痰祛瘀方敷脐治疗,针药结合组采用中药敷脐联合咽三针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比较分析肺部感染改善情况。结果:组间比较,针药结合组优于单纯中药敷脐组(P0.05),更优于单纯针刺组(P0.01)。结论:中药敷脐配合咽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改善吞咽困难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肺部感染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古今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1月—2020年9月CNKI、维普、万方、PubMed及《中华医典》(第五版针灸推拿类)中关于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文献,筛选提取针灸处方并做规范化处理,建立古今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进行处方选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0进行聚类关联分析,探究古今针刺治疗FC的腧穴选用规律。结果 共纳入166篇文献,提取针灸处方166条,腧穴87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81次。天枢使用频次最高,常选用经脉为:胃经、膀胱经、任脉、肾经;腹部、下肢、腰背部腧穴使用最多;特定穴中募穴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主穴相关性最高穴位组为:天枢-上巨虚。结论 古今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以募合、俞募配穴为主,重视特定穴使用,尤其是募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