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媒体是传播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影响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利用社交媒体产生的个人数据可以预测公共卫生事件、评估个人健康状况和帮助改善健康行为。介绍了国内外社交媒体分析在流行病传染病预测、雾霾监测、用户情感与健康支持、药物不良反应预警、健康生活方式建立中的积极作用,总结了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健康信息分析和社交媒体对健康行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为后续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大学生群体网络相关信息获取现状,分析其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完善大学生疫情信息服务工作、制定其自我教育与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网络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对709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搜寻频率集中在每天1~5次,最关注内容为疫情新闻,主要渠道是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女性、月生活费较高者的搜寻频率较高,行为意图、电子健康信息素养对搜寻频率也有正向影响。结论大学生普遍对COVID-19疫情十分关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是其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微博、微信等平台的COVID-19信息质量监控。另外,COVID-19疫情背景下影响健康信息搜寻的因素相较于一般健康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其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疫情背景的特殊性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传染病暴发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为防止疫情的快速传播与扩散,需要快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采取隔离确诊患者、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追踪其活动轨迹,发布其感染相关信息等防控措施,这有可能引起个人隐私与信息的泄露。采取防控措施需要在保护公众利益的同时,兼顾个人权益与隐私保护,并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重大传染病防控中个人隐私保护的伦理治理,需要根据法律法规规范个人信息的使用,多维度实现有效的伦理治理,建立健全个人隐私保护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隐私保护意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科普宣传,促进公众理解,以提高防控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和家庭的未来希望,其行为会给普通社会群体带来较大影响。通过分析民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处置信息传导至民众的方式,再研究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信息收集反馈、情绪表达、行为规范以及信息传播等处置行为,发现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行为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示范引导效应。针对这一效应提出通过理性信息分析、有效舒缓情绪、科学分析现状、正向传播网络信息等教育活动,扩大大学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SARS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将传染病监测的关口前移。所谓关口前移是指在传染病防控的每一个环节诸如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尽可能早地发现苗头。SARS经验表明要尽可能早地发现,必须在疫情的信息报告运行上,将监测中心下移到临床一线,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熟悉传染病诊断、报告规范、流行病学史的询问以及特异性检查和会诊排查,从而尽早发现、尽早控制、降低疫情风险,将传染病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我所系统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涉县1995—2012年艾滋病(HIV/AIDS)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涉县1995—2012年艾滋病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涉县自199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以男性低文化程度的农民为主,疫情已在本地扩散;病例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就诊检测及疾控中心对HIV/AIDS的配偶或性伴检测发现,占60.00%;2008年3种传播途径并存,之后以性传播为主,男男性接触感染病例增多,出现家庭内传播。结论艾滋病疫情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主动监测和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干预,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疫情严重地区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网络邀请湖北省及河南省等疫情严重地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2020年2月21日12∶00时~2月23日12∶00时,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对COVID-19的认知、态度和防控行为等,以及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结果 问卷填写有效应答率为98.9%,调查对象的年龄M(P25,P75)为19(16,40)岁,学生占比为54.3%,调查对象最主要的疫情信息来源渠道是网络社交工具。调查对象对COVID-19可以在人际间传播和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的知晓率较高,但对COVID-19人群普遍易感及其具体症状知晓率相对较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学生和本科(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对COVID-19的认知更为良好(P<0.05);调查对象感到不同程度的担心、焦虑、恐慌等心理不适的比例达77.2%,表示需要心理干预的占比为16.7%;认为社会上对疫情严重地区人员返程存在偏见的调查对象达63.6%,而认为自己因身处疫情严重地区会受到偏见的调查对象占22.4%;调查对象感到疫情防护用品(口罩、75%酒精、84消毒液等)短缺的比例为69.4%;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按照规范正确使用口罩、按照规范正确进行手部卫生、减少亲友聚会、减少前往公共场所这5种防护行为,执行率分别为 92.4%、95.9%、93.5%、88.8%、和93.1%,女性及认知良好的群体在防护行为方面表现更为良好(P<0.05)。结论 疫情严重地区居民对COVID-19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总体较好,网络平台对防控疫情相关信息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需加强防疫相关物资的保障,重视疫情期间居民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病案资料作为新冠肺炎病毒传播载体往往易于被忽视,为医院内部疫情防控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伤害流行病学从科学防疫的管理角度分析各媒介因子的影响,有效降低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暴露风险。以伤害流行病学视角出发,构建Haddon模型,分析病案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通过完善病案管理应急方案,促进医院内部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回顾相关理论,结合疫情期间病案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以下3方面管理策略,疫情发生前阶段:结合流行病调查信息及时做好病历模板更新的需求分析,建立疫情期特殊病例数据存储、病案存放应急管理机制。发生阶段:优化病案管理流程、完善应急预案,降低传播风险。发生后阶段:重新评估不同病案管理流程的暴露风险,建立病案风险分类管理,完善特殊环境下病案签名制度。  相似文献   

9.
2022年5月以来,全球110多个既往非流行区国家和地区暴发猴痘疫情,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性接触及其聚集性活动传播扩散。2023年6月2日我国发现首例本土猴痘病例,截至11月30日累计发现1 610例,通过开展监测、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管理、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干预等监测防控措施,10月份以来境内猴痘疫情已降至较低水平,但仍持续面临境外输入及境内低水平传播风险。为达到终止猴痘暴发及阻断人传人疫情的防控目标,需进一步加强病例发现、传播链调查、潜在暴露者识别、重点人群干预等工作,持续引导重点人群行为改变、多渠道提升监测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分析图书馆网络健康信息传播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讨各因素对图书馆网络健康信息传播效果的作用关系与影响,预测图书馆网络健康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为提升图书馆网络健康信息传播效果提供支撑。仿真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对图书馆网络健康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健康信息传播规模、用户数量、健康信息资源量、环境支撑和网络媒介参与度。  相似文献   

11.
传染病在我国很多校园内发生传染的概率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正常秩序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教育事业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然而传染病疫情对于校园教育的影响,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研究分析通过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的防控举措,以期为防止疫情在校园扩散提供重要的依据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公众对呼吸道礼仪的认知和相关行为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健康传播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开展精准健康传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问卷星生成问卷,在中国疾控中心官方微博、微信上网络邀请公众参与调查。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5 650份,公众在打咳嗽/打喷嚏时需要遮住口鼻、外出携带纸巾/湿巾、外出携带手消毒用品的认知情况均比疫情发生前的比例上升(P<0.05);公众的咳嗽/打喷嚏、吐痰行为上均有改善(P<0.05);公众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对呼吸道礼仪的认知和行为有影响。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的健康传播工作让公众在呼吸道礼仪的认知和行为方面均发生改善,公众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对信息认知有影响,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公众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实现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13.
高希花  姜靖  张淑丽  张萍 《海南医学》2010,21(21):143-145
目的运用循证思维方法,对甲型H1N1流感发热预检门诊病人实施健康指导。方法对甲型H1N1流感发热预检门诊各类型病人的特点及需求进行分析,确定护理问题,应用网络检索有关文献,对证据做出评价,确定结论,应用于本门诊病人的健康指导中。结果减轻了因大型爆发性流行病带给病人的焦虑和恐惧感等,增加了病人对疾病的防治知识,从最大程度上切断了流行病的传播途径,提高了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和对医院的信任度。结论循证护理开拓了门诊护士的知识面,全面有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型流行病期间预检病人的健康指导,创造和谐安静及安全的就医环境,减少了医患纠纷,为防控爆发型流行病在社会上的传播做宣传。  相似文献   

14.
太原铁路局防控非典型肺炎应急措施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省是2003年3月非典型肺炎(“非典”)疫情袭击区之一,4月中旬太原铁路地区出现首例病例。面对“非典”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铁路疾控部门为防止“非典”在铁路地区扩散和流行,为了阻断“非典”疫情借铁路传播扩散,把好省城门户。结合铁路行业特点,我站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有所抬头,部分地区炭疽、布病、禽流感、猪链球菌等人畜共患病暴发疫情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不利影响。为进一步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有效预防控制疫情的传播和扩散,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本文就目前海西州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浅显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徐晓君  黄一峰 《广西医学》2022,(13):1518-1521
规范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也是保障社会网络环境下舆情健康的必然要求。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一些地方政府应对负面舆情时仍存在反应迟缓、引导滞后、回应不专业等情况,对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反映出在“全民上网”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在网络舆情传播与预警机制建设上的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对政府的舆情预警能力提出要求。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必要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预警机制,对于维持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相关部门科学引导网络舆情并进一步优化舆情传播与预警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已造成超过1亿人感染,对全球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该病病原体SARS-Co V-2病毒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或接触传播。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病毒传播的效率,其中温度是影响病毒稳定性重要的环境因素。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新冠疫情攻关团队开展研究,检测了SARS-Co V-2病毒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为采取有效措施防控SARS-Co V-2传播提供了明确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被证实可通过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口腔颌面外科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需与患者头面部近距离接触,并且操作中可能产生气溶胶,感染暴露风险较大,病房管理面临着严峻考验。COVID-19疫情流行期间,应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合理开展各项口腔颌面外科病房诊疗工作。我们从患者收治、病房感染防控、物资管理、应急预案、医护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疫情期间相关防控措施,为做好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管理、防控疫情进一步扩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城中村暴发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关注。城中村内道路错综,人口密集且人员结构复杂、跨区域流动频繁,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挑战。目的城中村因其空间环境、人口结构特征、跨区域流动的特点且居民就医行为特点更容易发生传染病的区域性暴发,了解我国城中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特点及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在此类区域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为应对常态化防控、社会面动态清零的基层防控工作及应对未来传染病发生的防控提供借鉴。方法通过舆情分析、文献检索、城中村基层疫情防控人员和疫情防控专家在线访谈等方法,总结城中村疫情发生及防控现状,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要漏洞。结果基于相关资料共提炼出6个关注点:(1)摸底排查量大面宽,是城中村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没有严格闭环管理,病毒携带者未被及时管控,存在疫情传播扩散风险;(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工作不到位,院感发生风险大;(4)属地管理原则在排查密切接触者环节存在漏洞,对于生活与工作场所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只排查其生活场所容易导致工作场所的次密切接触者可能存在被感染风险未被及时排查而扩散疫情;(5)超负荷工作成常态,凸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缺口大;(6)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居民麻痹大意,公共场所不戴口罩、人群聚集现象屡见不鲜,健康教育仍需深入并强调居民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结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者在城中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承担着社区健康管理、门诊诊疗、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新冠疫苗接种、隔离酒店驻守、联防联控等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增设发热哨点诊所,早发现早隔离,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征用出租屋满足隔离医学观察需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开通绿色救助通道,保障特殊群体就医,组织志愿者增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强调居民是保持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提高个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20.
董思佳  王毳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1):1101-1103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某些特殊群体结核病发病风险较高,如学校学生及相关工作人员。学校学生聚集,人口密度大,有利于疾病的传播与扩散,导致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出现主要与学生免疫力低、就诊延误现象、人口密度大、性别、年龄、知晓率等因素有关。为了尽早发现传染源,减少结核病在校园内的传播,使用合理的方法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极为重要。应明确各机构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中的职责与重点,共同做好防控工作,减少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