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但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解释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机制与PSCI有关,包括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泛凋亡、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和铁死亡等。因此,清楚了解各种PCD机制及其与PSCI的关系,阐明PCD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与PSCI相关的6种PCD途径,总结其在PSCI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不同途径之间可能存在的串扰,以期为临床靶向PCD途径的调节因子来治疗PSCI提供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2.
神经炎症是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神经损伤、空间和记忆能力下降的主要机制之一。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时,小胶质细胞作为免疫效应细胞被激活,并通过自身表型转换启动免疫级联反应,释放细胞因子等参与神经炎症反应。诱导小胶质细胞从促炎性M1表型向抗炎性M2表型极化,能够促进组织神经功能的修复再生,减轻脑卒中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认知损害。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及复方可以靶向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保护大脑神经元免受炎症影响,通过减少神经元凋亡来调节学习记忆能力。基于此,本文就小胶质细胞极化在PSCI神经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潜在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PSCI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后残疾的重要原因,也是脑卒中研究的重点之一。PSCI发病率高,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神经科医师应警惕PSCI的发生,并指导患者积极预防PSCI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PSCI的发病率、影响因素、神经心理评估、影像学、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卒中已成为世界居民第二大死因。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作为脑卒中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从中风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的一系列综合征,包括语言功能障碍、视觉空间障碍、执行功能障碍、记忆力障碍。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因其安全有效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PSCI的治疗。故针对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导致全球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卒中及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引起了个人、医疗、社会的经济负担,目前尚无治疗方案可以恢复较晚期的卒中后认知功能或延缓、阻断认知进一步损害的临床证据,因此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早期有效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综述PSCI发生的相关因素、潜在机制及诊疗策略,早期评估PSCI的潜在发生风险,并给予患者药物及康复治疗,进而为临床PSCI的诊疗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SCI在临床治疗中尚未发现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大量研究证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在PSCI中起关键作用,且对其进行的许多抑制性治疗显示出了改善认知障碍的功效。为此,本文总结了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和影响因素及其与PSCI的关系,发现在PSCI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中,针对NLRP3或其炎症小体成分的抑制措施可以减轻炎性反应和相应的病理特征,从而促进其认知功能的恢复,因此,靶向NLRP3炎症小体可能是PSCI治疗的新趋势。然而到目前为止,尽管许多药物和治疗措施已成功鉴定出能够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但其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黄维  霍秋玉  阳世宇 《浙江医学》2019,41(18):1967-197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神经缺损程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依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结果,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50例,无认知障碍5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100β及NSE水平,并分析其与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认知障碍组与无认知障碍组患者血清S100β、NSE水平及NIHSS、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S100β、NSE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2=0.474、0.625,均P<0.05),与MMSE评分均呈负相关(R2=0.491、0.60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100β、NSE水平及NIHSS、MMSE评分均是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病变部位在额颞顶叶的PSCI患者MMSE评分明显低于基底核、脑干病变者(均P<0.05)。结论血清S100β及NSE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认知障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指卒中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本文结合最新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及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从PSCI的定义、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预测、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PSC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由卒中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其明显增加了卒中患者的残疾、死亡风险,但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治疗方法较局限。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各种途径在PSCI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综述具有代表性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脂多糖与PSCI的相关性,为PSC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多因素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障碍、执行力障碍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有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级联和tau 蛋白异常学说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绝经后妇女较同龄男性AD 发病率高1.5~3.0 倍,认为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降低相关,并且研究表明雌激素有神经元保护作用,雌激素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线粒体。除此之外,由于线粒体被视为细胞的能量体、兴奋性毒性期间神经元生存力的关键调节剂,因而AD 线粒体机制也成为AD 发病机制的研究领域。Aβ可直接与线粒体膜结合,从而改变线粒体动力学和功能,导致能量代谢异常,最终引起细胞凋亡等一系列链式反应。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加剧Aβ沉积和tau 蛋白异常磷酸化,而这两种病理反过来又能促进线粒体损伤,通过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通路来诱导细胞凋亡。该文就AD 情况下,雌激素通过介导线粒体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AD 防治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田洋  徐丽  湛东维  崔微  黄林  冯荣建  余茜   《四川医学》2023,44(6):604-609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肠道菌群(GM)与健康成人差异,探讨GM与PSCI患者认知功能相关性。方法 招募19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A组),19例PSCI患者为卒中组。卒中组在康复前定义为B组,康复4周后定义为C组。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PSCI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PacBio全长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GM成分。QIIME2计算alpha和beta多样性。LEfSe分析寻找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GM。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GM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组间alpha和bet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组的Lactobacillaceae和Lactobacillus比A组显著增多,B组的Ruminococcus比C组显著增多。Peptostreptococcaceae和Romboutsia与MoCA呈负相关。结论 PSCI患者的Lactobacillus比健康成人显著增多。Ruminococcus和Peptostreptococcaceae可能与PSCI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8例,随访6~12个月,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组和卒中后认知正常(PSCN)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以及卒中病灶部位等指标。 结果198例脑卒中患者中,105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PSCI发病率为53.03%。PSCI组患者年龄、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脑梗死病史发生率以及脑白质疏松发生率均高于PSCN组(P<0.05)。与PSCN组比较,PSCI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梗死部位患者PSCI发生率更高(P<0.05)。经Log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脑梗死以及脑梗死部位是PSCI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后PSCI发生率较高,年龄、脑梗死以及脑梗死部位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指卒中后6个月时仍存在认知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卒中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PSCI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暂时缓解症状的药物、认知训练以及现代康复疗法等,中医治疗则以针灸、中药为主。不同的干预措施对PSCI的作用机制各有差异,临床治疗中多以中西医二者相结合。但目前针对PSCI仍未有公认的标准化干预措施,多种疗法的联合应用在临床上能取得一定疗效,而患者治疗成本也随之提高。本研究对PSCI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并促进今后其治疗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卜玉洁 《医学综述》2014,20(21):3855-3856
线粒体是细胞内广泛存在的膜性结构,参与诸多细胞活动,如产生能量、调节钙离子稳态、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神经元轴突和树突中存在着活跃的线粒体移动以促进细胞代谢及机体的正常功能。线粒体在维持神经元活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功能障碍的线粒体可以引起神经元功能障碍及细胞死亡。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关,无论线粒体功能障碍在PD中是原发事件还是继发事件,都能够为阻止PD的病理改变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指卒中后产生任何类型的认知恶化,范围从轻微损伤到痴呆。卒中幸存者患认知障碍的风险明显升高,这可能会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的独立性、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由于药物治疗PSCI的效果有限,因此众多学者们非常注重对非药物治疗方法的探索。非药物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安全、经济、有效、方便实用等优点。目前的诸多研究已证实非药物方法在改善PSCI患者运动、认知功能方面有一定效果,且不同的非药物干预方法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运动疗法、针灸疗法、物理疗法、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等治疗PSCI患者的非药物手段进行综述,为PSCI患者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群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是肠-脑沟通的关键递质,对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主要综述了短链脂肪酸对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机制及其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以期为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AD(Als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人格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大脑皮层、海马等部出现大量细胞外淀粉样老年斑块、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进行性缺失等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因而其治疗主要是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假说所采取的各种尝试性的治疗方案,不能从根本上治愈A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者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水平及其与认知状态和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的PSCI患者32例、卒中后无认知障碍(post stroke with no cognitive impairment,PSNCI)患者44例和无卒中对照者25例,检测并对比3组中FC水平以及PSCI组治疗前后的FC水平。对PSCI组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并检测血清C 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 6(IL 6)的水平。结果: PSCI组、PSNCI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未见明显差异,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在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SCI组FC水平显著高于PSNCI组和对照组(P<0.01)。对PSCI患者改善认知治疗1个月后,PSCI患者F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在PSCI组中,FC水平与MoCA评分和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CRP水平和血清IL 6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PSCI患者FC水平升高,与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具有相关性,在PSCI的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亲环素D (CypD)是线粒体的重要组成元件之一,是目前唯一明确的调节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的正性调节因子。在诱导因素作用下,CypD与mPTP的多种组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线粒体膜中形成通道,CypD还与其他多种潜在mPTP调节剂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介导mPTP过度开放,启动生物能量崩溃和细胞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等神经血管单元(NVU)的多种细胞组分中均有CypD功能异常,CypD及其介导的mPTP过度开放与细胞损伤有密切关联。针对CypD开发的抑制剂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已有较多应用,积累了一定的实验依据。现就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过程中CypD对脑内多种NVU细胞组分的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和CypD抑制剂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发病24 h内住院的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96例,急性期收缩压或舒张压定义为卒中发病7d内的平均收缩压或平均舒张压,MoCA分值<26分判定为认知障碍.对比分析患者入院时、发病14 d、发病3个月、发病6个月、12个月的MoCA分值和认知障碍患病率,并将急性期血压值按五等分分组(Q1 ~Q5),采用多参数对数回归分析急性期血压水平与卒中发病3个月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 卒中发病3个月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病率最高(71.89%),以后各时相点逐渐下降.以03为参照,经多参数调整后,血压过低(Q1-SBP 102~ 127 mmHg)或过高(Q5-SBP> 170~215 mmHg),PSCI发病风险均高(Q1-SBP的OR=1.83,95%CI=1.64~2.28,P=0.007;Q5-SBP的OR=2.32,95%CI=1.74 ~2.90,P<O.01).DBP和MBP与SBP具有类似特征.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过高或过低均是PSCI发病的风险因素,将血压维持在某一“适当水平”可能有助于降低PSCI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