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与两对半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并观察不同病情HBV-DNA阳性率和两对半检测结果差异。方法 选取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375例乙型肝炎患者病例为研究资料。比较不同乙肝两对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结果患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差异,将患者根据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乙肝两对半结果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比较三组患者乙肝两对半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不同乙肝两对半类型患者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V-DNA阳性组患者HBsAg、HBeAg水平高于HBV-DNA阴性组,HBsAb、HBeAb、HBcAb水平低于HBV-DN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sAg、HBeAg水平与HBV-DNA呈正相关(P <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HBV-DNA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定量及血清学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系统定量检测HBsAg、HBeAg,利用超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检测技术检测HBV-DNA。结果 在高浓度与低浓度载量标本中,HBsAg浓度与HBeAg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低浓度拷贝水平下,HBsAg浓度与HBeAg浓度呈正相关(P<0.001,rs=0.457),HBsAg,HBeAg定量与HBV-DNA检测结果之间不存在相关性。HBeAg的浓度分布以>0~<1组占的百分数最多,达64.28%,≥100组占的百分数最少,仅为2.68%。不同浓度HBeAg组的HBV-DNA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浓度DNA拷贝下,以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最为常见,以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HBeAg、HBcAb阳性模式的DNA中位数值最高,但各模式间HBV-DNA差异无显著(P>0.05)。 结论 在低浓度病毒拷贝下,病毒呈低水平复制;HBsAg、HBeAg与DNA拷贝数无相关关系,呈现独特的血清学模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莫甲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20-12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五项指标与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乙型肝炎患者752例,对HBV-DNA含量与HBV五项进行分析,采用光激化学发光测定HBV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荧光定量PCR测定HBV-DNA。结果乙肝大三阳(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HBV-DNA阳性检出率为93.01%,小三阳(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HBV-DNA阳性检出率为50.74%,说明大三阳病毒复制能力最高,传染性最强,小三阳病毒复制能力与感染性较大三阳比较均较弱,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五项检测与HBV-DNA含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HBV五项检测对乙肝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精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检测结果与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五项血清标志物(简称乙型肝炎五项),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HBsAg阳性(表2)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50.1%,HBs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13.7%;HBeAg阳性(表3)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95.2%;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29.1%。结论 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HBeAg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可靠性指标,但仅靠HBsAg或HBeAg判定HBV感染、复制与否,并非完全合适,HBsAg和HBeAg阴性的部分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检测结果阳性,提示HBV复制仍然存在,所以在临床上应选择乙型肝炎五项与HBV-DNA联合检测,这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在判定病毒复制、传染性及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肖峰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81+84-81,84
目的:探讨PreS1Ag与HBV-DNA、乙肝病毒"两对半"的相关性及PreS1A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0例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PreS1Ag、HBV-DNA与乙肝病毒"两对半"的检测;HBV-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PreS1Ag与乙肝病毒"两对半"的检测采用ELISA方法。结果:在400例HBsAg阳性患者的检测中,PreS1Ag阳性为283例,阳性率为70.75%;在HBeAg阳性模式的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接近或达到90%以上;PreS1Ag的阳性率与HBV-DNA极为一致,两者符合率为88.70%。结论:PreS1Ag是对HbeAg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是HBV存在和复制较为直接的标志,对临床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乙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与HBV-DNA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并对212份HBV标志物阳性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结果:Ⅰ组(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Ⅱ组(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Ⅲ组(HBsAg、抗-HBc阳性)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7.17%、47.13%、47.37%;Ⅰ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组与Ⅲ组血清中HBV-DNA阳性率(P<0.01)。结论:患者血清HBV-DNA的阳性率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存在状态相关。检测乙肝病毒,采用FQ-PCR法检测HBV-DNA能更准确、直接地反映体内病毒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7.
HBV前S1抗原与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HBV前S1抗原(Pre-S1Ag)与HBV血清标志物(M)的相关性确定其临床检测的价值。方法收集乙型肝炎患者及乙型肝炎携带者共245例,和45例抗病毒治疗1年治疗前后的留置血清,检测其Pre-S1Ag和HBV-M及HBV -DNA。结果检测分析245份乙型肝炎患者及携带者的Pre -S1Ag和HBV -M及HBV-DNA ,发现HBsAg、HBeAg和抗-HBc均阳性者组Pre-S1Ag与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95.3%和94.1%,在HBsAg阳性,HBeAg/HBeAb阴性,抗HBc阳性组中,Pre-S1Ag与HBV-DNA检出率分别为83.3%和85.4% ,Pre-S1Ag高检出率伴随HBV-DNA阳性率,HBV-DNA与Pre-S1Ag检出相关性差异无显著性,x2=3.40,P>0.05;HBV-DNA与HBeAg比,x2=88.01,P<0.001,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re-S1Ag的检出率及与HBV-DNA的符合率显著高于HBeAg,在HBeAg阴性抗-HBe阳性组中,Pre-S1Ag仍能达到较高的检出率73.8%。45份HBsAg、HBeAg和抗-HBc均阳性者组患者留置血清在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年后检测其用药前后Pre -S1Ag和HBV -M及HBV -DNA ,发现HBeAg和HBV-DNA有不同程度的阴转时,Pre-S1Ag并无明显的改变。结论Pre-S1Ag比HBeAg更能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的复制,尤其对HBeAg阴性的患者更具临床价值,对临床观察抗病毒治疗疗效可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血清HBV-DNA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4 017例HBV感染者血清标本中HBV-DNA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其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结果表明,HBsAg、HBeAg、HBcAb阳性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96.82%;HBsAg、HBeAg阳性组检出率为100.00%;HBsAg、HBeAb、HBcAb阳性组检出率为26.79%;HBsAg、HBcAb阳性组检出率为45.89%;HBcAb阳性组检出率为0.29%。结论:患者血清中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阳性率存在相关性。采用FQ-PCR法检HBV-DNA能更客观地反映HBV复制的程度和传染性,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的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模式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80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结果为阳性的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检测其HBV-DNA含量;并根据患者HBV-M的不同模式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探讨HBV-M模式与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不同HBV-M模式中HBV-DNA阳性检出率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①"大三阳"组HBV-DNA含量以中、高拷贝为主;②"小三阳"组及HBsAg(+)&Anti-HBc(+)组HBV-DNA含量以中、低拷贝为主;③单纯HBsAg(+)组HBV-DNA的检出率仅为2.98%.④HBeAg(+)血样中HBV-DNA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8.33%(118/120),两者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993).结论 HBV-M与HBV-DNA的检测都能反映HBV感染、传染性及体内复制的情况;HBeAg与HBV-DNA含量存在明显正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乙肝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的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模式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80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结果为阳性的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检测其HBV-DNA含量;并根据患者HBV-M的不同模式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探讨HBV-M模式与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不同HBV-M模式中HBV-DNA阳性检出率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①"大三阳"组HBV-DNA含量以中、高拷贝为主;②"小三阳"组及HBsAg(+)&Anti-HBc(+)组HBV-DNA含量以中、低拷贝为主;③单纯HBsAg(+)组HBV-DNA的检出率仅为2.98%.④HBeAg(+)血样中HBV-DNA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8.33%(118/120),两者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993).结论 HBV-M与HBV-DNA的检测都能反映HBV感染、传染性及体内复制的情况;HBeAg与HBV-DNA含量存在明显正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乙肝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的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模式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80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结果为阳性的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检测其HBV-DNA含量;并根据患者HBV-M的不同模式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探讨HBV-M模式与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不同HBV-M模式中HBV-DNA阳性检出率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①"大三阳"组HBV-DNA含量以中、高拷贝为主;②"小三阳"组及HBsAg(+)&Anti-HBc(+)组HBV-DNA含量以中、低拷贝为主;③单纯HBsAg(+)组HBV-DNA的检出率仅为2.98%.④HBeAg(+)血样中HBV-DNA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8.33%(118/120),两者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993).结论 HBV-M与HBV-DNA的检测都能反映HBV感染、传染性及体内复制的情况;HBeAg与HBV-DNA含量存在明显正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乙肝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表达模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82例5组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前白蛋白(PA)。依据HBV标志物阳性情况分为6组:A组173例,为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218例,为HBsAg、HBeAb、HBcAb阳性;C组161例,为HBsAg、HBcAb阳性;D组13例,为HBeAb、HBcAb阳性;E组6例,为HBsAb、HBeAb、HBcAb阳性;F组11例,为HBsAb、HBcAb阳性。结果582例中,A组阳性率为29.7%;B组为37.4%;C组为27.7%;D组为2.2%;E组为1.0%;F组为1.9%。A、B、C模式组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4.75,P<0.01),以B模式组的阳性率最高。5组慢性肝病间比较,A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3.17,P<0.01),B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3.72,P>0.05),C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5.74,P<0.01)。HBeAg阳性的A组与HBeAg阴性的B、C组比较,TBIL、ALB、ALT、PA水平及其异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F=1.91、2.48、0.58、1.37,P>0.05;χ2=2.09、5.97、2.35、2.26,P>0.05)。结论HBV标志物的表达模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无明显相关,临床上不能根据HBV标志物的表达模式来预测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与HBV感染有关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乙肝病毒血清学模式(HBVM)下HBsAg、HBV-DNA定量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的HBV感染患者,将与HBV感染有关的肝脏疾病分为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3组患者。3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测定HBsAg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HBV-DNA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方法进行HBVM检测。结果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3组患者当HBVM为HBsAg、HBeAg、抗-HBc阳性时,HBsAg定量与HBV-DNA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HBVM为HBsAg、抗-HBe、抗-HBc阳性时与HBsAg、抗-HBc阳时,HBsAg定量与HBV-DNA定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HBV感染者,随着疾病的进展,HBVM在发生着变化,HBsAg、HBV-DNA含量降低并不意味着肝炎疾病得到控制;相反,疾病有可能朝着更加严重的方向肝硬化或肝癌发展,临床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268例HBV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pre-S1Ag)、HBV-DNA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结果268例患者中,Pre-S1Ag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82.41%,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检出率21.88%(P<0.01).Pre-S1Ag与HBV-DNA的阳性符合率为85.52%,相关系数r=0.988.结论乙肝病毒Pre-S1抗原与HBV-DNA阳性、HBeAg阳性高度相关,提示Pre-S1Ag可能是HBV在体内复制和传染的另一可靠指标,可用于乙肝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HBV携带产妇血清、乳汁及脐血中的HBV-DNA含量与其血清HBV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HBV携带产妇乳汁的传染性。方法:对207例HBV携带产妇,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产妇的乙肝五项及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乳汁及脐血中的HBV-DNA含量。结果:125例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产妇,其乳汁HBV-DNA阳性率为9.6%,82例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的产妇,其乳汁HBV-DNA阳性率为2.4%。两组乳汁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7,P=0.045);血清HBV-DNA〈106 copies/ml的产妇其产妇乳汁及脐血中HBV-DNA均为阴性。血清HBV-DNA≥10^6copies/ml的产妇其乳汁HBV-DNA阳性率为12.5%、其新生儿脐血阳性率为15.17%,与血清HBV-DNA〈10^6copies/ml的产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对于HBsAg阳性的产妇,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产妇乳汁传染性高于HBsAg单阳性的产妇,血清HBV-DNA≥106copies/ml的产妇乳汁传染性高于血清HBV-DNA〈106copies/ml的产妇。  相似文献   

16.
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刺活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HBeAg阳性和阴性两种病原学状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影响。方法对266例行肝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做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前S1蛋白、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按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分组,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的分布,并比较肝组织中HBsAg、HBcAg在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的阳性率。结果通过肝活检发现,按肝组织炎症程度分组,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主要分布于G1~G3,分别占本组总数的92.35%和92.77%,分别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G3、G4之和比较,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HBeAg阳性组重度肝炎的发生率较阴性组为高。按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程度分组,在HBeAg阳性组患者分布为S1>S2>S3>S0>S4;HBeAg阴性组患者分布为S1>S0>S2>S3>S4。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阶段HBeAg阴性组患者发生率偏高,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前S1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在HBeAg阳性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P<0.005)。结论肝组织炎症程度方面,HBeAg阳性组重度肝炎发生率比阴性组高;纤维化病变程度方面,HBeAg阴性组肝硬化发生率比阳性组高。HBeAg阳性组血清前S1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等病毒复制指标的显阳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普通干扰素应答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将普通干扰素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肝患者分为A、B两组,A组(51例)服用LAM每日100mg及ADV 10mg/d;B组(48例)服用ADV 10mg/d治疗;疗程均为48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HBV-DNA载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检测,同时检测ALT、AST。结果 A组治疗48周,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HBeAg低于检测下限率及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88.2%、82.4%、35.4%、31.4%。B组治疗48周,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HBeAg低于检测下限率及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9.2%、64.6%、20.8%、14.6%;经过48周的治疗,HBV DNA的载量(PCR定量),A组平均下降5.8 lg拷贝/mL,B组平均下降4.2 lg拷贝/mL,两组相差1.6 lg拷贝/mL(P<0.05)。结论 LAM联合ADV治疗干扰素应答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优于单用ADV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朱永昌 《抗感染药学》2005,2(4):165-166
目的:观察比较叶下珠复方胶囊、胸腺肽α1、及两药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9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为叶下珠复方胶囊组(A组)、胸腺肽α1组(B组)和联合用药组(C组),疗程24wk。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及乙型肝炎表耐抗原(HBsAg)、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C组HBeAg阴转率和HBV-DNA阴转率均高于B组(P<0.05,P<0.01);C组HBeAg阴转率与A组相仿(P>0.05),而高于B组(P<0.01),HBV-DNA阴转率均高于A组和B组(JD<0.05,P<0.01)。A组和C组肝功能复常率均升高,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P<0.01);而A组与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JP>0.05)。结论:叶下珠复方胶囊与胸腺肽α1联合用药,可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V-DNA阴转率疗效,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7,(8):1120-1123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和胸腺五肽分别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500万IU皮下注射,qod;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薄芝糖肽注射液4 m 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ivgtt,qd;C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胸腺五肽2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ivgtt,qd。3组患者均治疗2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4、8、12、24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Ag血清转换率(以下简称"HBeAg转换率")、HBV-DNA阴转率、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HBV-DNA下降量,治疗24周时的HBsAg阴转率,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8、12周,3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HBsAg下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B组和C组患者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A组,C组患者HBV-DNA下降量显著大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B组和C组患者HBV-DNA阴转率和HBV-DNA下降量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3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sAg下降量及HBsAg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和HBV-DNA下降量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和胸腺五肽分别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抑制病毒增殖作用,且在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sAg下降量及HBsAg阴转率方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血HBV-DNA阳性的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方法 214例双阳性孕妇分为孕期阻断组(A组)(126例),孕妇于孕28周始每4周肌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200U,共3次;孕期未阻断组(B组)(88例),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所有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6h内注射HBIG100U,并按照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个月,检测婴儿血清乙肝标志物。另外,根据孕妇HBV-DNA载量不同分为:HBV-DNA>1E+5copies/ml组(C组)和HBV-DNA<1E+5copies/ml(D组),分析其婴儿免疫阻断效果。结果 A组孕妇所分娩婴儿12月龄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56%,HBV阻断率为94.66%,HBsAb阳性率89.68%;B组88例婴儿中,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36%,阻断率为88.64%,HBsAb阳性率为78.41%;2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39,P=0.132;χ2=5.178,P=0.023)。然而,孕妇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感染率为14.29%,HBV阻断率为85.71%,显著低于C组的94.7%(χ2=4.91,P=0.027)。结论 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HBV母婴阻断成功与否与孕妇HBV-DNA高病毒载量有关,而与母亲孕期应用HBIG阻断是否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