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中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EGIST中CD117、CD34和Ki-67蛋白的表达,应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影响E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本组c-kit基因的突变率为44%,均为第11号外显子突变;PDGFR-α基因的突变率是13%,均为第18号外显子的突变(D842V点突变).CD117表达阳性率是100%,CD34表达阳性率为74%.Ki-67指数:<1%者占30%,1%~5%者占44%,>5%者占26%.生存分析显示,核分裂象数目(P=0.025)和Ki-67指数(P=0.032)与疾病相关生存时间相关.结论 EGIST有着与GIST相似的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位点,并且c-kit基因突变频率也相近,但是PDGFR-α基因突变频率较GIST稍高.可以将EGIST作为GIST的一个特殊亚型.结合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对EGIST进行分级是判断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Ki-67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完整切除病灶的原发性GIST病人155例,根据Ki-67 LI对病例进行分组,研究Ki-67 LI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侵袭性的相关性,同时评价根据Ki-67 LI分组用于判断GIST危险度分级的可行性。结果 Ki-67 LI不同组别在GIST的部位、大小、核分裂象数、危险度分级、肿瘤发生溃疡、出血、坏死及转移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P0.05);Ki-67 LI不同组别在年龄、性别、CD117、DOG1、CD34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 LI分组用于判断GIST危险度分级与美国国立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GIST危险度分级标准间存在一致性(P0.05)。结论 Ki-67 LI与GIST的进展和侵袭性肿瘤生物学行为显著相关,可作为NIH分级标准的补充,用作GIST危险度分级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研究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3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32例患者,2年总体生存率为85.3%,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9.2%.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远处转移、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结论 NIH分级、远处转移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转移胃肠道间质瘤( GIST)发生的机制.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12例肝转移GIST 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和PDGFRA第12、18号外显子序列,总结基因突变规律,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本组5例胃部,1例小肠,其他6例.本组c-kit基因突变率为91.7% (11/12),外显子11为83.3% (10/12).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本组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NIH危险度分级、肝转移时间、细胞形态、细胞丰富程度、核异型对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率及突变形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转移GIST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c-kit第11号外显子.突变方式有缺失、点突变和缺失伴点突变.缺失突变多见.肝转移GIST临床病理与外显子11突变率、突变形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umin)比值(CAR)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AR的中位数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CAR值组(CAR0.048)和低CAR值组(CAR≤0.048)。观察比较高、低CAR组的一般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状态。结果高CAR组及低CAR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和NIH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CAR组相比,高CAR组的肿瘤直径更大、核分裂象更高、NIH分级越高。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CAR组患者的预后较高CAR组更好(χ2=15.152,P0.001)。结论 CAR与胃间质瘤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和NIH分级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胃间质瘤恶性程度的指标,有望在临床上作为NIH危险度分级评估及预后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S100钙结合蛋白A4(S100A4)、弹弓酶-1(Slings hot-1)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15例切除的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组织样本中S100A4、Slings hot-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 ie r生存曲线评估S100A4、Slings hot-1表达与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关系,Cox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组织S100A4、Slingshot-1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瘤旁正常组织(P均<0.05);胃肠道间质瘤组织S100A4表达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NIH危险度、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Slings hot-1表达与浸润深度、NIH危险度、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S100A4高表达者、Slings hot-14高表达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均分别低于S100A4低表达者、Slings ho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组病例5年总生存率为59.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方式、肿瘤细胞类型、周围脏器组织有无侵犯、肌层有无受侵、肿瘤细胞密集程度、核分裂象数目、Ki-67、P53、有无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周围脏器组织有无侵犯、肿瘤细胞密集程度、核分裂象数目、P53、有无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辅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综合治疗能够提高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肿瘤破裂是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和诊疗过程中常见的临床事件,与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诱因包括腹腔压力升高、挤压、碰撞、不适当手术操作等;肿瘤巨大、小肠GIST、核分裂象高和 KIT 11外显子557/558缺失突变等不良生物学行为以及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反应良好、迅速使肿瘤液化、坏死等为...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消化系统肿瘤。影响本病预后的因素有很多,随着病理学技术的发展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的提出,人们发现了更多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因此,本研究总结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是否破裂、手术方式、核抗原Ki67、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SDH)、原癌基因C-KIT突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突变表达等因素对GIST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117、Nestin、Ki-67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意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7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切片中CD117、Nestin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上述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与患者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因素和良恶性之间的鉴别。结果CD117和Nes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和92.6%,Ki-67增殖指数〈1%、1%~5%和〉5%的例数分别为6例、9例和12例;CD117、Nestin和Ki-67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良性,潜在恶性,恶性的病例分别为6例、9例和12例,CD117和Nestin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肿瘤分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Ki-67增殖指数在不同的肿瘤分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117和Nestin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中呈高表达,对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能作为判断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肿瘤分级的指标;而Ki-67的增殖指数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肿瘤分级和预测预后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胃间质瘤67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4年67例胃间质瘤临床病理资料,以新的间质瘤分级法F lecther分级。采用kap lan-m e 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该组病例预后分析。结果根据F lecther风险分级,极低风险5例(7.5%),低风险11例(16.4%),中风险29例(43.3%),高风险22例(32.8%),术后生存率随分级依次递减(P=0.0001),比较肿瘤大小,核分裂相(>5,≤5),是否伴发远处转移,是否伴发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根治性手术与非根治性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而肿瘤位置、年龄、性别、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是否联合脏器切除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用F lecther分级对胃间质瘤分级评价更为科学合理。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胃间质瘤最佳选择,核分裂相是判断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mi R-30a、蛋白激酶B(AKT)表达对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10例,根据随访12个月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0例)和未复发组(80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 RT-PCR)检测患者术后3 d血清中mi R-30a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AKT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mi R-30a、AKT及二者联合对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肿瘤直径≥5 cm、病理性核分裂像>5/50 HPF、浸润深度(黏膜层、浆膜层)、改良NIH分级中高危者比例较高(P<0.05),血清mi R-30a相对表达水平较低(P<0.05),AKT水平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mi R-30a、高水平AKT是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中mi R-30a、AKT水平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的曲线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肌腱蛋白C(Tenascin-C,TNC)和CD55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65例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组织中TNC和CD55的表达,分析TNC和CD55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NC、CD55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TNC高表达率为27.7%(18/65),TNC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相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组织TNC高表达的患者生存率较低。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CD55高表达率为24.6%(16/65),CD55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大小、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均相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胃肠道间质瘤CD55低表达的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TNC和CD55均存在表达,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患者预后密切相关,TNC和CD55有可能成为胃肠道间质瘤预后评估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部与肠道原发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和中高危险度原发GIST预后间的差异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GIST病例资料。纳入初次诊断的胃部或肠道原发GIST、并行内镜或手术切除原发灶和术后经病理证实者;排除术前接受靶向治疗者。根据上述标准, 共收集1 061例原发GIST患者入组, 其中胃部和肠道原发GIST分别为794例和267例;其中360例为2014年10月本院开展一代测序检测以来, 进行基因检测的病例。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KIT外显子9、11、13和17及PDGFRΑ外显子12和18的基因突变情况。本研究观察指标为:(1)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位置、肿瘤最大径、组织学类型、核分裂象计数(/5 mm2)和危险度分级;(2)基因突变情况;(3)随访和生存及术后治疗情况;(4)中、高危险度原发GIST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包括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体生存率(OS)。结果 (1)临床病理特征:胃部和肠道原发GIST中位年龄分别为61(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5年以上的97例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后患者.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肿瘤有无坏死、核分裂相数目及术后是否使用Gleevec辅助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肿瘤有无坏死、核分裂相数目,及术后是否使用Gleevec辅助治疗足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肿瘤有无坏死、核分裂相数目及Gleevec治疗是影响胃肠道同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的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36例GIST患者肿瘤组织进行DNA抽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GFRA基因12、18外显子突变;并对8例取得伊马替尼耐药瘤组织的患者进行2次检测.结果 在136例患者中,KIT突变111例(81.6%).其中外显子11突变95例(69.8%),外显子9突变16例(11.8%),未检测到PDGFRA突变的病例.KIT和PDGFRA野生型25例(18.4%).KIT外显子11突变最常见为5'缺失突变,共60例(60/95,63.2%),其次为点突变21例(21/95,22.1%);KIT外显子9突变均为插入串联重复,其中14例(14/16,87.5%)为常见的密码子502和503重复,而另外2例为罕见的密码子501和502重复.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晚期GIST患者和潜在恶性的GIST患者间突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部位GIST的KIT外显子11突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马替尼耐药GIST的检测中发现1例继发的KIT外显子17点突变(Asp820Val+Tyr823Asp).结论 KIT基因突变在中国GIST患者中常见,不同部位间KIT外显子11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T继发性突变发生于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应用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安徽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手术治疗的8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的诊治效果、术后生存情况,并对其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所有81例患者的恶性危险度分级显示,41例为高度危险,24例为中度危险,10例为低度危险,6例为极低危险,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短期预后(术后3年生存率)与其肿瘤大小、性质、核分裂相及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患者的3年生存率与肿瘤大小、性质及复发转移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对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应进行外科完全切除,可切除的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危险度及复发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26例胃腺癌组织及相应32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RT-PCR实验检测,随机选取10例胃腺癌组织和相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Ki-67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回归分析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Ki-67蛋白和mRNA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Ki-67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χ2=8.086,P=0.005),COX回归分析显示Ki-67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2)。结论 Ki-67的表达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相关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收治的5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22~81岁,平均(57.6±14.1)岁.结果 GIST发生部位食管1例,胃33例,十二指肠4例,小肠8例,结肠2例,直肠4例,肠系膜1例,腹膜后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R0切除52例,R1切除1例,R2切除2例.术后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按照NIH分级,低危险度23例,中危险度15例,高危险度17例,成功随访55例患者,术后共有8例高危险度患者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术后共死亡患者7例,其中患者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手术方式及危险度有关(P〈0.01).结论 GIST主要通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手术治疗特别是完整的肿瘤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行恶性潜能分级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的生存分析,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术后32例患者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2.3%、51.0%和34.0%.2)性别及间质瘤部位的不同对存活率差异无影响(P>0.05).而肿瘤直径、不同核分裂像、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伊马替尼治疗与存活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危险度、是否行完全切除以及是否予伊马替尼治疗影响患者预后存活率(P<0.05).3)绝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多数为一过性或具有自限性,包括水肿、消化道反应和贫血.结论:应用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更长,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使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