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径路行甲状腺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年间本院采用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径路不横断颈前肌群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治疗2 3例(A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施行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的甲状腺肿瘤2 5例(B组)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A组切口及周围皮肤平整,术后疼痛轻,颈部切口周围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结论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径路行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肿瘤是安全可行的,此术式创伤小、操作简易,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侧甲状腺良性疾病经胸锁乳突肌内缘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效果。方法依据不同切口将接受患侧甲状腺手术的80例单侧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取胸锁乳突肌内缘小切口,对照组取颈前低位弧形切口。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切口水肿、颈部紧缩感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锁乳突肌内缘小切口患侧甲状腺手术治疗单侧甲状腺良性疾病,创伤小、痛苦小、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19例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16~32岁,平均23.5岁。X线片检查示,12例伴不同程度颈椎侧弯及楔形改变。10例伴患侧面部发育迟缓。4例既往曾行胸锁乳突肌单侧头切断术。患者均采用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术,联合术后石膏托及颈托外固定3~6个月。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血肿发生。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2年,平均8个月。患者头颈部畸形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2周疗效评定:7例无颈椎畸形患者为优;12例伴颈椎畸形患者优1例,良7例,一般4例。术后2周测量患侧胸锁乳突肌乳突尖至胸锁关节距离,无颈椎畸形患者较术前延长(1.88±0.30)cm,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P=0.00),且术后测量值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P=0.11);伴颈椎畸形患者术后较术前延长(3.38±0.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7,P=0.00),但术后测量值仍低于正常值(t=12.19,P=0.00)。结论采用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能明显改善症状,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的优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嘉兴市第二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80例单侧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流程随机分为日间组和住院组,每组各40例。日间组给予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行日间手术治疗,住院组给予经颈白线正中入路行普通住院手术治疗。收集两者患者一般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基本指标、术后切口疼痛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60.65±11.68) min vs.(60.28±11.19) min和术中出血量(10.73±6.39) mL vs.(10.45±7.25) 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组患者住院时间(53.12±9.66) h vs.(23.28±4.84) h、住院费用(1.08±0.50)万元vs.(0.93±0.34)万元和术后疼痛评分(术后6 h(2.93±1.00) vs.(3.33±0.80);术后24 h(2.33±0.57) v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骨下小切口经胸锁乳突肌颈前肌间隙入路腔镜辅助甲状腺部分切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15例单侧甲状腺良性结节,锁骨下小切口2-3cm,经胸锁乳突肌颈前肌间隙入路,腔镜辅助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结果15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0—80min,平均50min。术中出血10~50ml,平均20ml,无并发症。术后3-4d出院。15例随访1~12个月,平均7个月,无复发。结论经锁骨下小切口胸锁乳突肌颈前肌间隙入路腔镜辅助甲状腺部分切除手术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胸锁乳突肌乳突部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胸锁乳突肌乳突部扳机点疼痛的体表定位及诊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5例,防腐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例,对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进行测量,包括乳突尖部肌肉、筋膜结构的宽度、厚度及乳突尖至耳垂、颈动脉鞘等之间的垂直距离。结果乳突水平肌肉前缘厚度(9.63±0.05)mm、肌肉中部厚度(10.36±0.07)mm、肌肉后缘厚度3.74±0.01mm,乳突止点部肌肉前缘至耳垂距离(17.42±2.53)mm、肌肉后缘至耳垂距离(62.74±12.53)mm,皮肤点至颈动脉鞘的(3.74±0.01)平均深度为(35.52±6.31)mm。结论从胸锁乳突肌乳突部的解剖特征来看,乳突后部行扳机点注射或针刺较为安全,乳突下及乳突前行扳机点注射时垂直进针、深度不宜超过20.00m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手术行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小切口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单侧甲状腺切除患者90例,选取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小切口入路45例为观察组,另外选取经颈前弧形切口入路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在本次试验中,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未出现术区积液、饮水呛咳、口周手足麻木等并发症,且观察组切口水肿、声音嘶哑、吞咽不适以及颈部紧缩感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嗓音障碍指数以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甲状腺手术行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小切口入路,能够减少术中创伤,有利于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目前较为常用的腔镜甲状腺手术入路主要有经腋窝入路、经胸乳入路及经口入路等。经腋窝入路相较于其他术式,其利用颈部肌肉的自然间隙建腔,在颈前带状肌深面显露甲状腺并进行手术操作,对颈部功能影响较小,而且无需充CO2,对心脑血管影响较小,因此近年来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接受。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寻找胸锁乳突肌肌间隙是该术式的一大难点,在此步骤中较多初学者不能准确定位肌间隙,进而增加了手术时间及创伤。为此,笔者中心对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作了一定的改进,降低术中寻找肌间隙的难度。本研究对该改良术式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估,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3年5月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4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接受改良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观察组),另23例接受常规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超声引导下在胸锁乳突肌胸骨部与锁骨部之间的间隙内注水分离,扩大肌间隙,然后缝线定位胸锁乳突肌胸骨部后缘,准确进入肌间隙后,按照常规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方法实施手术。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5.6 min vs. 87.2 min,P<0.05),而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中央区清扫淋巴结数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有1例出现腋窝皮下血肿,经抽液、包扎后改善,余患者均无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手足麻木、饮水呛咳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颈部疼痛评分及颈部损伤指数、吞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行个体化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随访期间无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结论 术前行超声引导下胸锁乳突肌缝线定位联合肌间隙注水分离操作方便、实用,便于术中寻找肌间隙,降低了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整体手术难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行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体会。方法 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我院对12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行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甲状腺手术,手术切口采取皮内缝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3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10~100 ml(平均40 ml);引流管均在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量15~30 ml(平均20 ml);手术切口长3~7 cm(平均5 cm),均一期愈合;住院时间3~6 d(平均4.5 d)。术后无出血,无神经、甲状旁腺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0.5~8年(平均5.5年),12例患者(9%)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3年(平均1.5年);8例患者结节<1 cm,给予临床观察;其余4例患者经相同入路经二次手术治愈,随访无复发,未发现甲状腺癌。结论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行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不损伤或横断舌骨下肌群,术中出血少,无颈部肌肉瘢痕粘连影响外观之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新的手术方式寻找一种对于小儿肌性斜颈治疗与美容统一的方法。方法采用胸锁乳突肌延长 颈阔肌“Z”肌瓣旋转。结果具有明显的美容效果且无手术并发症的出现。结论“Z”型肌瓣 胸锁乳突肌延长术是一种较好的小儿肌性斜颈美容矫正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手术治疗单侧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的可行性及优势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7例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手术治疗的单侧PHPT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术前血钙浓度、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水平、术后1个月血钙浓度及PTH值、颈前区皮肤异常感觉情况等。分析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手术治疗单侧PHPT的可行性及优势性。结果 7例单侧PHPT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1个月复查PTH为17.2~63.3 pg/ml, 均在正常范围内。开皮到切除病变甲状旁腺时间20~35 min, 手术切口长度3~4 cm。患者术后均给予静脉注射与口服钙剂治疗, 随访3~12个月, 血钙和PTH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切口恢复良好, 颈前区无明显感觉与功能异常。结论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手术治疗单侧PHPT, 可在确保手术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 更好地保护颈前区感觉与运动功能, 并提升手术切口的美观度。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4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内镜下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5年1~8月,我院应用内镜下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4例,年龄5~11岁,平均8.5岁。患侧腋窝前缘置入10 mm trocar,在颈阔肌筋膜下、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浅面钝性分离,注入CO2气体(压力6 mm Hg),建立颈前皮下间隙,置入30°内镜。分别在患侧颈后近锁骨上缘处及对侧胸壁近锁骨下缘处置入5 mm trocar至颈前皮下间隙,置入分离钳与电凝钩,距胸锁骨附着处1 cm电凝横断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的肌纤维束,并松解胸锁乳突肌周围紧张的纤维组织。结果4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90、75、70、45 m in。术中出血均<1 m l。术后第1天开始功能锻炼,第2天出院。第1例颈部皮肤轻微电灼伤,2周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面部皮下气肿,次日自行吸收。随访2、4、6、10个月,斜颈均矫正,切口小且隐蔽,瘢痕不明显,颈部皮肤弹性良好,对面部表情活动无影响。结论内镜下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疗效确切,且具有微创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传统的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由于受胸锁乳突肌的阻挡,暴露甲状腺不充分,为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近年来将该手术改良为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本研究比较该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于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进行充气式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行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改良入路组),另39例行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3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满意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颈部恢复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入路组(均P<0.05)。改良入路组术后1、3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均P<0.05)。改良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5.13%,传统入路组1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入路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入路组(89.74% vs. 66.67%,P<0.05)。结论 充气式经腋窝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操作相对更容易,可以改善手术状况,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疼痛感低,并发症较少,患者术后满意程度也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报告54例肌性斜颈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54例肌性斜颈行胸锁乳突肌下端切断术治疗。结果:疗效优者达85.2%,无一例并发症。结论:胸锁乳突肌下端切断术,操作简单、安全,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侧胸锁乳突肌肌蒂锁骨骨膜瓣修复气管壁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根据胸锁乳突肌肌蒂锁骨骨膜瓣的特点,修复颈部肿瘤术后的气管壁缺损。方法 同侧胸锁乳突肌血运因行淋巴清扫或放疗而受损害者,可应用对侧胸锁乳突肌肌蒂锁骨骨膜瓣,充分游离其蒂部,注意保护甲状腺下动脉,用骨膜瓣修复气管壁缺损。结果 本组以对侧骨膜瓣修复气管壁后皆可见上皮化及骨化形成,皆正常拔除气管插管,未见气管狭窄。结论 对侧胸锁乳突肌肌蒂锁骨骨膜瓣可修复患侧胸锁乳突肌血运受损害的气管壁缺损,扩大了肌骨膜瓣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如何建立良好的空间便于操作。方法:2019年1—12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共开展经口手术63例,建立空间方法为膨胀液注射在胸锁乳突肌下段浅层,后用分离棒去扩张该区域,再用超声刀分离空间,最终把胸锁乳突肌放在操作空间的下方,与经胸壁建空间方法相似。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22.8±25.2)min,术中建腔时间(从切开口唇黏膜至切开颈部白线的时间)为(19.8±3.4)min;建腔过程中皮肤热灼伤1例、颈前交通静脉出血2例。结论:经口腔前庭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把胸锁乳突肌放在操作空间的下方,有助于手术实施。  相似文献   

17.
胸锁乳突肌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自 1996年 6月~ 2 0 0 1年 7月 ,采用分别切断胸锁乳突肌胸、锁骨头 ,并将胸骨头近断端与锁骨头远断端吻合延长的胸锁乳突肌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 42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42例 ,男 2 5例 ,女 17例 ;年龄 1~18岁 ,平均 4.6岁 ;左侧斜颈 2 7例 ,右侧斜颈 15例 ;1~ 4岁2 4例 ,5~ 12岁 14例 ,12岁以上 4例。二、手术方法 术前拍摄颈椎正位片 ,分别测量双侧乳突至胸锁关节的长度 ,粗略估计患侧胸锁乳突肌需延长长度。年龄较小 ,不合作患儿采用氯氨酮基础麻醉加局麻 ;年龄较大 ,配合较好患儿采用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直接拉拢缝合比较,探讨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肿瘤切除后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10年4月,采用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一期修复38例(肌瓣组)腮腺肿瘤切除后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直接拉拢缝合修复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类型及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析两组术后局部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和腮腺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肌瓣组术后肌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对照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8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均无复发。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面部凹陷畸形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02,P=0.000)。肌瓣组术后发生1例(2.6%)腮腺瘘,1例(2.6%)Frey综合征;对照组分别为8例(22.8%)及20例(57.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肿瘤切除后缺损,可预防术后局部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和腮腺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锁乳突肌肌瓣包埋降低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纵隔/胸内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4月2个医疗组微创食管癌根治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 MIE)63例资料,一组行胸锁乳突肌肌瓣包埋(包埋组)(n=33),另一组行常规手术(传统组)(n=30)。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颈部出血、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及颈部引流管留置时间、再次手术、术后肺炎、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头颈部活动、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纵隔/胸内漏。结果 与传统组相比,包埋组吻合口纵隔/胸内漏发生率低(0/33 vs. 4/30,P=0.046),颈部引流管留置时间短[6.0(2~15)d vs. 9.0(3~29)d,Z=-2.929,P=0.003],术后住院时间短[9.0(7~57)d vs. 13.0(7~32)d,Z=-2.867,P=0.004],但头颈部活动满意度评分差[10.0(7~10)分vs. 10.0(10~10)分,Z=-2.271,P=0.023]。2组术中出血量,淋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缝扎外旋肌群止点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笔者自2012-08—2014-08诊治50例行单侧初次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患,随机分为A组(术中缝扎外旋肌群止点)和B组(不予缝扎外旋肌群止点)。2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微创手术入路。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为(103.63±14.51)ml,B组为(150.80±15.85)ml,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2,P=0.019)。A组术后隐性失血为(206.89±50.23)ml,B组为(340.37±54.72)ml,A组术后隐性失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3,P=0.036)。2组获得随访3~24个月,平均6个月,A组术后下床活动较B组明显提前。结论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缝扎外旋肌群止点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及隐性失血,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