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cyclinD1和p2 7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方法 收集5 8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 ,同时取距癌灶 >5cm的正常组织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yclinD1和p2 7蛋白的表达。结果 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阳性率为 5 5 17%,正常组织无表达 (P <0 0 1) ;cyclinD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在 6 0岁以上年龄组高于 6 0岁以下年龄组 (P <0 0 5 ) ;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 (P <0 0 1)。p2 7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阳性率为 5 5 17%,在结直肠正常组织的表达阳性率为 96 5 5 %(P <0 0 1) ;p2 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负相关 (P <0 0 1)。cyclinD1和p2 7蛋白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 (r =0 5 82P <0 0 1)。 结论 cyclinD1蛋白过表达与 p2 7蛋白失活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 ,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cyclinD1和 p2 7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EGFR、COX-2及P63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环氧化酶 2 (COX 2 )和 p6 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6 7例PTC(其中腺内侵袭 4 1例、腺外侵袭 2 6例 ;有淋巴结转移 2 9例、无淋巴结转移 38例 )、3例滤泡癌和 15例甲状腺腺瘤中EGFR、COX 2及 p6 3蛋白的表达。结果 EGFR、COX 2和 p6 3蛋白在PT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8 1%、82 1%和 70 2 % ,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 (P <0 0 5 ) ;EGFR与COX 2、COX 2与p6 3蛋白在PTC组织中的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5 ) ;EGFR和COX 2在PTC腺外侵袭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腺内侵袭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 ,p6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与浸润程度无关。结论 EGFR与COX 2在PTC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p6 3蛋白在PTC的高表达提示其与PTC的细胞增殖相关  相似文献   

3.
bcl-2和p53表达在结直肠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cl 2和 p5 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肿瘤生物学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93例结直肠癌标本中bcl 2与p5 3蛋白的表达 ,并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cl 2蛋白在结直肠癌的阳性表达率为 5 7 0 % (5 3/ 93) ,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P <0 0 1) ,p5 3表达阳性率为 4 3% (4 0 / 93) ,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 (P >0 0 5 ) ,但p5 3表达阳性患者的预后差于 p5 3阴性组 (P =0 0 1)。当分析bcl 2和 p5 3联合表达时 ,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各组间有差异 (P <0 0 5 )。其中bcl 2 (+) / p5 3(- )表达形式多见于DukesA和B期肿瘤 (4 1 0 % ,2 3/ 5 6 )。经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淋巴结转移 (P <0 0 1)和 p5 3表达 (P <0 0 1)是结直肠癌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其他指标 ,包括bcl 2和 p5 3联合表达情况等均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 bcl 2和p5 3表达水平可提示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 ,但bcl 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不是一个单独作用的预后指标 ,而 p5 3虽与其它生物学特性关系不大 ,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直肠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
宫颈癌中COX-2与p53、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环氧合酶 2 (COX 2 )的表达与 p5 3、E cadherin蛋白表达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4 1例宫颈癌和 1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COX 2、p5 3、E 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COX 2、p5 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 (P <0 .0 1) ,而E 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宫颈上皮 (P <0 .0 1) ;COX 2的高表达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有关 (P <0 .0 5 ) ,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COX 2表达阳性组 p5 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X 2表达阴性组 (P <0 0 5 ) ,COX 2表达阳性组的E 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则低于相对应阴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COX 2、p5 3、E cadherin可能起重要作用。COX 2通过使抑癌基因p5 3失活 ,降低细胞黏附分子E cadherin的水平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肿瘤增殖和凋亡相关因素在胃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肿瘤增殖和凋亡相关因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对 15 6例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标本分别进行EGFR、Ki 6 7、bcl 2和p5 3的染色。分析两个增殖相关因素 (EGFR、Ki 6 7)之间和凋亡相关因素 (bcl 2、p5 3)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上述 4者在正常胃黏膜中均呈阴性表达 ,EGFR在重度不典型增生时呈第一高峰 ,Ⅰ级癌时表达下降 ,Ⅱ~Ⅲ级癌时呈现第二高峰 ,Ki 6 7在胃癌中的表达率 (76 6 % )高于不典型增生 (4 1 4 % ) (P <0 0 1) ,bcl 2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Ⅰ级癌中的表达高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Ⅱ~Ⅲ级癌 (P <0 0 5 ) ,p5 3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不典型增生 ,且表达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P <0 0 5 )。 (2 )EGFR、Ki 6 7和 p5 3的表达与胃不典型增生程度、胃癌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有关 ,而且 ,EGFR和P5 3与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Ki 6 7虽未达统计学标准 ,但也有此倾向。 (3)EGFR和Ki 6 7表达呈正相关 ,而bcl 2和 p5 3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1)。结论 EGFR和Ki 6 7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 ,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bcl 2和p5 3分别作用于胃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 钙黏蛋白 (E cad)及其相关蛋白α 连接蛋白 (α cat)、β 连接蛋白 (β cat)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用S 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5 1例大肠腺癌中E cad、α cat、β cat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状况与Ki6 7标记指数 (LI)的相关性。结果 :5 1例大肠癌Ki 6 7LI为 44 7± 18 8( x±s)。 3种蛋白正常表达组与减低表达组Ki6 7LI分别为 :5 2 7± 17 5 ,38 7±17 7(E cad) ;5 0 2± 19 3 ,40 9± 17 8(α 连接蛋白 ) ;49 2± 18 2 ,42 7± 18 9(α 连接蛋白 )。E cad表达与癌细胞Ki6 7LI呈正相关 (P <0 0 5 ) ,α cat、β cat表达则与LI无关 (P >0 0 5 )。 结论 :E cad可能参与大肠腺癌细胞增殖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胎儿性RNA结合蛋白p62在肝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表达p6 2的肝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特点 ,以及 p6 2与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等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 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p6 2和Ki 6 7的表达。结果 p6 2阳性率是 6 7.5 % (2 7/ 4 0 ) ,其中 p6 2强阳性表达的 12例中 9例为肝癌病理学分级为Ⅲ级的病例。p6 2表达强阳性的癌组织往往间质有大量的纤维组织或有大片坏死癌细胞 ,其增殖活性也高 ,Ki 6 7标记指数为 2 8 3%± 15 1% ,与 p6 2表达阴性组 (7 5 %± 9 8% )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t=3 0 87,P =0 0 0 5 ) ;5例有肺转移或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其中 3例p6 2表达强阳性。结论 p6 2的表达与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 ,和间质纤维组织较多的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探讨p5 3p6 3及p73蛋白在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 4 0例血管瘤组织和 2 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5 3、p6 3及p73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之间 ,p7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 6 4 0 8± 2 15 1、1 0 73± 0 5 16和 0 95 3± 0 12 0。p6 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 8 2 71± 1 95 3、0 92 3± 0 191和 0 92 0± 0 187。p5 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 7 2 4 0± 1 874、0 934± 0 187和 0 92 3± 0 16 5。增生期血管瘤与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皮肤组分别组比 ,p73、p6 3及p5 3阳性表达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消退期血管瘤与正常皮肤组之间 ,p73、p6 3及p5 3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p73、p6 3及p5 3呈高表达 ,促进了内皮细胞的增殖 ,是导致血管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乳腺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原位癌cyclinD1、p16和Ki-67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6和Ki 6 7与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 P法检测轻度乳头状瘤病、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各 4 0例中cyclinD1、p16和Ki 6 7的蛋白表达情况 ,并用 2 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结果 cyclinD1在轻度、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组中阳性率分别为 2 7 5 %、5 0 0 %、6 0 0 % ,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 =8 92 9,P <0 0 5 )。p16蛋白表达分别为 80 0 %、5 2 5 %、4 0 0 % ,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χ2 =8 6 87,P <0 0 1)。轻度与重度乳头状瘤病组比较均有差异 ,但重度乳头状瘤病与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Ki 6 7阳性率在 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组间两两比较也分别有统计学差异。在各组中 ,Ki 6 7与cyclinD1呈正相关 ,与 p16呈负相关 ,cyclinD1与 p16呈负相关。结论 cyclinD1、p16和Ki 6 7表达异常在乳腺癌发生、发展演进过程中是一种早期事件。重度乳头状瘤病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调节cyclinD1和 p16的平衡可能是癌前病变基因治疗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nm23基因表达、突变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nm2 3基因异常表达及突变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DP法、流式细胞术、PCR SSCP法对 1 5 0例结直肠癌标本及正常黏膜组织和 1 6例大肠腺瘤分 3组进行nm2 3蛋白检测和基因突变的筛查。结果 ①免疫组化发现 73例结直肠癌中nm2 3 H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黏膜组织和良性腺瘤 (P <0 0 0 1 ,P <0 0 0 1 ) ,转移癌表达低于原发癌 (P <0 0 0 1 ) ,结直肠癌nm2 3 H1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肠壁浸润、Dukes分期、转移均密切相关 (P <0 0 0 1 ) ,低表达组术后预后差于高表达组 (P <0 0 0 1 ) ;②流式细胞术研究表明 ,nm2 3 H1蛋白在癌组织表达低于癌旁组织 ;在结直肠癌伴有转移 (3/ 1 4 )时其表达低于未发生转移者 (1 1 / 1 4 ) ;③nm2 3 H1基因第 2~ 5位外显子在 6 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未发现异常突变。结论 结直肠癌中nm2 3基因突变可能是小概率事件 ,在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中不发挥主要作用 ,而nm2 3 H1蛋白表达降低则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提示检测nm2 3蛋白表达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苗族成人体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我国苗族成人体型特点与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广西隆林县德蛾乡456例20~55岁苗族成人体型进行了研究。结果:(1)苗族平均体型男性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1.9—4.7—1.9),女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3.2—4.2—1.3);(2)苗族男、女20~50岁间随着年龄增加,中因子值明显增加,外因子值略有减少,内因子值变化不大,中因子值的最大值及外因子值的最小值均在45岁组;(3)苗族男女间体型各年龄组差异极高度显著;结论:苗族与其他群体体型比较,苗族体脂较少,骨骼肌肉较发达,身体线性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研究了389名(男200人,女189人)临夏地区东乡族人的指节纹。结果表明:东乡族人的指节纹以直线型(44.33%)最常见,其次为钩型(22.4%)和弓型(11.39%)。本文还对男女性别和左右手进行了比较,并与国内外有关资料作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新疆塔塔尔族肤纹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本文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塔尔族人群的肤纹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手续下捺印调查对象的手纹和足纹,样本包括29名男性和24名女性。结果:调查的项目有TFRC、a—bRC、atd、tPD、指纹、指间纹、手小鱼际、猿线、大拇趾球纹、趾间纹、足小鱼际纹和足跟纹等。结论:左右同名对应的指纹(足纹)显示同类花纹的组合多于期望值,表明同类花纹有亲和性或相容性。本文为人类学、遗传学和医学提供了较完整的数据集。  相似文献   

14.
湖南回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湖南省回族的体型及体质特征,为临床医学和人类学提供资料。方法:以湖南省汉寿县毛家滩回族乡为主测区,对回族成年男、女400人进行活体测量与观察。所得结果用马丁分类法分析其体质特征。结果:湖南回族中等身材,男性以中头型为主,圆头型次之,女性则与宁夏回族人相仿。眼裂多呈水平,面阔、中鼻,女性多为凹形鼻,男性则以直鼻梁居多。结论:湖南回族除具有东亚人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本民族独特的体质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345名珞巴族人的体质测量,得出珞巴族平均身高、体重、胸围和血压、呼吸、脉搏等参数。结果表明,居于高原地区的珞巴族不同年龄男女平均身高、体重、胸围等均较汉族和藏族为低。从生长曲线看,青春期发育与内地汉族和蒙古族相近。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地区汉族成人体型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汉族成年人体型。方法: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内蒙古汉族的体型进行研究。结果: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6-4.8-2.1,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6-4.3-1.6,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0岁以前男性体型以均衡的中胚层体型为主。30岁以后转变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且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女性随年龄增长内中因子值增加,外因子值下降,体型愈来愈偏内胚层体型。结论:各年龄段的男女平均体型均有显著性差异。与国内其他5个少数民族的资料相比。除回族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300名正常白族人的指纹纹型分布,为遗传学、医学、人类学提供正常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手续下,捺印调查对象的手纹。结果:L占52.7%,W占43.83%,A占3.47%,均有性别差异,无手别差异。A多见于拇指,L~u多见于小指,其次是中指,L~r多见于食指,W多见于拇指,其次是环指。对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L/L(45.1%)>W/W(37.1%)>L/W(12.2%)>A/L(3.40%)>A/A(1.73%)>A/W(0.53%),一手五指纹型组合频率为:OLW(64.83%)>同型组合(21%)>ALW(7.50%)>ALO(6.33%)>AOW(0.33%),双手十指同纹型频率为12.67%。结论:指纹纹型分布具有对称性,与其他民族有共性也有其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宁夏回族青少年足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回族青少年足型及发育规律。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方法 ,测量了宁夏固原地区 1 6 5 8名回族 7~1 7岁学生的足长、足宽 ,并按足长宽指数分型 ,并将足长、足宽数据和足型与畲族、哈萨克族和汉族比较。结果 :回族青少年的足长、足宽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足长与足宽存在正相关关系 ,足型以中间型最多。结论 :回族青少年足型与其他民族比较存在差异 ,足长与足宽发育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阿拉善盟蒙古族、汉族的舌运动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特征积累资料。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调查了蒙古族和汉族中学生舌运动类型。结果:(1)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率在蒙古族依次为67.79%、8.73%、21.25%、68.68%、23.94%,汉族依次为71.50%、9.42%、30.43%、77.05%、15.70%。蒙汉间卷舌、叠舌率无明显性差异。汉族翻舌、尖舌率高于蒙古族,三叶舌率低于蒙古族。(2)除蒙古族尖舌率、汉族三叶舌率外,其余舌运动类型未见性别间差异。(3)卷舌-翻舌、卷舌-尖舌、卷舌-三叶舌之间存在着相关,翻舌-叠舌间存在着相关。结论:与我国其他人群相比,阿拉善盟蒙古族、汉族卷舌率较低,叠舌率较高。蒙古族翻舌率、尖舌率较低,汉族三叶舌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新疆柯尔克孜族HLA-DRB1基因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研究新疆柯尔克孜族HLA-DRB1位点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法(PCR-SSP)对新疆地区柯尔克孜族85名健康无关个体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共检出HLA-DRB1位点等位基因14种,其中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是HLA-DRB1*03 (0.3769)、 HLA-DRB1*11 (0.1391)、 HLA-DRB1*07 (0.1056),低频率的等位基因是HLA-DRB1*08 (0.0059)、 HLA-DRB1*01 (0.0178)、 HLA-DRB1*1302 (0.0178)、 HLA-DRB1*1401 (0.0118).柯尔克孜族的HLA-DRB1基因频率分布具有中国北方人群的特点,尤其与西北地区汉族和蒙古族人群最为接近(0.156 、 0.237). 结论:提供了新疆地区柯尔克孜族人HLA-DRB1的14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为该民族的人类学及疾病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