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 研究正常SD大鼠膀胱不同部位ICCs细胞(interstitial ceils of Cajal,ICCs)的分布及其对局部逼尿肌收缩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正常SD大鼠膀胱顶部、体部、底部及三角区取3 into×4 mm逼尿肌组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c-kit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再于上述部位取2 mm×7 mm肌条进行张力测定实验,比较各部位肌条频率及幅度的变化,分析其与ICCs密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膀胱中存在ICCs,三角区及顶部的ICCs密度较体部和基底部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三角区和顶部以及体部和基底部的ICCs密度均没有显著区别(P>0.05);各部位肌条收缩频率和幅度不同,但顶部和三角区的肌条收缩频率和幅度较体部和基底部明显增大,差异显著(P<0.05),顶部和三角区以及体部和基底部的肌条之间则没有显著区别(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和幅度与局部ICCs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大鼠膀胱中存在ICCs,膀胱各部位ICCs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与膀胱局部肌条收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体外环境中使用ICCs(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样细胞表面c-kit受体抑制剂Glivec后,豚鼠逼尿肌自主收缩活动的变化,探讨逼尿肌中ICCs样细胞的作用。方法:制作豚鼠膀胱逼尿肌肌条,并在Kreb液中孵育,在体外环境中添加c-kit受体抑制剂Glivec,通过张力换能器输入生理记录仪记录逼尿肌肌条自主收缩活动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Glivec孵育逼尿肌肌条后,逼尿肌肌条收缩幅度明显下降(100μmol/L:547.87±43.00mg,p<0.01,n=15;300μmol/L:197.47±39.20mg,p<0.01,n=15),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也明显下降(100μmol/L:2.44±0.16次/分,p<0.05,n=15;300μmol/L:1.11±0.17次/分,p<0.01,n=15)。结论:ICCs样细胞在逼尿肌自发收缩中可能充当起搏细胞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膀胱ICCs细胞与逼尿肌兴奋性关系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膀胱逼尿肌是一种特殊的平滑肌组织,受到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的双重支配,其排尿和储尿功能主要受到皮层高级中枢的意识控制,但内脏神经反射对其亦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稳定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收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Ca^2+在膀胱逼尿肌收缩和舒张调节作用的研究,发现Ca^2+在稳定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有显著性变化。这些变化在膀胱的功能紊乱中是致病因素还是继发改变,尚待进一步探讨。但膀胱逼尿肌细胞的这些特殊变化给了人们治疗不稳定膀胱一个新启示。  相似文献   

5.
大鼠不稳定膀胱中ICCs细胞中HCN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HCN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HCN)蛋白在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中的表达及在不稳定膀胱ICCs细胞中表达的变化,探讨ICCs细胞兴奋性变化与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的关系.方法 ①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10例),逼尿肌稳定组(DS,n=12),逼尿肌不稳定组(DI,n=8):大鼠尿道近端结扎,建立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模型.②对各组进行HCN和c-kit免疫荧光双标,确定HCN蛋白是否在ICCs细胞上存在及HCN表达的变化.③以Western blot法检测HCN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①免疫荧光双标显示,在c-kit阳性的ICCs细胞膜上,有HCN抗原的表达,c-kit阴性细胞未见HCN表达;与正常组相比,DI组、DS组HCN蛋白表达增加.②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正常组相比,DI组、DS组的HCN表达增高,DI组增高显著(P<0.01).结论 大鼠膀胱ICCs细胞可表达HCN通道蛋白,且DI膀胱ICCs细胞HCN通道明显增多,由此导致的ICCs细胞兴奋性增高可能在DI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逼尿肌不稳定与神经受体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膀胱收缩与舒张功能异常与逼尿肌不稳定关系密切.随着对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到在病理状态下,神经受体对膀胱舒缩机制的影响主要涉及胆碱能神经受体、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受体的变化.其中对逼尿肌收缩功能起调节作用的受体主要有胆碱受体(M受体)、嘌呤受体(P受体),调节其舒张功能的受体主要为肾上腺素受体(β受体).阐明这些新机制将为临床治疗和开发新药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2X嘌呤受体各亚型在大鼠膀胱ICCs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制备SD大鼠膀胱组织铺片及冰冻切片,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膀胱组织内ICCs细胞分布情况,并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ICCs细胞上P2X嘌呤受体各亚型的表达.结果 SD大鼠膀胱中的ICCs细胞主要集中于黏膜下层、肌束边缘以及肌束间,并相互连接呈网络状分布.在7种P2X嘌呤受体亚型中,ICCs细胞上可检测到P2X2和P2X5两种亚型表达.结论 大鼠膀胱ICCs细胞可表达P2X2和P2X5两种嘌呤受体亚型,从功能学上证实嘌呤能信号对ICCs细胞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ICCs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膀胱中的密度分布情况,探讨其在糖尿病膀胱逼尿肌肌条兴奋性改变以及膀胱功能改变中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12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比较DM组大鼠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压力及膀胱顺应性变化;行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比较肌条兴奋性与对照大鼠的差异;应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2组大鼠膀胱ICCs细胞的密度分布情况。结果DM组大鼠膀胱残余尿量[(0.50±0.28)ml]、最大膀胱容量[(1.72±0.73)ml]和膀胱顺应性[(0.04±0.02)ml/cmH2O]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而最大膀胱压力明显降低(P<0.05)。DM组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且收缩幅度有降低趋势。DM大鼠膀胱ICCs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DM大鼠膀胱中ICCs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糖尿病性膀胱病逼尿肌肌条兴奋性降低及在体膀胱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逼尿肌兴奋性及逼尿肌不稳定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宋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22):1969-1971
正常成年人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只在排尿期出现逼尿肌收缩而在储尿期不会出现逼尿肌收缩,如果在储尿期出现具有一定强度(大于或等于15cmH2O)、人为意识不能抑制的逼尿肌收缩即称为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DI可由多种病变引起,是最常见的一种膀胱功能障碍,是引起尿频、尿急、紧迫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的最常见原因,严重者还将引起肾、输尿管积水和肾功能损害,但到目前止对DI的产生原因仍无满意的解释,临床治疗效果还远不如意。有关DI的产生原因已成为一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兴奋性、收缩性改变及不稳定膀胱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前列腺摘除术取逼尿肌组织 ,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逼尿肌稳定组 (DS)和逼尿肌不稳定组 (DI) ,各取 8例患者行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 ,电及胆碱类药物刺激试验。结果 DI组及DS组逼尿肌条出现收缩时的最小张力分别为 ( 0 3 2 4±0 13 2 )、( 0 82 2± 0 2 16)g ,DI组较DS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逼尿肌条张力为 1 2 5g时 ,DI组及DS组收缩频率分别为( 2 63 7± 1 12 0 )和 ( 1 0 2 1± 0 3 62 )次 min ,DI组较DS组肌条收缩频率明显增大 (P <0 0 5 ) ;DI组与DS组相比 ,电刺激及胆碱类药物刺激逼尿肌条产生的收缩力明显减弱 (P <0 0 5 )。结论 DI逼尿肌兴奋性增高 ,而收缩力明显减弱 ,DI的发生与逼尿肌自身的肌源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对活动低下逼尿肌中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数及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逼尿肌活动低下(detrusor underactive,DU)组以及DU+ SCF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SCF水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ICCs细胞数目,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c-kit以及SCF的组织水平表达;体外肌条实验检测逼尿肌收缩能力.结果 活动低下逼尿肌组织中ICCs数显著减少(P<0.05),SCF及c-kit表达显著降低(P<0.05),逼尿肌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显著下降(P<0.05);外源性SCF可以显著增加活动低下逼尿肌组织中ICCs数(P<0.05),增加SCF及c-kit的表达(P<0.05),显著提升逼尿肌收缩幅度和收缩频率(P<0.05).结论 外源性SCF可以影响活动低下逼尿肌组织中ICCs数,进而改变逼尿肌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12.
ICC样细胞在正常豚鼠上尿路的分布及对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正常豚鼠上尿路不同部位起搏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的分布及其对局部平滑肌收缩的影响.方法 取10只豚鼠分别取肾盂输尿管交界处、上、中、下段输尿管组织,经全层铺片处理后,行ICCs特异性标志物KIT免疫荧光染色,对各段组织进行细胞计数,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段ICCs的分布及其差异;再于上述部位(除输尿管壁内段外)分别剪取2 mm×6 mm肌条进行张力测定实验,比较各部位肌条收缩频率及幅度的变化,分析其与ICCs密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KIT染色阳性、形态与胃肠道起搏细胞ICCs相似的细胞(ICCs样细胞)存在于豚鼠上尿路的各段中,上尿路ICC样细胞密度在肾盂肾盏交界处、输尿管上、中、下段分别为(5.20±0.98)、(3.90±0.98)、(3.03±0.98)、(2.50±0.81)个/视野;各部位肌条收缩频率及幅度不同,但肾盂输尿管交界处、输尿管上段的肌条收缩频率及幅度较输尿管中段和下段明显增大,差异显著(P<0.05),输尿管中段和下段之间没有显著区别(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平滑肌肌条收缩频率和幅度与ICCs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豚鼠上尿路平滑肌中存在ICCs,肾盂输尿管各部位ICCs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与上尿路平滑肌局部肌条收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牵张负荷条件对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数量及c-kit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阐明牵张负荷对膀胱ICCs细胞兴奋性的调控作用.方法 构建大鼠不稳定逼尿肌模型,以光镜计数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牵张负荷下逼尿肌稳定组和逼尿肌不稳定组与正常对照组膀胱ICCs细胞数量及酪氨酸激酶受体(c-kjt)在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结果 逼尿肌稳定组和逼尿肌不稳定组ICCs细胞数量与c-kit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有增高(P<0.01),逼尿肌不稳定组较稳定组升高显著(P<0.01).结论 牵张负荷对ICCs细胞有调控作用;ICCs细胞数量及c-kit表达增多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鼠不稳定膀胱与MR亚型密度改变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毒蕈碱受体 (MR)亚型密度变化与不稳定膀胱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建立不稳定膀胱大鼠模型 ,采用RT PCR方法测定不稳定膀胱及对照组逼尿肌毒蕈碱受体 (MR)亚型密度。结果 对照组和不稳定膀胱组逼尿肌组织均含有m2 RNA和m3RNA ,没有检测到m1 、m2 和m3亚型的mRNA。正常对照组膀胱逼尿肌m2 RNA(1 67± 0 42 )含量明显多于m3RNA(0 64± 0 19) ,两者之比约 2 5 9∶1;不稳定膀胱逼尿肌中m2 和m3密度均增加 ,分别为 (2 0 3± 0 65 )和 (1 5 3± 0 46) ,m3增加更明显 (P <0 0 1) ,两者比值显著缩小 ,约 1 4∶1。结论 不稳定膀胱产生与MR亚型密度上调及M2 R、M3R亚型之间的比例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未成年Balb/c小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形态及分布,并测定其慢波活动情况,以进一步认识ICC的发育.方法 首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10天大小Balb/c小鼠小肠ICC的分布及形态特征,采用电镜观察ICC的超微结构;再分别测定10d大小Balb/c小鼠及成年Balb/c小鼠小肠在体慢波活动情况.结果 ICC主要分布于小肠环肌层与纵肌层间区(称之为ICC-MY),以及环形肌的内薄层与外厚层间(称之为ICC-DMP).ICC-MY呈现为连续性分布特点.电镜结果显示ICC有2个以上长突起,胞浆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而中间丝很少见.成年小鼠小肠慢波活动表现为近似正弦波样曲线,频率为(17.78±1.52)次/min,振幅为(0.16±0.02)mV,10 d大小Balb/c小鼠小肠慢波活动类似于成年小鼠,但其频率为(14.00±0.98)次/分,振幅为(0.09±0.02)mV,均明显低于成年小鼠(P<0.01).结论 Balb/c小鼠小肠主要分布着ICC-MY及ICC-DMP两类ICC,为双极或多极细胞,ICC-MY相互连接成网络状;未完全发育好的ICC表现出不成熟的慢波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膀胱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变化,探讨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和ICC的可能关系。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膀胱造瘘组、逼尿肌反射亢进组和逼尿肌无反射组,每组10只。制作大鼠骶髓和骶髓上损伤模型,尿动力学检查证实膀胱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后,取膀胱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CC数量变化。结果各组膀胱ICC数量比较:正常组与膀胱造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逼尿肌无反射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膀胱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膀胱功能改变可能与ICC数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起搏细胞ICCs在豚鼠泌尿道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研究胃肠道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在豚鼠泌尿道的分布情况.方法取8只豚鼠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织,经铺片处理后,行ICCs特异性标志物KIT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KIT染色阳性,形态与胃肠道起搏细胞ICCs相似的细胞(ICCs样细胞)存在于豚鼠全泌尿道的黏膜下层和肌层.结论在豚鼠全泌尿道存在有ICCs样细胞分布,豚鼠可作为研究人泌尿道ICCs样细胞功能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Cajal间质细胞在BALB/c小鼠小肠中的分布及c-kit mRNA表达的研究.方法选取成年BALB/c小鼠,采用免疫组化法鉴定Cajal间质细胞,采用RT-PCR及mRNA提取法检测c-ki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Cajal间质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环肌层纵肌层间以及浆膜下区,小肠肌条中c-kit mRNA表达量很低,需经过mRNA提取后方能检测出.结论明确了Cajal间质细胞在BALB/c小鼠小肠中的分布,探讨了c-kit mRNA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研究c-kitmRNA表达的方法,为更深入研究Cajal间质细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豚鼠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分布、超微结构特点并探讨其功能。方法:选择健康豚鼠10只,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在肌层的分布和结构特点。结果:豚鼠膀胱肌层Cajal样间质细胞形成网状和平行状两种不同的分布。超微结构核大、具有丰富的细胞器。结论: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分布和超微结构与胃肠道的ICCs相似,具有起搏细胞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