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的效果。方法 1.吡喹酮单剂,按20mg/kg.d×6d(每日每公斤体重20mg,分3次服用,共服6d)或10mg/kg.d×12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2.阿苯达唑单剂,按15mg/kg.d×15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干芜散单剂,每次1.56g,每d3次,连续服用1年。4.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0mg/kg.d×12d。后续吡喹酮30mg/kg.d×12d,间隔2~3个月后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30mg/kg.d×12d或50mg/kg.d×12d,2~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50mg/kg.d×12d。5.干芜散、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首先服用干芜散单剂6个月,后按4方法服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另外间隔期间继续服用干芜散。结果 1~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80.0%,69.6%,97.8%和94.8%,按X2检验,1.2.3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亦无差异(P>0.05),但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1.2.3种(P<0.005),且第5疗法与第4疗法相比杀虫反应大大减轻。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不仅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而且可大大减轻杀虫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在使用驱虫药治疗期间的护理问题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48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吡喹酮和阿苯哒唑进行驱虫治疗期间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等用药后不良反应,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结果:48例全部完成疗程,治愈44例,占91.7%,复发4例,占8.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耐心细致地观察护理可降低本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病率,健康教育、出院指导是完成整个疗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49例远期疗效观察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武汉430030唐荣华,杨明山关键词脑囊虫病;丙硫咪唑中图法分类号R532.33,R978.63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大量临床资料表明[1~3],丙硫咪唑是...  相似文献   

4.
郑九红  廉辰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771-1772,1785
目的观察囊虫散胶囊治疗中度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度脑实质型囊尾蚴病30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3组,对疗效、毒副反应、治疗前后影像学显示囊尾蚴钙化灶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囊虫散注射治疗皮肌囊尾蚴结节,观察囊虫散胶囊杀灭囊尾蚴的作用。结果囊虫散胶囊组治愈率82.1%,吡喹酮组治愈率67.4%,中西药结合组治愈率88.3%(P〈0.01);3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囊虫散胶囊组最低;囊虫散注射治疗皮肌囊尾蚴结节,证实其杀尾蚴效果显著。结论囊虫散胶囊治疗中度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效果显著,其不仅具有杀虫作用,同时促进死虫吸收作用,而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择抗囊药物治疗最佳的疗效模式。方法采用3种药物,6种疗法对脑囊虫病1146例进行分析。结果吡喹酮杀虫效果可靠,但在体内产生强烈的反应。阿苯达唑使囊尾蚴在脑组织内缓慢死亡,不引起强烈反应,联合用药效果最佳。结论增加药物剂量和延长疗程,联合用药发挥协同作用,是提高治愈率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49例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在使用驱虫药治疗期间的护理问题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48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吡喹酮和阿苯哒唑进行驱虫治疗期间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等用药后不良反应,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结果:48例全部完成疗程,治愈44例,占91.7%,复发4例,占8.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耐心细致地观察护理可降低本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病率,健康教育、出院指导是完成整个疗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9例,均符合脑囊虫病诊断标准[1],男16例、女13例,年龄4岁~61岁,平均28岁.病程2月~13年、平均3.6年.临床分型:癫痫型17例、高颅压型9例、脑实质型12例、脑室型1例、混杂型4例.  相似文献   

9.
彭乃宝 《右江医学》1998,26(1):32-33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28例疗效观察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内科(533000)彭乃宝囊虫病是当前流行较广的常见寄生虫病。CT问世后囊虫病诊断率明显提高,有报告脑囊虫病占全身囊虫病的比例已由20%上升至87%(1),因此积极防治本病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我...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 2 0 0 1年在本所病房选择 7例脑囊虫病住院患者应用中药进行了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近年来 ,在我所住院治疗的脑囊虫病患者占住院病人数的 85 %以上。笔者有选择性的对 7例应用吡喹酮等常规药物治疗未能取得理想疗效的脑囊虫病患者采用中药进行了治疗。其中 ,男性 5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大的 5 9岁 ,最小的 2 1岁。 7例患者均具有囊虫病患者的脑部症状与体征 ,以无规律性的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7例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和 CT证实为脑囊虫病。2 治疗方法金银花 42克、大贝 42克、川芎嗪 42克、丹皮3 …  相似文献   

11.
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对253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抗囊治疗后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2539例脑囊虫病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4.53%(1349/1427)患者癫痫发作症状得到完全控制,96.31%(861/894)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93.31%(223/239)记忆力减退的患者恢复到病前水平,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视乳头水肿及皮下结节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I,有82.95%(2106/2539)脑囊虫病患者低密度灶全部吸收、17.05%(433/2539)患者病灶大部分吸收,小部分转化为钙化灶;987例患者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74.77%(738/987)、84.70%(836/987)、3.75%(37/987);复查脑电图1253例,其中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为74.86%(938/1253)、20.03%(251/1253);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治愈率82.95%(2106/2539),显效率17.05%(433/2539),总有效率100%。结论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对2840例接受检查发现的病例资料分析,总结临床各项检查方法的诊断效率及脑囊虫病的治疗效果。结果 1、典型脑囊虫病的脑CT扫描检查确诊率为85.83%(1502/1750),ELISA和IHA检测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31%(1598/1750)和92.17%(1613/1750),特异IgG4抗体检出率为88.95%(765/860),血清囊虫CAg检出率为69.94%(1224/1750)。2、亚临床型脑囊虫病的确诊率较低,上述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18%(68/422)、13.98%(59/442)、18.01%(76/422)、10.12%(17/168)和8.77%(37/422)。3、脑囊虫病的临床治疗有效药物为吡喹酮,总有效率为100%,3个疗程的治愈率为87.60%(657/760);对于亚临床型脑囊虫病人采用诊断性治疗。结论 脑CT及血清免疫学检查是脑囊虫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临床治疗有效药物为吡喹酮,亚临床型脑囊虫病的诊断较困难,临床上用诊断性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郑九红 《中国热带医学》2014,(3):350-351,359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大囊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大囊型囊尾蚴病5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口服吡喹酮或丙硫咪唑,静点活血化瘀、脑细胞活化剂及降颅压药物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中药制剂,治疗5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囊体大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治愈率30.0%,治疗组治愈率6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临床治疗大囊型脑囊尾蚴病加用中药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具有杀虫、促进吸收作用,而且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癫痫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征。方法 对483例癫痫型脑囊虫病患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3例住院癫痫型脑囊虫病的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69.36%),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发病率最高(67.70%);发作类型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296例,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32例,癫痫不发作17例,单纯部分性发作97例,复杂部分性发作41例;脑电图正常102例,异常381例,在异常脑电图中有213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波活动,168例为局限性慢波活动,53例为散在或阵发行棘、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结论 癫痫型脑囊虫病主要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为主;脑电图以弥漫性或局限慢波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5.
采用猪囊尾蚴抗原免疫纯系家兔制备免疫兔血清,以酶联免疫印渍(ELIB)法检测40例脑囊虫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脑囊虫病人分别出现1条~4条 特异反应带,各带分子量分别为53.0、23.0、19.0、17.5 KD;各带出现率分别为90.0%、75.0%、67.5%和87.5%。20例单纯绦虫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除1例绦虫病人呈交叉反应(19.0KD)外均为阴性。结果表明来源广、制备方便的免疫兔血清检测诊断脑囊虫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脑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脑囊虫病的CT表现,常规作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5例脑囊虫病中,单囊型3例,多发小囊型7例,多发结节型和环状强化型7例,脑炎型1例,脑室型4例。慢性钙化型29例及混合型30例,本组诊断的准确率达95%,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其分型,有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囊虫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分析(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囊虫性脑膜炎的发病特点和正确诊断思路。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4 例囊虫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的有关资料。 结果 本病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多见, 可伴颅内压增高颅神经麻痹,发热和脑膜刺激征相对少见,血及脑脊液囊虫抗体阳性。 结论 临床上应与其他类型的脑膜炎相鉴别,吡喹酮与丙硫咪唑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患者记忆障碍的特点,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腩囊虫病患者62例,并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职业相匹配的53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临床记忆量表甲套进行记忆功能测定,比较两组记忆成绩,观察对比脑囊虫病患者左右两侧病灶组对不同记忆的影响.结果 脑囊虫病患者在指向记忆[(12.29±7.41)分]、联想学习[(15.37±7.29)分]、图像自由回忆[(11.37±7.35)分]、无意义图形再认[(17.72±6.27)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14.28±6.79)分]分测验及记忆商成绩[(71.04±19.4)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差异极为显著(P<0.01),其中以指向记忆与图像自由回忆分项成绩最低;脑囊虫病患者左侧病灶组及右侧病灶组对不同的记忆内容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0.01),且左侧病灶组以联想学习成绩最低,右侧病灶组以无意义图形再认成绩最低.结论 脑囊虫病患者能引起记忆障碍,左侧病灶组及右侧病灶组对不同记忆障碍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脑内囊尾蚴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438例.根据其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并对各型患者抗囊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38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如下:急性脑炎型21例、单发小囊型47例、多发小囊型98例、大囊与小囊并存型23例、小脓肿型63例、肉芽肿型85例,钙化型34例和混合型67例.脑囊虫病患者经三个疗程的抗囊治疗,80.1%(351/438)患者已治愈,18.5%(81/438)患者已明显好转,但各型患者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X2=58.4,P<0.01).脑内囊尾蚴处于急性期的单发小囊型、急性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和大囊与小囊并存型患者抗囊治疗效果较好;而脑内囊尾蚴处于退变期的肉芽肿型和混合型患者抗囊治疗期间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但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脑内囊尾蚴处于死亡钙化期的患者仅需进行对症治疗.结论 脑CT可直接显示囊尾蚴在患者脑组织存在的病理状态,对脑囊虫病的定位、定性或定量判定和病人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脑囊虫病患者的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 5 16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 结果 该组病人的脑电图异常率为 68 2 % ,其中轻度异常占46 0 %、中度异常占 3 4 4%、重度异常占 19 6% ,主要表现为额、中央及前颞区弥漫性或局限性不规则慢波活动。CT的异常率为 84 1% ,主要表现为弥漫或散在的片状或圆形的低密度灶或高密度灶。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CT和脑电图检查结果符合率为 81 1%。 结论 脑囊虫病患者CT异常率显著高于脑电图 ,临床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分别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