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儿童孤独症213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孤独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对213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生物学因素(妊娠史,出生史,家庭史,抽搐史)、家庭因素(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情况),病历主诉和辅助检查(脑CT/MRI,EEG,BAEP、SPECT)的研究分析。结果:孤独症病例在生物学因素(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抽搐史)上的异常情况十分普遍,病历主诉以语言发育障碍为主,脑部的CT/MRI,EEG,BAEP,SPECT辅助检查中,SPECT异常检出率高,主要表现为左侧大脑血流灌注降低,血流异常的部位主要是颞叶、额叶和边缘系统(海马回,扣带回等)。结论: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抽搐史的异常和孤独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主诉的儿童病例应考虑孤独症的可能。脑SPECT呈血流灌注降低,对诊断孤独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孤独症脑影像学的特征,为孤独症的神经影像学进一步病因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368例孤独症患儿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脑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孤独症患儿脑结构MRI异常率35.5%(55/155)>CT异常率12.7%(26/205),其存在的主要异常部位为大脑皮层、脑白质、小脑、基底节和脑室系统。功能性脑影像学检查SPECT、fMRI、MRS、DTI中以SPECT应用最多,31例患儿SPECT 结果显示所有患儿脑血流灌注均有局部改变,其中局部脑血流灌注减少的有26例,发生率为83.9%,主要为额颞顶叶和海马区,局部脑血流灌注增加的部位均为基底节区。结论 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多个部位的结构或功能改变密切相关,功能性脑影像学比结构影像学检查对探讨孤独症的病理机制更为敏感,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CCVI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CCVI)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20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无脑组织结构异常、临床确诊为CCVI患者行SPECT显像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别测定rCBF、局部脑血流量降低百分比、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V)、脑动脉搏动指数(PI)。对照组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者。结果20例CCVI患者中,95%(19/20)患者出现rCBF减少,主要灌注降低区为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80%(16/20)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加快。结论对CCVI患者进行rCBF及TCD检测,有助于观察病变部位脑血流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早期脑血流量变化可提示患者预后,为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图、SPECT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行脑电图(EEG)检测,其中10例同时期行SPECT脑血流显像,分两年龄段观察脑电图的变化。结果脑电图正常11例,脑电图异常36例(76.60%),其中边缘状态脑电图41例,占87.23%;轻度异常脑电图4例,占8.51%;中度异常2例;〈60岁组EEG的异常表现以泛化的慢α波为主,α活动减少、α波幅减低、调幅调节差。≥60岁组EEG改变无明显规律,出现了散在的或弥漫的θ波,同时可混有少量的δ波。两组患者均未见特异性EEG改变。10例行脑血流显像的患者SPECT结果均为阳性,表现为大脑实质广泛的血流灌注降低,以颞叶、额叶及顶叶血流降低最为明显。结论 SPECT脑血流显像能直接地评价脑组织学和功能改变;EEG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还不具有特征性,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脑缺血后脑细胞的功能改变,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各亚型局部脑血流(rCBF)特点以及与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测定了40例ADHD患儿和11例正常儿童rCBF灌注情况。【结果】定性分析结果显示,ADHD患儿低疋BF灌注量的发生率(57.5%)高于正常儿童(9%),低灌注部位涉及额叶、颞叶、枕叶和丘脑,以额叶发生率最高;伴有多动一冲动组低rCBF注量的发生率(66.7%)高于注意缺陷组(47.3%),同时,伴有多动一冲动组中在所有疋BF降低的脑区中,左侧占14例次,右侧占10例次,左右侧rCBF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额叶rCBF降低与ADHD行为抑制缺陷相关,同时左侧脑区血流下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卢云  王艳娟  吴晓庆  陈娟  郑芹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253-5255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于训练前及训练9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评估疗效。结果:经过9个月的结构化训练,48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及自理能力得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后,48例患儿的语言、社交、感知、行为4方面得分及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患儿C-PEP评估各项目分值较训练前显著提高。结论: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急性闭合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0例急性闭合性脑损伤病人的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急性闭合性脑损伤SPECT检查结果发现54例呈脑灌注缺损或减低(90%);60例凹检查结果发现27例表现异常(45%),SPECT检出阳性率高于CT,差异有显著性(X^2=25.68,P<0.01)。特别是在轻型脑损伤患者中,SPECT检出阳性率(86.7%)明显高于CT(26.7%),差异有显著性(X^2=0.59,P<0.01)。26例CT与SPECT均为阳性的患者中,SPECT发现106个病灶,而CT仅检出50个。结论SPECT脑灌注显像诊断急性脑损伤灵敏度高,尤其对轻型脑损伤患者,可检出CT无法发现的病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SPECT分子影像研究数码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护理。方法:随机选择已确诊的儿童孤独症患儿97例,应用SPECT针刺分子显像,观察护理过程。结果:97例CA患儿中,93例(95.9%)在护理干预下针刺显像一次成功,4例(4.1%)采集失败,需第二次采集。结论:儿童孤独症患者进行SPECT针刺显像是一项需要护理干预的特殊护理工作,护理干预是保证针刺影像质量和医疗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王茜  王美兰 《工企医刊》2005,18(5):16-16
1 临床资料及病例的选择(1)脑梗塞发病在6小时内,若为进展卒中可延长至12小时以内,并且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2)年龄〈75岁。(3)无明显意识障碍。(4)颅脑CT排除颅内出血,而且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相应的低密度灶。(5)应用SPECT进行脑血流测定,显示病灶侧脑血流降低到非病灶侧脑血流的60%以下。(6)病灶局部脑血流量不低于10ml/100g/min的阈值界限,在这种情况下,再灌流后的神经元功能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低功能孤独症儿童的疗效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将60例低功能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感觉统合训练和不予治疗,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比较治疗前后孤独症临床行为及感知觉状况的改变。结果:①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后ATEC总分值及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项分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感觉统合失调总改善率为72.4%。②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触觉防御项分值、ATEC行为项分值在改善感统失调不同疗效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孤独症临床症状的改善与治疗前ATEC社交项分值相关(P=0.012)。结论:感觉统合训练治疗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有疗效;其疗效与治疗前触觉防御过分、社交障碍、行为异常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重要区域脑白质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特点。方法 对37例男性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和16例正常发育男童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扫描,比较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并分析孤独症组感兴趣区FA值与儿童智能发展水平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孤独症谱系障碍组的感兴趣脑区FA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孤独症谱系障碍组的左侧额叶FA值与智能发展水平有相关性(P<0.05)。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The Childhood Autism Raling Scale,CARS)分级重度组比轻-中度组左侧额叶FA值更低(P<0.05)。结论 左侧额叶白质损伤可能参与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例生理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探讨曼陀罗绘画治疗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有效改善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将52名自闭症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27名)和对照组(25名),实验组接受持续10个月的曼陀罗绘画治疗,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实验前后运用《孤独症行为检测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和《心理教育评估量表(第三版)》(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 third edition,PEP-3)进行评分,并通过现场观察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量化评分.从临床心理学视角对曼陀罗绘画形式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后测中,实验组CARS,ABC量表和ATEC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2,-3.220,-2.145,-2.417,-2.901,-2.218,-2.079,P值均<0.01);实验组“绘画意愿”“仿画”“涂色”“命题画”4个条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688,-2.187,-2.251,-2.328,P值均<0.05);实验组出现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性和破坏行为、情绪异常的人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530,6.363,4.590,7.865,P值均<0.05).结论 曼陀罗绘画疗法对于自闭症儿童心理功能、行为水平的提升具有有效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静息态下视觉脑区与全脑功能连接特征,并与症状进行关联性分析,以揭示ASD儿童视觉异常行为背后的脑功能连接特征.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招募的2018-2019年间进行康复训练的ASD男童(34例)和在哈尔滨市多家幼儿园公开招募的健康对照男童(29例)的功能磁共振(fM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为提高患儿生存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在专科收集60例(男51例,女9例,年龄1.5~5.5岁之间)孤独症患儿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采取诊断评估后,按照患儿特征制定个别化的教育干预治疗计划,治疗中采取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及关系发展干预(RDI)相融合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并强调家庭参与到患儿的治疗干预中。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进行干预疗效评估。 结果 60例患儿ATEC总分由训练前的(79.83±16.98)分下降到(46.82±6.95)分,量表中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四个分项目得分都明显下降,且<3岁干预组在语言、社交、行为上的分数下降较>3岁干预组更甚;SM由训练前的(7.43±1.16)分提高到(8.87±1.06)分,<3岁干预组提升优于>3岁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过综合干预,孤独症儿童在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及生活适应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尤其是3岁前进行干预的孤独症儿童能力提高更为明显。 结论 综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孤独症症状及改善其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静息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MRI)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探讨大脑自发活动强度与持续操作任务反应时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探索学龄期儿童注意功能的神经机制。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10月招募郑州儿童医院体检儿童33名,采集其静息功能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及持续操作任务行为表现(反应时间),局部一致性(ReHo)通过BOLD信号计算得出,反应大脑局部神经元激活的同步性,与反应时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获取显著性相关脑区图。结果 ReHo与反应时间显著负相关脑区:右侧颞中回(BA20,r=-0.84)、右侧内侧前额叶(BA32,r=-0.83)、右侧顶下小叶(BA19,r=-0.78)、左侧楔前叶(BA7,r=-0.84)、右侧舌回(BA17,r=-0.82)。ReHo与反应时间显著正相关脑区:双侧额中回(BA11,r=0.87)、左侧中央前回(BA6,r=0.84)、左侧丘脑(r=0.72)、左侧小脑后叶(r=0.72)。结论 双侧额中回和默认网络、左中央前回、左侧小脑后叶、左侧丘脑及右侧舌回大脑自发活动与儿童注意任务反应时间有显著相关关系,提示额中回在注意功能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默认网络的适度活动水平更有利于执行功能的完成,皮质-小脑-丘脑-皮质环路可能是学龄期儿童注意执行功能潜在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his study, part of a continuing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brain in early-onset anorexia nervosa, attempts to validate findings from an earlier study of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to correlate any abnormalities in blood flow with eating disorder psychopathology. METHOD: Fifteen newly referr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 diagnosis of anorexia nervosa (AN) underwent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examination using single-phot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PECT) and the Eating Disorders Examination (EDE) for children. RESULTS: Mean age was 14 years 11 months (SD = 1.35). Mean weight for height ratio was 82.79 % (SD = 10.66). SPECT findings showed that 11 (73%) had asymmetry (hypoperfusion) of blood flow in at least one area. Regions of the brain showing hypoperfusion included the temporal lobe (n = 9), parietal lobe (n = 5), frontal lobe (n = 3), thalamus (n = 3), and the caudate nuclei (n = 1). The median EDE subscale scores were high for all four subscales. Those patients with hypoperfusion had higher median EDE subscale scores than those without hypoperfusion, although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Most patients in our study had abnormal rCBF, predominantly affecting the temporal lobe, confirming our previous findings. There was no association with the EDE scores. The findings support earlier suggestions of an imbalance in neural pathways or circuits, possibly within the limbic system. This hypothesis is consider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knowledge and suggestions made with regard to how it might be tes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变化及与儿童干预成效的关系。方法 对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的40名孤独症儿童及其父母80名分别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 童 期 孤 独 症 评 定 量 表(CARS)、子女教育心 理 控 制 源 量 表(PLOC)的评估,并在2014年12月-2015年3月期间对上述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复评。结果 孤独症儿童ABC、CARS复评得分明显低于初评得分(P<0.01);父、母PLOC初评、复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PLOC总分、因子5与儿童ABC、CARS变化有相关性,母PLOC总分、因子1、因子5与儿童ABC、CARS变化有相关性。结论 孤独症儿童阶段性干预成效显著,但是孤独症儿童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仍然存在显著问题,并对干预成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