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8例行心脏体外循环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针对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低于对照组的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体心脏外循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针对性护理举措,可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胃肠功能,促进疾病的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心脏疾病的治疗手段。本文就我院2002年至今的113例患者围术期的临床监护作一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3.
4.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复杂,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护士面对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围手术期护理非常重要。而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我科2002年5月~2004年8月共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64例,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北京医学》1994,16(5):290-291
  相似文献   

6.
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2002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连续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127例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生VAP与否将其分为VAP组及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并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VAP总发病率5.1%,发生VAP患者死亡率为28.1%.单因素分析显示:VAP组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围手术期血液制品用量、术后CSICU入住天数(P<0.001)、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率、气管切开率(P<0.01),大动脉手术率、术后死亡率(P<0.05)均高于对照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氧合指数(PaO2/FiO2)低于对照组(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120 min(OR=6.352,P=0.000)、术后PaO2/FiO2低于300 mm Hg(OR=3.642,P=0.017)、血液制品用量≥1500 mL(OR=5.083,P=0.039)、机械通气时间≥5 d(OR=9.074,P=0.047)、气管切开(OR=19.899,P=0.021)与VAP的发生明显相关.64例VAP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60.8%),革兰阳性菌19株(18.6%);真菌21株(20.6%).结论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后低氧血症、大量血液制品应用,长时间机械通气和气管切开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心脏手术后感染率与体外循环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感染率与体外循环过程中的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1999年11月~2000年11月1053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其感染率与体外循环过程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氧合器的种类、术中应用抗菌素种类、年龄、性别等与感染的关系.结果 1053例患者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 h 480例,感染人数22例,感染率4.58%;CPB时间1~2 h448例,感染人数31例,感染率6.92%;CPB时间>2 h 125例,感染人数16例,感染率12.8%;应用进口膜式氧合器440例,感染人数36例,感染率8.18%;应用西京鼓泡式氧合器613例,感染34例,感染率5.55%;应用一代头孢菌素191例,感染12例,感染率6.28%;应用二代头孢菌素656例,感染44例,感染率6.71%;应用三代头孢菌素206例,感染14例,感染率6.80%;年龄<1岁48例,感染11例,感染率22.9%;1≤年龄<3岁147例,感染17例,感染率11.56%;3≤年龄<12岁357例,感染20例,感染率5.6%;年龄>12岁501例,感染22例,感染率4.4%.1053例患者中男性599例,感染34例,感染率3.22%;女性454例,感染36例,感染率3.41%.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的患者术后感染率与转流时间(P<0.05)、年龄(P<0.01)有明显相关性;与应用氧合器的种类、抗菌素的种类、患者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80岁以上行非心脏手术的高龄患者828例。记录患者术前数据、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入ICU情况、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并发症增加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4%(111/828)。与术后无并发症患者比较,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术中经历了更长时间的低血压(P<0.01或0.05),术中出血量更多(P<0.001),术后入ICU比例更高(P<0.001),ICU停留时间更长(P<0.001),住院时间更长(P<0.001),住院费用更高(P<0.001),术后死亡率更高(P<0.001)。术后并发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长时间手术、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肝功能不全和更高的ASA分级。结论 80岁及以上的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增加的危险因素包括更长的手术时间、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肝功能不全和更高的ASA分级。这...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心脏手术患者并发围术期心肌梗死(PMI)的危险因素、治疗与预后情况,为临床预防与处理该类并发症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非心脏手术并发PMI的患者20例(PMI组)临床资料,按照1∶10选取同期接受非心脏手术未发生PMI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的临床特征、病史、实验室检验、心电图检查、手术情况以及预后,分析PMI的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PMI组高龄(>60岁)比例、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肾功能不全(e GFR<60 ml/min)患病率术前贫血、术前心电图ST-T段改变发生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前红细胞、血红蛋白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白细胞水平和术前心电图ST-T段改变是发生PMI的独立危险因素。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与PMI患者死亡呈正相关(r均=0.471,P均=0.03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死亡呈负相关(r=-0.707,P=0.000)。结论多种因素与非心脏手术并发PMI相关,其中术前白细胞水平和心电图ST-T段改变是发生PMI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旦发生PMI,病死率高,介入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肌酶的动态变化。方法:2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别于术前、再灌注30min、60min、6h和术后24h测定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羟基丁酸脱氢酶(BHDH)水平。结果:再灌注后各期CK、CK-MB、AST、LDH、BHOH活力均逐渐升高;且再灌注酶(LDH)、羟基丁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心脏二次手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体会。方法实施心脏二次手术患者15例,其中经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10例,股动-静脉插管4例,升主动脉-腔房管1例。均在浅中低温下行体外循环。15例均采用4∶1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结果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20 min 6例,心脏自动复跳8例,除颤后复跳7例。术中行超滤10例。术后1例因脑出血死亡,2例自动出院,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二次手术患者具有病史长,病情重,心功能差,ECC时间长等特点,采取综合的心肌保护措施,加强血液保护,及时的超滤是心脏二次手术的ECC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31例体外循环下微创机器人心脏手术,总结其术中管理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我院心脏外科使用"达芬奇S"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体外循环下微创手术231例。回顾分析术前手术室布局、体外循环下的手术配合及术中的管理方法。结果成功地完成了231例体外循环下全机器人心脏手术,无术中插管失败,中转开胸。结论合理的手术室布局,熟练的手术配合和对机器人系统的全面掌握是保证机器人心脏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手术用血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9196例ECC相关手术过程中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平均每例手术ECC过程中浓缩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用量分别为(167.7±187.8)ml和(123.9±164.1)ml;手术种类不同将明显影响血制品用量;患者年龄和体重对血制品用量有明显影响;成人病例中,女性患者红细胞用量显著高于男性患者;ECC残余血量与ECC血制品使用总量接近。结论ECC装置的个体化或微型化是目前减少ECC术中血制品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时在围手术期经静脉给予钙拮抗剂地尔硫 ,对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 选取 4 0例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 (2 0例 )和对照组 (2 0例 )。对照组常规处理 ;实验组的患者从体外循环开始至主动脉阻断后的 2 4h ,持续输入盐酸地尔硫 0 .1mg·kg-1·h-1。分别于CABG术前和撤除主动脉阻断钳后第 1、2、4、8、12、16、2 0h及 2 4h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和心肌酶学监测。结果  (1)在撤除主动脉阻断钳后 4~ 4 8h内 ,试验组的平均心率和心率收缩压乘积 (RPP)始终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2 )两组间所有患者的CK峰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对照组的CK MB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峰值明显较高。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中 ,对照组其CK、CK MB和cTNT值均明显的高于实验组。 (3)实验组的患者其平均每小时发生的心律失常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尤其是在ST段压低期间 ,平均每小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地尔硫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困难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27例成年心脏手术后心脏骤停患者因心肺复苏困难应用ECMO救治,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42~76(60±8)岁,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瓣膜手术5例,心包剥脱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各1例。全部患者均经应用药物、实施电除颤及心脏按压等措施抢救无效紧急建立ECMO辅助。结果 27例患者心肺复苏(CPR)时间35~190 min(中位时间90min),ECMO辅助后全部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ECMO辅助时间13.5~207 h(中位时间95 h),监护室停留时间1~20 d(中位时间7 d)。21例(77.8%)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其中13例(48.1%)存活出院。6例患者未脱离ECMO,8例成功脱机后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感染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ECMO辅助24 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Lac)、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持续好转。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在年龄、肾功能衰竭需透析(CRRT)治疗人数、复苏后即刻MAP以及复苏72 h后IS、LVEF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ECMO可以提供紧急循环支持,挽救部分成年心脏术后心脏骤停而常规方法复苏困难的患者的生命,积极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脑损伤对改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及探讨心脏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意外及故障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2年内4 755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例资料,其中发生体外循环意外14例,发生率为0.29%。结果 14例体外循环意外事件中,设备故障4例,药物反应1例,人为因素9例。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后,14例均被治愈,无死亡,无后遗症的发生。结论心脏直视手术中发生体外循环意外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因此,加强人员能力培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医务人员责任心等可有效地降低体外循环意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技术。方法分析我院近两年65例70岁以上患者,体外循环中中度血液稀释,应用康斯特保护液(HTK)一次灌注进行心肌保护,部分应用4∶1冷血停搏液顺灌-开放升主动脉前温血灌注心肌。灌注中采用中高流量2.4~2.8 L/(m2.min),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2~40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2~186 min,心脏自动复跳43例,自动复跳率66.1%。术后死亡6例,59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个性化灌注方案,加强围术期体外循环管理及重要器官保护,及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体外膜肺支持技术,可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微小化新生儿及小婴儿(小婴儿定义为年龄小于3个月或体重小于5 kg的婴儿)体外循环(ECC)管路,减少ECC预充量,以期减少术中用血量及炎症反应。方法将40例在ECC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新生儿及小婴儿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对照组(n=20)采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婴儿型膜肺、1/4英寸管道、改良超滤套包、婴儿型动脉滤器,总预充量约410 ml;实验组(n=20)采用带外挂一大泵头及一组小泵头的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婴儿型膜肺、3/16英寸管道、改良超滤套包、不用动脉滤器,总预充量约290 ml。ECC中保持Hct在0.27~0.32。观察:①术中用血量;②ECC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③术中混合脑氧饱和度(rSO2)、术后清醒时间及神经系统状况。结果①术中用血量小于等于2 u在实验组为16例(80%),对照组6例(30%),组间比较P0.01。②术毕IL-6实验组(43.3±19.1)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7.8±28.9)ng/ml,P0.05;术后4 h IL-8实验组(72.6±31.3)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94.4±44.7)ng/ml,P0.05。③两组患儿术中rSO2无显著差异,术后清醒时间、神经系统状况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小化ECC管路能减少新生儿及小婴儿心脏手术中用血量、减少炎性反应,新生儿及小婴儿ECC管路应尽量微小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ECC)配合完成手术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共15例胸外科患者应用ECC配合完成手术,气管肿瘤8例,纵隔巨大肿瘤3例,肺癌侵及血管4例。ECC方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5例,股动脉/右心房插管7例,升主动脉/右心房(或腔静脉)插管3例。结果死亡2例(13.3%):肺癌侵及血管行右全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纵隔巨大肿瘤压迫上腔静脉行肿瘤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术后均因广泛渗血、多器官衰竭死亡。术中股动脉/股静脉建立ECC失败1例。其余12例均在ECC配合下顺利完成疾病根治手术,获得成功,无1例ECC相关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随访5年生存率达83.3%。结论 E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支持技术,不仅能够广泛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也可应用于胸外科的气管肿瘤、纵隔巨大肿瘤、肺癌侵及血管等危重患者手术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们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实施心脏直视手术8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6例;年龄7个月~59(8.0±9.1)岁;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21例(不停跳1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室间隔缺损60例(同期行右室流出道疏通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右室双出口1例。回顾分析体外循环中主动脉插管选择、灌注方法、灌注压力、转流时间以及心脏复跳情况。结果主动脉弯头插管69例,直头插管14例;其中弯头插管出现高阻力泵压5例,1例更换为直头插管,其余4例调整插管位置后泵压恢复正常;直头插管中无高阻力泵压出现。体外循环时间21~185(66.9±3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122(32.5±25.5)min。80例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96.4%。3例经电击除颤1次后心脏复跳。全部病例都顺利脱机。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右侧腋下小切口选择性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等优点;稳定可靠的体外循环、正确的管理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配合处置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