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的重要性。方法:3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以冠状位鼻窦CT分析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分别予以矫正。结果: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包括鼻中隔高位偏曲(21.3%)、中鼻甲气化(18.5%)、反向弯曲(7%)、中鼻甲肥大(55.8%)、钩突气化(3.3%)、钩突偏移(9.7%)、钩突肥大(23.1%)、鼻丘过度气化(6.1%)、Haller气房(11%)。结论: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发病相关,鼻腔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是鼻内镜鼻窦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昆明)》将上述入选者分为慢性鼻-鼻窦炎组84例与非慢性鼻-鼻窦炎组36例,所有入选者均需接受CT检查及术中鼻内镜检查,详细记录鼻中隔形态、双侧鼻腔内鼻腔总体结构以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变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鼻中隔偏曲方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8);慢性鼻-鼻窦炎组患者高位偏曲率、中度与重度偏曲率均高于非慢性鼻-鼻窦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1、7.736,P=0.004、0.000);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鼻腔窄侧并发慢性鼻-鼻窦炎占33.33%,鼻腔宽侧并发慢性鼻-鼻窦炎占66.67%;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窄侧鼻腔中,中甲受压(20.24%)、中甲反向屈曲(13.10%)较为常见;宽侧鼻腔中,下甲肥大(64.29%)、中甲肥大(57.14%)、钩突肥大(41.67%)较为常见。结论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存在一定相关性,为慢性鼻-鼻窦炎发生的危险因素,需积极接受手术治疗,加以矫正,以控制慢性鼻-鼻窦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伴发鼻息肉生长与鼻腔结构解剖异常的相关关系.方法 ①选择该院的603例慢性鼻-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②结合鼻腔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手术中记录资料及鼻窦CT,426例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与177例不伴有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对其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病变、钩突病变)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关系.③将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分为3级,分析各级中鼻腔结构异常的分布,讨论其意义.结果 ①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鼻息肉发病与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病变、钩突病变均有相关关系.②随息肉生长程度不同而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病变、钩突病变检出率分布不同.结论 鼻腔结构改变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合并息肉发生中有相关关系,其中,最常见的解剖异常为鼻中隔偏曲和中鼻甲病变.其在不同等级鼻息肉患者中分布不同,以Ⅱ级中各类解剖异常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鼻内窥镜治疗鼻中隔偏曲并鼻甲肥大的疗效观察.方法 70例鼻中隔偏曲并鼻甲肥大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5例)仅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观察组(n=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手术具体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77.1%)(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但是术中、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鼻内窥镜治疗鼻中隔偏曲并鼻甲肥大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鼻窦炎与鼻腔病变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阙运龙  李健祥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2187-2189
[目的]探讨鼻腔病变对慢性鼻窦炎发生发展的影响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56例慢性鼻窦炎病例中的鼻腔病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鼻窦炎病例中,中鼻甲病变发生率为66.91%,钩突病变40.47%,鼻中隔偏曲31.84%,鼻腔息肉31.30%,下鼻甲病变24.10%,筛泡过度气化11.87%,鼻丘过度气化4.32%,其他3.96%.1期慢性鼻窦炎鼻腔病变发生率为134.03%,2期234.78%,3期307.14%.总的鼻腔病变发生率为214.75%.[结论]鼻腔病变尤其是鼻腔解剖变异和畸形对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另外慢性鼻窦炎也对鼻腔炎性病变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高分辨多排螺旋CT研究鼻中隔和中鼻甲解剖变异,并评价它们对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60例行鼻腔和副鼻窦高分辨多排螺旋CT检查患者的图像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岁。所有受试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机行高分辨容积扫描,层面从硬腭至额窦上缘,准直0.75~1mm,横断、冠状和矢状重建,层厚及层距均为1mm。分别观察和统计鼻中隔和中鼻甲解剖变异的类型和发生率,并评价其与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的关系。结果:60例中,共发现鼻中隔变异45例(75%),其中鼻隔偏曲45例(单向偏曲31例,双向偏曲14例);犁骨一软骨结合部畸形5例(肥大2例,脱位3例);鼻隔刺16例。中鼻甲变异共43例(71.7%),其中反曲15例;气化9例;双侧不对称20例(46.5%)。不对称中鼻甲中,增大一侧多见于鼻隔偏移方向的对侧,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钩突移位和筛漏斗或鼻道狭窄。结论:鼻腔和中鼻甲不对称与鼻中隔偏曲关系密切,后者是导致前组鼻副窦引流通道中的关键部位一中鼻道和筛漏斗狭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鼻源性非炎症性头痛的原因。方法:通过鼻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对60例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作临床分析。结果:鼻部CT结合鼻内窥镜检查发现45例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钩突肥大,筛泡过度气化,鼻窦过度发育。结论:鼻部解剖结构异常是导致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或伴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或伴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对68例鼻中隔偏曲或伴有慢性鼻窦炎的青少年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68例鼻中隔偏曲全部矫正,其中伴发慢性鼻窦炎者35例在术中一并实施单侧或双侧鼻窦开放术。结论对于诱发鼻窦炎的青少年鼻中隔偏曲可在鼻内镜下实施矫正手术(主要是局限性的偏曲矫正术);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特别是中后段高位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取最佳的鼻中隔矫正术提高通气的效果.方法 我科从2001年11月至2004年3月共行55例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其中高位偏曲33例,低位偏曲22例;单纯鼻中偏曲20例、伴鼻甲肥大11例、慢性鼻窦炎Ⅰ型2期7例、Ⅱ型3期10例、Ⅲ型2例7期,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2岁,术中对低位矩突尽量保留筛骨垂直板、鼻中隔软骨,如高位鼻中隔软骨偏曲可局部划痕,如筛骨垂直板棘突可保留鼻中隔软骨.结果 55例鼻内窦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术中灵活保留鼻中隔骨软骨,术后通气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中隔矫正术.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是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法这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鼻科门诊患者鼻解剖变异及鼻源性头痛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008年12月.2009年1月本院鼻科门诊单一医生接诊的鼻科患者进行专科检查,检查结果及症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56例(1512侧)患者鼻中隔偏曲率88.76%,中鼻甲气化率28.37%,中鼻甲反曲率14.75%,钩突变异率29.23%,筛泡变异率23.61%,上鼻甲变异率5.69%,鼻丘气化率1.39%,Hailers 气房率3.11%.鼻源性头痛262例(34.66%),接触点头痛的发生率为3.17%.男女鼻解剖变异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头痛患者与无头痛患者鼻解剖变异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科门诊鼻源性头痛有较高的发生率,应引起医生与患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联合等离子射频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对22例鼻中隔偏曲并一侧或双侧下鼻甲肥大的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低温等离子体下鼻甲射频消融术微创治疗.结果 22例患者均能在配合局麻下完成治疗,随访3个月以上,该方法能彻底矫正鼻中隔偏曲,有效的缩小下鼻甲,术后患者鼻塞、头痛改善或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应用鼻内镜鼻中隔手术联合等离子射频微创治疗效果明显,创伤小,安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经不同手术方案干预后鼻腔愈合情况,旨在指导未来该类疾病手术方案的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5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此基础上联合鼻内镜下下鼻甲成形术方案治疗的26例纳入对照组,联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鼻塞症状主观感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和鼻腔间隙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95.83%vs.88.46%),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鼻腔间隙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5.12±0.75)、(2.02±0.42)分]低于对照组[(7.12±0.95)、(4.20±0.48)分],鼻腔间隙[(3.68±0.27)、(3.83±0.32)mm]大于对照组[(2.12±0.16)、(3.03±0.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8.33%vs.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接受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更利于促进患者各主要症状更好更快改善,临床疗效满意,患者鼻腔间隙改善,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及解剖变异与慢性上颌窦炎的关系.方法对CT诊断的52例单侧慢性上颌窦炎进行两侧对比分析.结果患侧与健侧筛泡截面分别为(77.75±33.51) mm2和(34±20.27) mm2(P<0.01).两侧分别有19个及10个大筛泡.患侧伴有32组筛窦炎,对侧21组.鼻息肉11例,单发于上颌窦炎侧9例,对侧仅1例,双侧1例.结论大筛泡、前中组筛窦炎症、鼻息肉与慢性上颌窦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的成因。方法:分析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史、体征、CT表现及手术中所见。结果:慢性鼻窦炎患者中伴有过敏性鼻炎者占40%,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meatal complex,OMC)阻塞者占55%,鼻中隔偏曲者占67%,上呼吸道感染者占20%,复发性鼻息肉者占13%。结论: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是由变态反应、OMC阻塞、鼻中隔偏曲、感染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鼻腔结构矫正结合射频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结合射频治疗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或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同时结合射频热凝下鼻甲、鼻丘、与鼻丘对应的鼻中隔等副交感神经密集部位。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82.6%。7例复发,其中6例发生在手术6个月以后。结论:对伴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内镜手术结合射频治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后复发多在6个月以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鼻窦炎病人与非鼻窦炎病人骨性中鼻道宽度是否有差异。方法对90例鼻窦炎病人与30例非鼻窦炎病人测量钩突与中鼻甲的最短骨性距离。结果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之间,中鼻道骨性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病人的钩突与中鼻甲之间的骨性距离可能并不小于其他人。  相似文献   

17.
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我科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已完成鼻内窥镜手术术后随访4~6个月患者48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初期失败和近期成功经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我科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并完成随访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共486  相似文献   

18.
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0例(107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下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 治愈39例(65.0%),好转16例(26.7%),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术中正确处理中、下鼻甲及鼻中隔,术后定期随访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鼻内镜手术中保留钩突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钩突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意义,保留钩突的FESS更符合鼻腔生理特点。方法40例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为实验组,实验组施行经鼻内镜下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40例单纯慢性鼻窦炎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经典钩突切除术。结果随访6个月,实验组治愈3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95.O%。对照组治愈29例,好转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保留了鼻腔的正常结构,使手术更加适应鼻腔鼻窦的气流特征,减少了鼻窦黏膜炎症的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