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论述六气变异,五郁之治,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谓。王冰注“达,发,夺,泄,折”五法,为“吐,汗,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引起后世医家争论,使五郁之治法愈辨愈明,愈争愈详,得到不断发挥。...  相似文献   

2.
“火郁发之”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经文谓:“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火郁发之”的意思,王冰注:“发谓汗之,令其疏散”[1],后世多衍为发汗法、升阳散火法等  相似文献   

3.
“火郁发之”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述六气变异,五郁之治,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谓。王冰注“达,发,夺,泄,折”五法,为“吐,汗,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引起后世医家争论,使五郁之治法愈辨愈明,愈争愈详,得到不断发挥。笔者仅就“火郁发之”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指导试作论述。纵观中医的发展,概由《内经》提出治疗原则和大法,尔后经过历代医家深化为具体治法。联系“火郁发之”原文,郁者,结滞不通也,本指自然气候变化反常,如夏应热而反寒致火热之气被郁,治疗时应本着升发疏散的原则,以恢复心气的正常功能,意在强调…  相似文献   

4.
浅谈“火郁发之”罗珍春(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景德镇333000)关键词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导意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本论原是阐述五运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说:“天地有五运之郁,...  相似文献   

5.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7.
白正学 《环球中医药》2020,13(2):310-313
《内经》中"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五郁治则,揭示了"被郁"与"郁发"这一重要病因病机,是顺应自然规律和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的治疗大法,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思想一致,在临床上当灵活应用。列举肾脏病验案,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案"病机特点为"肝郁",以"木郁达之"治之;"狼疮性肾炎案"证属寒闭热郁,治当"火郁发之";"慢性肾小球肾炎案"表现为湿热中阻之"水肿",故以"土郁夺之"为治则;"急性肾小球肾炎案"系肺失宣肃,风水相搏所致,宜"金郁泄之";"肾病综合征案"乃脾肾阳虚之证,扶阳实土且以温肾为要,恰"水郁折之"之理。把《内经》五郁治则应用于肾脏病,可拓展治疗思路,提高疗效,对指导临床解决疑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是临床常用的郁证治法之一。旨在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以致阴平阳秘、气机调畅的平衡状态。1 "火郁发之"浅析"火"的致病原因颇多,在表之火常为外感六淫邪气,以致腠理闭塞,卫气郁滞而化。在里之火则因气滞、食积、痰饮、瘀血,壅塞不畅,郁久化热而成。但凡邪气阻滞气机,内郁不宣,蕴蓄于里,均可成火郁之证。"郁"  相似文献   

9.
“木郁达之”浅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木郁达之"首见于《素问》中对木、火、土、金、水五郁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  相似文献   

10.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五行学说为基础,将五运之气变化与人体病理变化联系起来,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五郁郁甚治则。"五郁"概念的提出言简意深,历来各家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发挥。本文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结合运气学特有的时位特点,探讨"五郁"治则的内涵及应用要点,拟揭示"五郁之发"的预防及"五郁之证"的治疗意义,以更好地诠释"五郁"之治"防""治"结合的双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火郁发之”一词,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郁者,郁滞不得泄越也,《赤水玄珠·郁证门》讲“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火郁即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阻隔,不能正常发散、发越,以致陷伏于里,产生的多种变证.发即发散、发越之意,使陷伏于里的邪热,通过发散的办法,发越透达而出.如《景岳全书》云:  相似文献   

12.
论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成为中医治疗火热病证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实火"之"火郁"当寒温并用,"阴火"之"火郁"当补散结合.  相似文献   

13.
从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以及水郁折之5个验案探讨《黄帝内经》中五郁治则在临床运用的关键在于审证求因,辨证正确,因人因证而异,其五郁治则方可灵活变通、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火郁发之"出自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五郁治疗大法之一。"火郁"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凡是有热邪郁滞气机表现的,都可以称之为"火郁",治疗上应遵循"发之"原则,采用清解、宣散、透表、升发等治疗方法开郁清热,调畅气机。本文主要探讨"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阐述了五郁的治疗原则。从临床上看,诸郁多源于木郁,成因皆起于七情,情志不舒,首推于肝。赵养葵曰:“东方生木,火气附焉,木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之理,  相似文献   

16.
郁病常见于内科疾病,亦可见于皮肤科疾病;可单发,也常见于其他多种疾病中。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郁滞不得发越,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的五气之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丹溪心法》[2]的气、血、痰、火、湿、食等的六郁,《赤水玄珠》[3]的五脏平气自郁以及《景岳全书》[4]的怒、思、忧、惊、恐等情志之郁。狭义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郁滞,日久必然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而"火郁"即当"发之",其深意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7.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者,“六气皆可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之谓也。郁者,因气滞、血淤、痰结、便秘、尿涩而拂郁不达也。发者,以汗、吐、下、宣、散、疏、利等法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也。简而言之,用“发之”的方法来治疗因“火郁”引起的病证,即“火郁发之”。笔者根据上述原则治疗内伤杂病之火热证,稍积经验,兹举例案以为印证。  相似文献   

18.
"火郁发之"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为邪气遏伏不得透发。后世常以情志不遂、火邪郁滞立论。《伤寒论》中"火郁"非独指火邪郁滞,其以六经统百病,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涵"火郁"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中。除见气机郁滞外,兼有伤阴、耗气、化瘀、成痰之象,遂立汗而开之、宣而清之、和而解之、寒热调之、行而散之、补而升之、泻而逐之诸法,体现了张仲景"随证治之"之义。从治法角度探析《伤寒论》"发之"诸法,丰富了"火郁发之"内涵。  相似文献   

19.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许爱英  党炳林 《陕西中医》2003,24(9):850-850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歧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后世认为 ,“火郁发之”中的火郁不仅单指心郁 ,而对火热所致诸多病证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故就火郁发之理论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讨。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