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2004-06—2006-05对连续68例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种后处理图像相结合共显示移植血管87条,包括人工移植血管的位置及形态、内腔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和并发症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人工移植血管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在下肢动脉病变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随访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专门软件优化双能量CT冠状动脉和心肌成像的对比噪声比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6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双源CT双能量心脏增强扫描,得到4个重建序列,序列A源自管球A;序列B源自管球B;序列C中70%的数据源自管球A,30%的数据源自管球B;序列D是依据特殊算法在每个像素点上取不同比例的序列A和序列B成分而得到.比较A、B、C、D 4组主动脉根部和左室心肌的平均CT值及标准差以及图像的平均对比噪声比.结果:B组和D组的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最高,分别为(552.3±74.7)Hu和(551.5±73.2)Hu,与A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左室心肌CT值的平均标准差(31.9±7.4Hu)最高,与其他3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其他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的平均对比噪声比(19.8±5.6)最高,与其他3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能量CT心脏扫描结合专门软件既可以保留图像强化效果又可以获得低噪声,优化了对冠状动脉和心肌成像的对比噪声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人工血管移植术后随访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的患者定期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利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血管探针等技术方法分析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5例上腔静脉综合征、4例主动脉瘤及1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移植血管在观察期内均通畅;13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移植血管在观察期内3例通畅,5例轻度狭窄,2例中重度狭窄,3例闭塞.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于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的随访复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双能量去骨与减影去骨对头颈部血管CT成像(CTA)的差异,探讨头颈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患者行DECTA检查并行双能量去骨,对照组45例患者使用减影CTA检查并去骨,然后分别比较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去骨所用时间及放射剂量,并观察DECTA上颈总动脉分叉处钙化的显示效果。结果:颅内动脉DECTA和减影CTA的图像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0.790,P=0.430),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岩段DECTA图像质量优于减影CTA(虹吸段Z=-1.989,P=0.047;岩段Z=-2.014,P=0.044),而减影CTA显示颈根部动脉优于DECTA(Z=3.900,P〈0.001)。同时DECTA减少约24.0%的放射剂量。DECTA上共有28例发现有血管性病变,所有病变显示清晰,其中10例并与DSA或外科手术对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颈总动脉分叉处36个钙化灶中有8个钙化灶未在DECTA上显示。结论:DECTA显示头颈部血管总体良好,成功率高,且放射剂量明显减少,但对于颈根部动脉显示仍存在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咯血患者肺外体循环动脉(ESCA)供血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及其与胸膜增厚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咯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和数量,分析ESCA的CTA表现及其与胸膜增厚的关系。结果 233例咯血患者中,84例(36.1%)存在ESCA供血,共318支,包括肋间后动脉171支,锁骨下动脉分支56支,胸廓内动脉分支47支,腋动脉分支23支,腹主动脉分支21支;CTA表现为管径增粗、走行纡曲,发出分支至病灶区域参与供血,部分与肺动脉或供血支气管动脉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84例有ESCA供血患者中,82例(97.62%)伴有靶胸膜增厚;149例无ESCA供血患者,90例(60.40%)伴有靶胸膜增厚;有ESCA供血患者伴靶胸膜增厚率高于无ESCA患者(χ2=36.60,P<0.01),且ESCA来源与靶胸膜增厚部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ESCA是重要的咯血责任血管,其数目、来源与病灶部位及胸膜增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24例采用钛制动脉瘤夹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CTA),图像三维重建技术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本组24例患者中显示动脉瘤夹27例,22例动脉瘤完全夹闭,2例动脉瘤术后仍显示部分瘤体。23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有血管狭窄,所有患者未见动脉瘤夹滑脱移位征象。结论: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作为钛制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33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合常规血管造影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的准确性。结果在693个动脉节段中,683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以DSA图像为标准,对于动脉完全闭塞,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6%(95%CI,94.9%~100.7%)、98.9%(95%CI,98.0%~99.8%)、98.7%(95%CI,97.9%~99.5%)。CTA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8.9%(95%CI,97.4%~100.4%)、99.4%(95%CI,98.7%~100.1%)、99.3%(95%CI,92.4%~99.9%)。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技术头颅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1例临床怀疑有脑血管病变患者行双能量CTA(DECTA),另选择对照组41例患者行常规减影CTA.2名医师共同进行分析协商,评价两种方法颅底及颅内血管影像质量,计算辐射剂量,分析DECTA对41例患者的检查情况,选取经DSA证实的9例12个动脉瘤,测量动脉瘤的大小、瘤颈,并与DSA进行比较.DECTA和常规减影CTA血管影像质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等级检验,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DECTA和DSA显示动脉瘤的大小、瘤颈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DECTA和DSA测量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颅内血管DECTA和常规减影CTA影像质量5分的病例分别占70.7%(29/41)、75.6%(3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5,P=0.650),而颅底血管常规减影CTA总的影像质量优于DECTA(Z=-4.087,P=0.000),主要是岩段和虹吸段的影像质量较差;DECTA和常规CTA总辐射剂量分别为(396.54±17.43)、(1090.95±114.29)mGy·cm;DECTA所用总辐射剂量较常规减影CTA总辐射剂量降低了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P=0.000).41例临床怀疑有脑血管病变患者,DECTA检出19例患者有动脉瘤,2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17例阴性患者.9例动脉瘤患者(12个动脉瘤)、2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和2例阴性患者行DSA或手术证实,诊断符合率达100%.DECTA检测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分别为(2.90±1.61)、(5.23±1.68)及(3.83±1.69)mm,DSA检测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分别为(2.95±1.71)、(5.10±1.60)及(3.83±1.65)mm.两者在动脉瘤大小、瘤径测量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瘤颈、瘤长轴及短轴所对应的t值分别为-0.734、1.936及0.125,P值分别0.482、0.085及0.903);且两者测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瘤颈、瘤长轴及短轴的r值分别为0.964、0.976、0.973,P值均为0.000).结论 相对于常规减影CTA,颅内血管DECTA的图像质量没有明显下降,而颅底血管,尤其是岩段和虹吸段的影像质量较差.双源CT双能量CTA明显减少患者辐射剂量,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是一种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方法:54例患者进行下肢64层MSCTA血管减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将增强前后的图像重建成薄层进行减影,从减影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三维显示。结果:54例减影均能显示下肢动脉血管及主要分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糖尿病足临床表现有下肢缺血症状患者行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水平达足底.同时一周内行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对比评价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 的应用价值.将观测动脉分为两组:A组:股动脉、股浅动脉、动脉;B组:胫腓干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结果:在A组,CTA对病变的诊断与DSA的一致性K值为0.787,而B组膝下动脉的一致性K值为0.649,较A组略低.在A组:CTA共发现68处病变,其中54(79.4%)个狭窄闭塞的程度与DSA一致,8个节段(12%) 狭窄程度被低估1个级别,6个节段(9%) 被高估了1个级别,1个节段(1.5%)被高估了2个级别.狭窄程度被高估2个级别的节段均伴有严重的管壁钙化.对管腔达中度狭窄以上(含中度狭窄)的动脉,CTA诊断的敏感度、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3%(95% CI, 91.4%~95.1%)、94.8% (95% CI, 92.1%~97.7%)、95.5% (95% CI, 93.2%~97.4%).在B组,CTA共发现141处病变,其中101(71.6%)个狭窄闭塞的程度与DSA一致,17个节段(12%) 狭窄程度被低估1个级别,3个节段(2%)被低估2个级别,1个节段(0.5%)被低估3个级别;19个节段(13.5%) 被高估了1个级别,2个节段(1.5%)被高估了2个级别.对管腔达中度狭窄以上(含中度狭窄)的动脉,CTA诊断的敏感度为91.9% (95% CI, 88.2%~96.1%)、90.6% (95% CI, 88.4%~93.1%)、91.7% (95% CI, 88.3%~95.8%).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和相对便宜的检查方法,CTA能给临床医生提供相对准确和全面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评估,对血管重建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随访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数字减影术在颈部动脉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数字减影术在颈部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52例拟诊颈部动脉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减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CTA)及非减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not-subtraction angiography NS-CTA)行三维血管成像,比较两种成像方法的成像时间及图像质量.10例同时接受DSA检查,其中3例为支架置入术后随访,比较DS-CTA与DSA血管成像的一致性.结果 DS-CTA与NS-CTA比较,前者成像时间明显缩短,但两者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CTA能较完整、清晰地显示血管.10例同时接受DSA,结果与DS-CTA一致,3例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病例均显示管腔通畅,无明显狭窄.结论 16层螺旋CT DS-CTA是一种快速、直观的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血管三维重组图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58例急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前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58例患者中,DSA及手术证实颅内动脉瘤32例(35个),脑动静脉畸形9例,烟雾病6例,静脉畸形伴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窦血栓1例,未发现异常9例。对35个动脉瘤,CTA正确诊断34个,漏诊1个。1例阴性病例误诊为动脉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伴静脉畸形误诊为动静脉畸形。CTA对9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静脉窦血栓及6例烟雾病均诊断正确。CTA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敏感性为96.3%(52/54),特异性为90.0%(9/10),阳性预测值为98.1%(52/53),阴性预测值为81.8%(9/11),准确性为95.3%(61/64)。结论 CTA对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相近,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变速注射条件下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对10名健康自愿者行腹主动脉(右侧膈顶水平层面)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取得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得到触发扫描的理论阈值。将80例临床疑有肾动脉病变的患者按随机分类法分成两个使用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法组(A组、B组),每组40例,而后行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并记录每公斤体重对比剂用量。每组分别测量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进行比较;所得图像按优、良、差3级进行评价。结果 B组对比剂用量较A组减少约0.51ml/kg体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8.231,P<0.01)。两组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均>200HU,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显像在两组病例中均能达到优或良,合计优良率均为100%(40/40),图像评分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变速注射条件下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获得满意的肾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志愿者行主动脉弓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获得的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DC),寻求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110 HU1、40 HU1、70 HU2、00 HU),采用16层螺旋CT结合触发技术行颈部动脉CTA检查,探讨CTA触发技术的最佳应用阈值。结果:阈值140 HU组(参照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全程强化明显(CT值188~262 HU),而颈内静脉强化不明显,动静脉密度差别大,3D后处理显示的动脉图像清晰。阈值110 HU组,椎动脉起始处CT值较低(106 HU);阈值170 HU及200 HU组,C1及C5椎体平面颈内静脉的密度明显升高(>150 HU),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触发技术结合最佳触发阈值可较好地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触发阈值为140 HU时的图像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陈海东  毛俊  彭秀斌  杜中立  孙放  何虹   《放射学实践》2009,24(7):792-794
目的:探讨编辑减影技术在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疑颈部动脉病变患者,行低剂量CT平扫和颈动脉CTA扫描,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技术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利用object editor后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颈动脉血管的去骨成像。结果:本组30例颈部动脉CTA共发现梭形动脉瘤4例,动脉局限性狭窄12例,钙化斑块共计71处。按骨骼完全去除、少许残留和残留明显等不同程度对图像进行评分(1~3),其中3分10例(33%),2分15例(50%),1分5例(17%)。结论:16层螺旋CT常规软件objecteditor能够快速、自动的去除颈部动脉CTA中的骨结构,直观、全面显示颈部血管,同时能快速去除充盈致密对比剂的头臂和上腔静脉影的干扰,并可选择性保留或除去血管壁钙化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动脉分级能力及图像质量效果.资料与方法 搜集1183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联合成像患者的资料,按对比剂注射剂量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n=708)和常规剂量组(n=475).观察容积重建图像上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段、颈内动脉岩骨段至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的显示情况,根据最大密度投影上血管质量评分判定图像质量.结果 两组头颈部动脉血管及脑内较大分支在容积重建图像上显示良好,且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上多数血管显示清晰,边缘光滑锐利.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段血管的显示率及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对比剂在CT头颈部联合成像上可以很好地显示颅内血管,且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丰  温颖 《放射学实践》2008,23(1):41-4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腹主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经手术证实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性研究.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镜技术(VE)及表面遮盖显示(SSD)后处理方法.结果:MSCTA与DSA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达100%,对瘤体长度、近端瘤颈直径、近端瘤颈长度、近端瘤颈角度等参数的测量无明显差异,对瘤体直径的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MSCTA测量值较DSA准确.结论:MSCTA可明确诊断腹主动脉瘤,对重要参数的测量值准确,可作为腹主动脉瘤诊断及术前评估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在腹部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资料和方法 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探针技术(VP)对70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的患者进行腹部动脉血管重组,比较其显示情况.结果 VP共检出病灶59处,测得狭窄度<30%,30%~50%,>50%分别有11、17、5例.VR及MIP均无一例明确显示<30%的狭窄管腔,且不能明确显示软斑块.对单纯钙化斑的显示,MIP检出结果与VP相同,VR有1例显示不清.对钙化软斑块的显示方面, VR、MIP对3处较小钙化斑显示不清.结论 在诊断腹部中小血管粥样斑块、微小钙化灶、血管轻度狭窄等方面,血管探针技术的敏感性较VR及MIP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胃肠道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38例有消化道出血症状患者行全腹部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诊断为胃肠道血管畸形的2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1例患者进一步行DSA及动脉栓塞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另2例行保守治疗.结果 25例血管畸形位于胃3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2例,回肠7例,结直肠8例和阑尾1例.21例行DSA检查和治疗的患者中,MSCT血管成像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均与DS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100%),2例行手术治疗也证实了MSCT血管成像诊断.参照DSA检查结果,MSCT血管成像对21例胃肠道血管畸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76.2%和42.9%,对动静脉瘘的显示率为80.0%.结论 MSCT血管成像能对胃肠道血管畸形作出准确的诊断,可作为血管畸形所致隐匿性胃肠道出血的常规筛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