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健康体检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针对性地用于未病人群进行体质、证候及经络等健康状态辨识,并指导其自助和医助调理,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目的。中医健康体检是中医理论和方法在健康体检领域即中医"治未病"领域的开拓性应用,在中医"治未病"体系中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中医健康体检强调整体提升功能状态,其优势是早期预防疾病,受益人群更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早期乙肝肝硬化防治中的作用。方法:对早期乙肝肝硬化的慢性肝炎阶段(未病先防)、肝纤维化阶段(先病而治)、肝硬化阶段(既病防变)、调养阶段(瘥后防复)不同阶段治疗思路的分析、探讨。结果:“治未病”思想对早期乙肝肝硬化各阶段的影响较大,正确运用该理论可阻止疾病进一步恶化。结论:“治未病”学说其实远远不止是目前的“预防医学”,它是包括预防在内的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甚至分子生物等等在内的多学科的综合,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有病及时治疗少生大病,使人们更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将体质辨识与西医体检相结合,建立中西医结合体检模式,并对亚健康人群早期干预,充分发挥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治未病"理念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需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提高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完善"治未病"工程的运行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及资金保障对促进"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岭南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中医经络检测结果的分布特点,探讨运用中医经络检测评估"未病"状态人群的可行性,为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亚健康疾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运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对162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经络检测及健康状态分析,依据其分布特点,分析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情况。结果 162例体检人员中,只有11人五项指标全部在正常范围内,93.21%的人群至少有一项或以上指标异常。其中,体能值、阴/阳比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的有一半以上的人员;上/下比值正常的有79人,上盛下虚和上虚下盛相对比较平均,分别为44人、39人;左/右比值在正常范围的有72人,比值异常者有90人;最大/最小比值中,≤2.0者有57人, 2.0者有105人。不同年龄段由于性别不同,其结果也不同。结论将中医经络检测运用于健康体检人群,研究其对自主神经功能症状评估,反映人体所属经络的气血状况、阴阳比值、上下比值等情况,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用于预防保健和防治亚健康疾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121”健康保健法集我国古典经络理论、传统气功经穴导引法和民俗疗法以及临床实践精华,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的理念,是一套容易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健康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7.
1”治未病”的渊源(前言)和必要性中国古代的医学先哲有无量的聪明和智慧.超时代的气息及对医学的熟悉和深刻理解,所以才在治病的过程中提出了”治未病”这一不朽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余皎莹  翁丽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37+117-137
探讨结合"治未病"理念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对健康体检人群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结合常规体检及体质辨识结果开展疾病风险评估,运用中医药特色风险干预措施,分为"未病"、"已病"采取不同的健康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范建云 《光明中医》2011,(10):2134-2135
"治未病"思想起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素问·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揭示了诸病当预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上工"即大医、良医,"未病"指不仅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也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本文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来探讨防治糖尿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基本方面。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从"治未病"的理论出发指导青光眼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农民健康体检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受检者进行体质辨识,了解湖州地区农民体质分类分布状况,并为下阶段进行中医药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定体质辨识分类标准,制订中医体质辨识表,并对体检医师进行专门培训。由体检医师在健康体检时填写,然后由中医专家进行体质辨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湖州市三县两区共3043例受检者中,6种体质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平和质1628例(53.49%)、气虚质423例(13.92%)、痰湿质387例(12.71%)、阴虚质248例(8.15%)、阳虚质218例(7.16%)、湿热质139例(4.57%)。结论:在3043例受检者中,气虚质423例,占13.92%,居偏颇体质的第一位;痰湿质387例,占12.71%,加上湿热质139例(4.57%),则挟湿体质占总人数的17.29%。与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湖州所处的江南一带居民元气薄弱、易感外邪和患病恒多挟湿、缠绵难愈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3.
刘树林  凌燕 《吉林中医药》2013,33(6):550-552
糖尿病前期人群是发展成糖尿病患者的高危群体,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引入健康管理措施中,不但有利于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干预,更可以根据糖尿病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找出糖调节异常的预警措施.因此,基于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将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实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经过2年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该群体囊括了中青老各个年龄段。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妥善处理此问题可以大大降低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及对疾病预防方面的投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5.
陈涛  张颖莹 《光明中医》2013,28(9):1967-196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精神与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体检的质量、条件及效率有了更高的需求。然而受当前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和利益驱使的影响,医疗机构过度关注体检中的患病人群,对亚健康人群关注不够,与健康管理的本质相去甚远。因此完善中西医结合体检和检后医疗团队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于社区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杨家门社区居民健康体检中随机抽出1230人作为干预前组。随后,在社区采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将“生命在于运动”、“精神调养”、“饮食节制”等理论运用于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2012年社区居民健康体检中再次抽出杨家门社区居民1231人作为干预后组,以B型超声检查脂肪肝的发病率进行干预前后的比较。结果:干预前组,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312人,脂肪肝发病率25.37%;干预后组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113人,脂肪肝发病率9.2%。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社区人群的日常健康教育活动中,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谢伟  杨雨旸  武淑娟 《河北中医》2010,32(8):1242-124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我们从其发病特点、病情变化和预后特点入手,汲取传统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探讨制订合理的预防、保健措施,以期对本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出自于《黄帝内经》,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在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慢性病,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特效药物[1],且极易复发,更显出预防的重要性。由于脂肪肝与生活习惯直接相关,当以宣传教育为主,重视饮食、行为调理和加强运动锻炼,辅以药物治疗,如能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和优势,脂肪肝是完全能够防治的。  相似文献   

19.
朱金星  李洵  林娜 《光明中医》2012,27(3):431-433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强调“未病而治”的预防医学思想,贯穿于养生、防病理论的始终.汉代张仲景根据“治未病”的思想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已病防传的治则,并指导于临床,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反复强调“上工必须治未病”[1],“上工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以追求人类健康为目的的本质,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该理论在中医各学科中均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不仅会对个人,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笔者不揣浅陋,仅将“治未病”的理论及其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应用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糖耐量异常是糖代谢介于正常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目前,中医以"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为指导,对此类人群进行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使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化,对节约医疗成本,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