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基因有关的骨脆性疾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是主要候选基因之一。 目的:前瞻性调查老年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中Cdx-2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骨量丢失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横断面调查,于2000-03/2005-03在沈阳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完成。 对象:选取沈阳市某社区无血缘关系、60岁以上的100名汉族健康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性别不限,未服用过维生素D和钙补充剂,均自愿参与调查。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中Cdx-2结合位点的多态性,应用DPX-L双能X射线吸收仪分别在调查初始和5年后两次测量调查对象的髋部骨密度。 主要观察指标: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中Cdx-2结合位点基因型分布,以协方差分析法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中Cdx-2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髋部骨密度的关系。 结果:调查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中Cdx-2结合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为AA型17%,AG型57%,GG型26%;男女间等位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该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定律。无论男女各基因型间年龄、身高和体质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经身高、体质量和年龄校正后,调查初始不同基因型调查对象间股骨颈和大转子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不同基因型调查对象间各部位年骨量丢失率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调查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中Cdx-2结合位点基因型与髋部骨密度及骨量丢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骨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存在地域和人群的差异。 目的:观察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探讨福州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基因。 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201例汉族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4个部位骨密度值。 结果与结论:福州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χ2=2.29,P > 0.05),基因多态性分布依次为HH 5%、hh 46%、Hh 49%,与福州、北京、广州、台湾地区骨钙素基因Hind Ⅲ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与日本人、白种人差异明显(P < 0.05)。且HH基因型在大转子骨密度明显高于hh型(P < 0.05),但不同基因型在第2~4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与大转子骨密度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因子复杂疾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调控骨量的重要遗传因素,但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与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骨密度的关系,以探求北京地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试验,在2004-09/2007-12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和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共同完成。 对象:筛选2004-09/2006-12长期居住北京地区无血缘关系的20~80岁健康汉族男性230人。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基因型,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随机抽取的100例受试者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 主要观察指标:①受试者年龄、身高、体质量。②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基因型。③受试者L2~4椎体、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 结果: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分布为FF 36.96%,Ff 46.96%,ff 16.08%,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校正年龄、体质量、身高和体质量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后,40~59岁年龄段男性ff基因型组骨密度较FF,Ff基因型低(P=0.037)。其余各年龄段、各部位ff基因型组骨密度大多低于FF,Ff基因型,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北京地区汉族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分型与骨密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联,该项检测对筛查男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作为骨折发生的重要临床预测因子,骨密度在一定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决定。护骨素基因是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重要候选基因。 目的:探讨护骨素基因T245G多态性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08-09/2010-04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常规查体的老年人281名,其中男182名,女99名。应用PCR-RFLP结合DNA测序检测护骨素基因T245G多态性,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受试者腰椎、髋部标准位置及前臂的骨密度。同时收集受试者的生化指标及临床观察项目。应用ANOVA方法分析护骨素基因T245G多态性与各检测指标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在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中,T245G基因T,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老年男性中,GG和TG基因型具有较高的腰椎骨密度,而TT基因型的腰椎骨密度较低(P < 0.05),Ward’s三角区及前臂骨密度在各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绝经后女性中,T245G多态性与骨密度无关,说明护骨素基因与老年男性腰椎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护骨素基因是骨质疏松症的候选基因,其基因多态性存在种族差异。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老年人群中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域A163G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选取307名老年受试者,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股骨近端、腰椎及前臂骨密度,取其外周血提取DNA,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护骨素基因A163G多态性,并进行基因测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应的骨密度变化,逐步回归法分析骨密度的相关因素。 结果与结论:在绝经后老年女性受试者中,腰椎、股骨Inter区,AA型骨密度高于AG或GG型,老年男性受试者中,各基因型所对应的骨密度,没有明显差异。提示护骨素基因启动区域A613G多态性与绝经后老年女性骨密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达到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观察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Alu-Ⅰ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 方法:试验于2005-06/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试验对象:选取332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纳入标准:健康门诊查体人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患者;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其中骨质疏松合并骨折75例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余257例经过骨密度测定确定骨量,按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分为骨量正常组(n =201)及骨质疏松组(n =56)。②试验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257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5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粗隆间、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 结果:纳入受试者3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本试验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定律(χ2=0.47,P =0.493)。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9.5%,CT型占10.5%,TT型占0%。②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女性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区有较高的骨密度(P < 0.05),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山东半岛汉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降钙素受体C1377T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胶东半岛汉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于男性骨质疏松症候选基因的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针对不同的种族和人群,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汉族老年男性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Ⅰ及PvuⅡ多态性分布,进一步研究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骨密度及基因型相关性分析,于2007-02/2008-09在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门诊部及中医药管理局经络三级实验室完成。 对象:福州地区60岁以上汉族男性150例,年龄(68.92±5.33)岁,体质量(66.47±9.08) kg,体质量指数(24.23±3.12) kg/m2。 方法: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正位L2~4、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I及PvuⅡ多态性。 主要观察指标:骨密度;雌激素受体α基因型;年龄;身高;体质量。 结果:150例受试对象中,雌激素受体α XbaI基因型分别为XX型10例(占6.7%)、Xx型56例(占37.3%),xx型84例(占56.0%),X等位基因频率为25.3% 、x等位基因频率为74.7% ;PvuⅡ基因型分别为PP型18例(占12.0%)、Pp型78例(占52.0%),pp型54例(占36.0%),P等位基因频率为38.0% 、p等位基因频率为62.0% ;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分析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显示:与XX基因型相比,xx基因型人群在Ward’s区、大转子具有较高骨密度值,差异具有显著性 (P 分别为0.0192及0.087);xx基因型人群在大转子比Xx基因型具有较高骨密度值 (P < 0.05);PvuⅡ多态性各基因型间骨密度值均无差异。 结论:雌激素受体α基因XbaⅠ多态性与福州地区汉族老年男性骨密度相关,x基因是骨密度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与5-HT1B受体基因A161T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arLP)分别检测365例抑郁症患者(病例组)、365名健康人(对照组)的5-HT1B受体基因A161T多态性。结果5-HT1B受体基因A161T多态性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按照发病年龄(30岁为界)、有无家族史及有无自杀观念分层后,各亚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经多因素分析控制年龄、性别因素后各组基因型分布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5-HT1B受体基因A161T多态性可能不是抑郁症及其各临床亚型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与云南多发性硬化(MS)女性病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分析方法,检测24例MS女性患者和3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ER基因PvuⅡ和XbaⅠ酶切多态性。结果 MS组P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4.296,P<0.05);X等位基因在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X2=0.665,P>0.05);联合基因分析,两组间其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X2=6.073,P>0.05)。结论 ER基因PvuⅡ酶切多态性与MS具有相关性,可能是云南汉族女性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XbaⅠ酶切多态性与MS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β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于本科治疗的165例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及同期行健康体检的160例正常绝经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法检测ERβ基因G1082A、G1730A和CA重复序列多态性,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ERβ基因G1082A、G1730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CA重复序列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短CA重复序列可显著增加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发病风险(OR=1.446,95%CI 1.061~1.969,P=0.019)。结论 ERβ基因CA重复序列多态性可能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易感性相关,短CA重复序列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的易感基因;ERβ基因G1082A、G1730A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原发性BPPV易感性均无明确关联。  相似文献   

11.
俞猛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25):4683-4686
背景:由于肿瘤造成的骨组织缺损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而如何修复骨缺损是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 目的:介绍各种骨填充材料在骨肿瘤中的应用,并观察硫酸钙人工骨复合自体骨修复骨肿瘤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骨填充材料,骨肿瘤,骨缺损”为中文关键词;以“bone filled materials,bone tumor,bone defect”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1-01/2011-01 PubMed及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共检索到文献40篇,最终纳入符合标注的文献24篇。 结果与结论:用于骨肿瘤骨缺损的骨填充材料众多,主要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合成材料。有学者应用复合材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每种材料在修复骨肿瘤骨缺损中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理想的骨肿瘤骨缺损填充材料。通过骨组织工程技术获得所需的骨填充材料,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力  王伟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42):7791-7795
背景:近年来有报道提出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能够抑制成肌细胞体外成肌分化,可保持成肌细胞去分化状态的理论。两者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结合为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在一定条件下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目的:探讨转染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成肌细胞与骨形态发生蛋白通过透明质酸钠凝胶载体结合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左侧桡骨中段造成1.0 cm的节段性骨缺损,缺损处以1.4 cm硅胶管桥接固定,管内植入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转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成肌细胞的透明质酸凝胶(实验组)、仅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透明质酸凝胶(对照组)或仅植入透明质酸凝胶(空白组)。 结果与结论:动物体内实验表明实验组的X射线阻射密度、大体标本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也优于空白组。说明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复合转基因成肌细胞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因子作为膜内填充物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具有可行性,其应用于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Some experimental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re may be a bone formation defect rather than a disorder in bone resorption in patients NF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with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and investigate specific bone formation and bone resorption and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 children with NF1. Thirty-two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16 boys, 16 girls; 16 prepubertal, 16 pubertal) with NF1 were recruited. Their age ranged from 3 to 17 years.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matched healthy children.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were applied to 26 patients and 27 controls. Nine of 32 subjects with NF1 had a skeletal abnormality. BMD of the lumbar spine, and femoral neck in NF1 pati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to that of healthy subjects. They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pubertal patients when compared to pubertal controls and in prepubertal patients when compared to prepubertal controls. Patients with skeletal abnormalities were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 of osteocalcin when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out skeletal abnormality. Other biochemical markers did not exhibit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In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ne formation markers rather than DEXA could be good predictors of skeletal abnormalities among NF1 patients. However, in our study the number of the NF1 patients with skeletal abnormality and the number of bone formation markers studied were all limited. It is appropriate to perform larger studies with other bone formation markers beside osteocalcin.  相似文献   

14.
15.
骨缺损发生后,骨的生理连续遭严重破坏,在利用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时,必须有适合的载体,通过该载体将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它生长因子释放到骨质缺损部位,诱导新骨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载体材料很多,主要包括无机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生物性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复合物,但各有不足之处。许多学者对其加以改进,使其更有利于发挥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诱骨活性。载体或局部基因释放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可有效修复骨缺损,为治疗骨缺损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OBJECTIVE: Total body and lumbar spine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TB, BMD-L) and total body bone mineral content (BMC-TB) were measured to establish the course of bone demineralization in anorexia nervosa and the clin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BMC-TB and BMD changes during treatment. METHOD: Forty-two girls with DSM III-R anorexia nervosa, age 14.7+/-2.4 years. BMC-TB, BMD-TB and BMD-L were measured in approximately 7-month intervals for 27.8+/-4.1 months using DXA. RESULTS: Despite nutritional improvement, there was an initial decrease of BMD-L, and no change in BMC-TB and BMD-TB. an increase in BMC-TB and BMD was observed after approx. 21 month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CONCLUSION: The improvement in BMC-TB and BMD was related to changes i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was significantly marked in younger patients, with earlier anorexia onset and before menarche.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分离方便,扩增迅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适合自体移植的特点,同时是骨组织工程中合适的种子细胞。 目的:总结分析采用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并利用转基因或其复合支架修复骨缺损所具有的优势。 方法:检索1990/2009 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及CNKI数据库有关骨髓基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在骨缺损方面的应用,骨组织工程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stem cells,Repairing,Bone defect”,中文检索词为“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排除重复性研究,保留28篇进一步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文章从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优势,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诱导及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利用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适当的支架材料结合,或用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靶细胞,导入外源目的基因诱导成骨的基因治疗来修复骨缺损的方法,给骨缺损的治疗带来光明的前景。但同时也存在骨髓基质干细胞存化,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合适的条件,哪些因子能有效促进新骨形成,载体材料及体内植入方式,以及如何将骨组织工程与基因治疗的方法结合起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发孔方法制备的β-磷酸三钙材料在孔隙结构上与天然松质骨的孔隙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其本身的生物学性能。 目的:采用体内成骨试验方法验证牛松质骨煅烧制备的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的体内成骨活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体内实验,于2005-07/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将健康牛松质骨脱去有机成分后,经2次高温煅烧方法制备形成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标准试件,经辐照灭菌后备用。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按4,8,12周3个取材时间分成3组,每组4只,将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4个试件随机植入上述3组动物一侧下肢的骨缺损中,同时在每只兔另一侧下肢制备相同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为空白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于材料植入后1 d以及4,8,12周分别拍摄兔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缺损部位新骨形成情况,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随着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植入时间的延长,材料周边及中心部位逐渐有新生骨组织长入,但植入的材料无明显降解吸收,新骨长入量有限。空白对照至12周仅缺损周围有少量新骨生成。 结论: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具有体内成骨活性,但降解缓慢影响新骨的替代和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