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胃肠动力研究方法学的发展 ,胃肠动力生理和病理研究的深入 ,以及促动力药物的临床应用 ,胃肠动力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胃肠动力疾病的诊治得到了迅速发展 ,概念不断更新。本文就几种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讨论。1 贲门失弛缓症本病的病因仍不很清楚 ,新近的研究表明 ,它是一种神经肌性疾病 ,在发病早期即可发现迷走神经背部运动核细胞和食管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变性 ,含有大量血管活性肠肽的神经细胞体大量丧失。食管测压显示 ,79 5 %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 40mmHg ,43 3 %在吞咽后可出…  相似文献   

2.
胃肠动力药是指具有调节胃肠道平滑肌动力的药物,大致可分为促进胃肠道运动药物和减弱胃肠道运动药物,后者又可称为“胃肠解痉药”。由于功能性胃肠病在消化道疾病谱中呈明显增多的流行趋势,胃肠动力障碍是这类疾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因而,胃肠动力药成为主要的治疗措施。此类药物品种多,新药研制快,临床应用广泛,药物的正确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促动力药与老年人胃肠道运动障碍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促动力药与老年人胃肠道运动障碍性疾病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王秀蓉,王建怡550004贵阳医学院附院张华随着机体的老化,胃肠生理机能及神经一体液调节抗能下降,加之多种慢性疾病、药物的影响,导致老年人中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中青年人...  相似文献   

4.
胃肠运动功能有障碍会产生一系列症状,包括食管方面的胸痛和吞咽困难,胃及近端小肠的腹胀、恶心、呕吐,和其他肠段的腹泻或便秘。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病,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可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就其若干研究进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非caspase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的调节、诱导及阻断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分子的表达及调控。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不仅参与机体的生理性调节过程,一些具有坏死表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坏死性凋亡的活化直接相关,如神经变性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炎症、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此外,对肿瘤耐药细胞株的研究证实,在规避肿瘤多药耐药方面坏死性凋亡诱导剂具有"广谱性"。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生理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为肿瘤性疾病分子靶向治疗及靶向药物研发开拓了新的前景。本文就坏死性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生理学特征及坏死性凋亡与临床疾病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非caspase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的调节、诱导及阻断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分子的表达及调控.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不仅参与机体的生理性调节过程,一些具有坏死表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坏死性凋亡的活化直接相关,如神经变性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炎症、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此外,对肿瘤耐药细胞株的研究证实,在规避肿瘤多药耐药方面坏死性凋亡诱导剂具有“广谱性”.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生理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为肿瘤性疾病分子靶向治疗及靶向药物研发开拓了新的前景.本文就坏死性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生理学特征及坏死性凋亡与临床疾病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目前,西医药治疗FD没有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抗焦虑和抗抑郁等,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多。近年来,许多医家根据中医学的  相似文献   

8.
陈秋夏 《上海护理》2004,4(6):31-32
近年来,消化系动力障碍性疾病已日益被认识与重视.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已成为胃肠病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课题之一,各种用于胃动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我院于2003年开展体表胃电图检测.该项目因无创伤性,无痛苦性和诊断率高而受到患者欢迎。体表胃电图是应用腹部体表电极记录胃电活动的一种技术,作为一种诊断胃肠动力障碍疾病的检测手段之一。现对119例患者行体表胃电图的检测结果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慢性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目前本病的具体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清楚,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1]。治疗上,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存在副作用大、容易反复等缺点。一些临床研  相似文献   

10.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危重急症之一,且常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胃肠道是最易累及的器官之一,临床上表现为胃肠动力障碍,以十二指肠运动迟缓和麻痹性肠梗阻等症状为其表现[1].而胃肠动力障碍容易加重肠黏膜屏障损伤,导致肠道内部的菌群和毒素移位和渗透,形成内毒素血症,进而演变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所以研究SAP患者胃肠道动力障碍机制对其病程及预后很重要,本文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10多年来,消化道动力学的研究已成为胃肠病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 order,FGID)是指存在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1]。我科于2002年起引进泰士WCH型胃肠起搏仪对FGID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对2002年12月-2004年5月行胃肠起搏治疗的78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估及护理总结,现将胃肠起搏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疗效及护理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2年12月-2004年5月在我科胃肠动力中心治疗的78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男34例,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和分析不同胃肠道功能检测方法应用于危重患者进行胃肠道功能障碍监测的现状和意义。方法采用主题词、关键词和题名检索等方式,以胃肠道功能障碍、胃肠运动、肠消化吸收功能、肠屏障功能等为检索词,搜索了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外文期刊等全文医学数据库,对200余篇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研读并总结。结果胃肠动力检测、肠消化吸收功能检测、胃肠激素检测、肠屏障功能检测等方法在临床上疾病诊治中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应用在危重患者的监护中有一定局限性,为此,本文总结提出了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监测的研究方向。结论尚需进一步研发简便、准确、客观的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监测方法,应加强对患者肠鸣音监测及胃肠电检测的研究,以及时发现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13.
脑肠肽是一类同时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的胃肠肽类激素,根据分布不同分别起着递质、调质和激素的作用。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是较早发现的两种脑肠肽,能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分泌等形式作用于相应的胃肠效应细胞,调控着胃肠运动、分泌、吸收等复杂功能。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由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通过研究观察发现其发病机制与VIP和S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普瑞博思治疗老年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天鹏 《临床荟萃》1999,14(13):598-598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cer dyspesia,NUD)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许多研究表明,NUD与胃肠运动障碍有关。普瑞博思是一种新全胃肠促动力药物,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肠肌丛乙酰胆碱受体,从而促进胃肠运动。笔者以单盲平行对照方法应用普瑞博思与安慰剂治疗老年NUD64例,观察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随着对肠神经系统研究的深入,对慢性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理有了进一步认识。本文对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机制和胃动素、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解释的症候群。近年来,IBS发病率逐年增高,占胃肠门诊的25%-50%。其特点是女多于男,年轻人多于老年人,知识分子干部多于工人农民。根据临床症状,IBS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3型。目前认为IBS的发病与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的改变、胃肠动力学异常、精神行为异常、肠道感染后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IBS的药物治疗主要从调节内脏敏感性和胃肠运动功能,调整脑-肠轴稳态,消除患者精神障碍等多角度入手,常用的有钙通道阻滞药、促胃肠动力药、肠容积性泻药、调节精神药物及对症治疗。近年来我们应用黛立新治疗了4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慢性功能性便秘(CFC)是除外继发性便秘(SC)的一种常见功能性疾病。病因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现代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而导致胃肠道动力障碍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由于现代化生活向农村普及,农村基层CFC患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而且日趋年青化。鉴于前人的经验,我院于2003年11月-2005年11月,对68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青少年患者使用了全胃肠促动力药西沙比利,并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 ,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率高,占消化专科门诊的1/ 3以上[1]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有关,部分患者存在胃酸分泌增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精神因素[2 ] 等问题,故治疗上一般以促胃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诊疗中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现有研究表明FD的病因学是多因素的, 并提出了胃肠运动异常和内脏高敏感、幽门螺杆菌感染、脑-肠轴功能紊乱、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机制。本文就F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而肠闭锁术后肠动力障碍是临床常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肠闭锁近端肠壁肠神经系统、平滑肌、Cajal间质细胞及神经肌肉接头的改变及远端肠壁病变(如肠神经发育不良等)是导致术后肠动力障碍的原因之一,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将影响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