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的“以我知彼”谭世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89)“以我知彼”是以种取类比象的推理方法,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因为“我与彼同”,故能“以我知彼”,这就应用了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2.
杨锋 《家庭中医药》2008,15(4):40-41
历代养生学家极为重视神的摄养,古人有“神强则长生”、“神全气蕴则寿”之名言。那么,春天如何养神呢?  相似文献   

3.
《内经·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历代注家论点不一,现列述如下,并陈个人管见于后。  相似文献   

4.
胡孚琛 《气功》2000,21(5):195-198
中国的丹道学,有天元神丹、地元灵丹、人元大丹之分。据陆西星《玄肤论》而言,前两者属外丹学,人元大丹属内丹学。萧天石先生《道家养生学概要》有“谈丹法与丹品”一节,透露出内丹学中之人元大丹略分四种,即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清净丹法是修炼自身阴阳的丹法,世称清净派,全真道北宗之龙门派即传此种丹道。彼家丹法和龙虎丹法是修炼同类阴阳的法门,俗称阴阳派。彼家丹法走男女双修采补的路子,门派甚多,以陆西星之东派为高。龙虎丹法世人少知,乃是“三家相见”的栽接法门,有孙教鸾父子的《金丹真传》传世。虚无丹法乃修…  相似文献   

5.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赛者取之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历代注家对其注释可谓见仁见智,大致可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王冰、马莳、吴崐、汪机、张介宾、张志聪、日人丹波元简,今人程士德、王洪图、周凤梧、王万杰、徐国仟等都认为“取之阴”即应按阴虚证治疗,“取之阳”即应按阳虚证治疗;清代高士宗独具灼见,认为“取之阴”  相似文献   

6.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春者病甚。”对于“如参春”,历代注家多从参春的形状和气势上立说,如王冰注曰。“如参春者,谓大数而鼓,如参春之上下也。”张志聪说;“如参春,言脉之上至下去,左至右去,有如春者之参差,彼上而此下,  相似文献   

7.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此把肝喻为将军之意蕴,历代注家并未深究其意,率多随文衍义.独从其“志怒气急”、“刚悍用强”之意作训。将军之设,始于春秋,晋国以卿为军将,因有将军之称.战国始为武官名。汉袭之而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故将军之用,自有抵御外侮,保家卫国之深意.设若唯以刚愎自勇、气急善怒为能事.何以为三军之帅?何以御敌卫国?又何能“谋虑出焉”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是故“肝者,将军之官”之意蕴有深究之必要。无独有偶,敦煌医书残卷《明…  相似文献   

8.
开阖枢学说,历代颇有争议,其交点在于“开”“关”二字。本文从历代注家、版本、文字,及《内经》它篇佐证等多方面进行了考证,提出有力的证据疏通了“开关”之梗塞,为后人方便应用开阖枢理论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9.
冯维琪  丁敏 《新中医》2023,55(12):11-15
从历代文献出发,剖析牵正散误用、滥用现象之根源,从牵正散原方药味配伍、牵正散组成同类 相似方、《杨氏家藏方》原文、《杨氏家藏方》近时期古医籍中牵正散相关内容等多方面分析总结,认为牵正散 设立之初的适应证应为中风伴见口眼歪斜之症,但手足、言语、神志兼症不明显,类似于现代医学之中枢性面 瘫,而非周围性面瘫,故临床运用亦相应限于中枢性面瘫、面瘫后遗症伴见痉挛或风痰阻络型周围性面瘫,切 忌见“口眼歪斜”之症则皆投之以牵正散,方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10.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胜 《陕西中医》2006,27(12):1546-1547
《金匮》第12篇第15条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论痰饮病的治疗大法。然对其中“痰饮”为“广义”还是“狭义”?“温药和之”是何意?历代医家则见解不一。笔者疏正于后,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论之,治疗重于养阴清热。然消渴病何以燥热口渴,小便应少而反频数?何以多食而形体反瘦?且目前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何以痰湿素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这些都与脾弱胃强致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吸收的紊乱及气机升降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 陆芷青副教授家学渊源,临床五十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兹就治病求本,上取下取之法作以概述。“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治疗方法,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何谓气反?历代医家争议较多,但以张介宾之解释颇为中肯平妥,他说:“气本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由此观之,脏腑有疾为病之本,象见于外为病之标,人体表里上下内外,由经络沟通其中,以构成互相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当脏腑有病,将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方法学角度分析《伤寒论》历代注释之不足,可戒后世研习《伤寒论》者勿蹈其旧辙。方法:以历代注家注释《伤寒论》第一条(无方之论)和第十二条(群方之首)的内容为代表,以“朴学”之“言之有据”、“以经证经”、“孤证不立”等原则为标准,从方法学角度分析历代注释《伤寒论》之方法。结果:本文所例析之历代注释与注释方法,按“朴学”标准裁判,有失法度。结论:历代注释《伤寒论》于方法学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历代注释结论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
刘新生 《国医论坛》1994,9(5):35-35
仲景《金匾要略很悸吐间下血肉满瘀血病脉还治》将中17条云:“心气不足,吐血、田血,泻心杨主之。”泻心沥方:大黄二两,黄连、黄羊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历代医家对其中“心气不足”理解各异,大概有如下几种观点:尤在经在《金匾要略心典》中云:“心气不足者,心中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黄、黄连、黄等,泻其心之热,而血自宁.”若果加尤氏所言,心气不足为心中明气不足,则证清明虚阳亢为虚证,治当养阴港田以止血,岂可以苦寒之剂直折呢?难道不犯虚虚实实之戒吗?《医…  相似文献   

15.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历代许多注家,都据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论述,解释为用寒药治热证,热不退而反增者,是真阴不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治以滋阴,阴足则火自灭;用热药治疗寒证,寒不减而反甚者,是真阳不足,所谓“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治当温补,阳足则寒自消。吴崑、张景岳、张隐菴等,均持这种观点。如张景岳谓:“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  相似文献   

16.
杨非 《新疆中医药》2003,21(1):40-40
素问》乃经典医著 ,补泻为中医常法 ,治疗时容不得半点差谬。本文想就唐代注解大家王冰在《素问》中一处误注补泻 ,强调校勘学中的理校法在中医文献教研活动中的重要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尾章论述寒热逆从治则时有云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句中“取之阳”,无论就文理或者医理而言 ,都当为“平熄心火”,但自王冰以降 ,历代注家均认为是“温养心阳”。如王冰注文 ,此句是“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近人马莳解释 :“心经属火为阳 ,今热之仍寒者 ,当取之阳经 ,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者是也”。首先 ,经文既已明言 :一…  相似文献   

17.
气功是去病健身 和开发人体潜能的法 宝,故一直受到学人 的重视,从古至今盛 行不衰。唯其如此,才 有些不法之徒以种种 骗术冒充气功,神化 自己,以收财利,而迷 信者则不辨真伪,甘 受愚弄。 晋代道教学者、 丹道大师葛洪,虽是 位有神论者,但他的 保健观却是唯物的, 如教人注意养生真 谛,有病当用医药,不 可迷信鬼神等。尤其 对装神弄鬼骗人者深 恶痛绝,谓“欺诳世 人,以收财利”之徒, “与彼穿箭之盗,异途 而同归也”。然“白石 似玉,奸佞似贤”,如 何鉴别真伪呢?他根 据气功家所应有的道德,提出了鉴别真伪的三条标准。一…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在“男子以气为主”、“男子以精为主”观点上各有己见,但是对于“女子以血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然女子以血为本,本之涵义竞为何?古代医家在女子疾病之辨证论治中理、法、方、药的特点均为“本”的涵义作了很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  饮”系《内经》十三方之一。《灵枢·痈疽》篇云:“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 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文中“ 草根”究系何物,历代医家注解不一。笔者依据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医理及临床实际加以推考,认为“ ”实即今之连翘。“ 饮”所用,即连翘的草及根。兹略述之,就正同好。历代医家对“ 草根”的解释,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其一,是认为“ ”即连翘。如《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  相似文献   

20.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阴”、“阳”脉一直存有争议,笔者学习之后,偶得管见,兹陈于下。一、注家的看法《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对于阴阳脉,历代医家各持己见:一种认对阳为浮取,阴为重按,如程郊倩等;另一种认为阳为关前即寸,阴为关后即尺,如方有执等。五版教材赞同程氏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