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分析我院2013~2015年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TDM)结果,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1 098例次患者使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的TDM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 098例次TDM结果中丙戊酸钠1 009例次,卡马西平65例次,苯巴比妥24例次,3种药品血药浓度在推荐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为42.6%,64.6%,37.6%。联合用药共31例次,药物浓度均在推荐浓度范围内的8例次(25.8%)。末次给药和采血时间对TDM结果有明显影响。结论: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临床用药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3种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260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对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丙戊酸钠(VPA)178例、苯妥英钠(DPH)45例的血药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卡马西平(CBZ)37例的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VPA、DPH、CBZ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分别有93例(52.2%)、14例(31.1%)、29例(78.4%)。结论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对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癫痫患者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CBZ 和VPA 浓度,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性组中,与单用CBZ 的患者比,联用CBZ+VPA患者的CBZ血药浓度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于有效剂量范围内的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中,两组患者CBZ血药浓度、有效浓度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联用CBZ和VPA、单用CBZ患者不同性别间血药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使用CBZ和VPA的癫痫患者进行定期血药浓度监测可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院近3年4种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5月共1692例抗癫痫药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丙戊酸钠(valproate,VPA)、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和苯妥英钠(phenytoin,PHT)的监测频率(例/人)分别为2.46、1.74、1.30和1.41。V PA、C B Z、P B和P H T谷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比例分别是57.23%、69.02%、22.50%和11.46%,(P<0.05),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毒率分别是8.04%、7.09%、17.50%和16.67%,V PA和C B Z(P=0.584),P B和P H T(P=0.872)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V PA和P B(P=0.001),V PA和P H T(P=0.004)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C B Z和P B(P=0.001),V PA和PHT(P=0.003)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VPA和CBZ监测频率高于PB和PHT,中毒率低于PB和PHT。 相似文献
5.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并提高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门诊或住院患者服用丙戊酸(VPA)、卡马西平(CBZ)、苯妥英钠(PHT)的487例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结果:487例监测中,248例(50.92%)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177例(36.34%)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1例(10.47%)高于有效血药浓度;11例(2.26%)未检出血药浓度。其中,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3种药物比例分别是VPA(48.18%)、CBZ(74.29%)、PHT(10.87%)。结论: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为临床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了依据,是保证安全、有效用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7.
宋素异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0):94-96
目的:评价治疗药物监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分析227例服用抗癫痫药物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结果共监测4种抗癫痫药物,其中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在推荐浓度范围内的比例最高,苯妥英钠偏离推荐浓度的比例最高。结论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应结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分析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9.
四种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抗癫痫药物(AED)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服用丙戊酸钠(VPA)、卡马西平(CBZ)、苯巴比妥(PB)、苯妥英钠(PHT)患者共1598例/次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了解儿童抗癫痫药物在我院应用的现状和趋势。结果血药浓度在正常治疗范围内的患者占50.3%,小于正常治疗范围的患者占42.9%,高于正常治疗范围的患者占6.8%,联合用药的患者中,血药浓度低于或高于正常治疗浓度的患者总达44.1%。结论癫痫患者应重视血药浓度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分析癫痫患者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癫痫患者体内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对1 490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 234例次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中,血药浓度<50μg.mL-1的占30.31%,控制癫痫发作的有效率为44.53%;在50~100μg.mL-1的占57.62%,有效率为89.17%;>100μg.mL-1的占9.48%,有效率为76.92%;183例次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中,血药浓度<4μg.mL-1的占15.30%,控制癫痫发作的有效率为46.43%;在4~12μg.mL-1的占81.97%,有效率为66.67%;>12μg.mL-1占2.73%,有效率为100%;73例次联合用药中,只有22例次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结论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血药浓度监测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对提高癫痫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为临床抗癫痫药物(AEDs)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采用荧光偏振免疫(FPIA)法对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进行血清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638例次,359例次(56.27%)血药浓度位于治疗窗内,202例次(31.66%)低于治疗窗,70例次(10.97%)高于治疗窗,7例次(1.10%)未检出血清浓度;各AEDs血清浓度位于治疗窗的比例分别为卡马西平78.65%、苯巴比妥60.00%、丙戊酸钠57.48%、苯妥英钠23.08%,其中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血清浓度位于治疗窗内癫痫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86%、90.57%、94.44%,明显高于其他浓度范围(χ2卡马西平=6.324,P卡马西平=0.012;χ2丙戊酸钠=122.782,P丙戊酸钠=0.000;χ2苯妥英钠=19.584,P苯妥英钠=0.000),而苯巴比妥在各浓度范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03,P=0.065);53例次联合用药中,12例次血清浓度在治疗窗内,占联合用药例次的22.64%。结论:对癫痫患者进行血清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给药,对促进抗癫痫药物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改进HPLC测定血清中丙戊酸的方法.方法 以壬酸为内标,血样经乙醚提取后,用氢氧化钠-乙腈作催化剂,经α-溴苯乙酮衍生化后用HPLC测定.色谱柱为Shim-pack CLC-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醇-四氢呋喃-水(59:10:8:23),流速1.2 mL· min-1,柱温35℃,紫外检测波长为248 nm.结果 血清中丙戊酸的线性范围为5.0~200.7 μg·mL-1(r=0.9992),方法回收率为97.2% ~ 100.1%,日内与日间RSD≤6.8%.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适用于临床常规监测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丙戊酸血清浓度。方法以环己基丙酸为内标,血清样品经乙醚提取后,经2,4′-二溴苯乙酮衍生化并用HPLC法进行测定。Shim-pack CLC-C18为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乙醇-水(70:8:22);流速:1.1mL/min;柱温:35℃;紫外检测波长:248nm;结果血清中丙戊酸在5.0~150.5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6),回收率为98.2%~101.3%,日内与日间RSD≤5.2%。结论本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适用于临床常规监测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癫痫患者的342例次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酶放大免疫法检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对173例患者的342例次血药浓度进行分析,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342例次癫痫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中,测定值在50~100μg/ml的有150例次(占43.86%),〈50μg/ml的有159例次(占46.49%),〉100μg/ml的有33例次(占9.65%)。结论:丙戊酸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对丙戊酸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的结果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监测是保证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