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CBCT)检查重建图像观察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110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CBCT检查重建图像,使用one volume viewer软件观察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形态、根面沟(凹陷)发生情况,并测量不同横截面单根单管牙的最薄根管壁厚度.结果 110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中...  相似文献   

2.
3.
赵敏  刘超  张东升 《山东医药》2012,52(19):83-85
目的总结上颌埋伏尖牙的锥形束CT表现,并探讨其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同期收治的上颌埋伏牙患者46例(56颗埋伏上颌尖牙),均转诊至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锥形束CT三维重建,记录尖牙根尖位置、尖牙发育情况、尖牙整体位置、相邻侧切牙情况;锥形束CT检查结束后46例患者均转至潍坊市奎文区中心医院行后续治疗。结果锥形束CT检查显示,56颗埋伏牙根尖位置全部正常(100%),腭侧埋伏阻生上颌尖牙相邻侧切牙异常率显著高于唇侧和正中埋伏者,P<0.01(χ2=17.20)。本组行手术拔除8例,所见牙根形态与锥形束CT结果相符;手术开窗联合正畸治疗35例、单纯手术去除萌出阻力3例,手术所见牙冠位置、尖牙发育情况、尖牙整体位置、相邻侧切牙情况均与锥形束CT结果相符。结论上颌埋伏尖牙的临床表现有其自身规律性,锥形束CT三维重建可对其明确诊断、分析病因,进而确定治疗方案、指导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强放疗(IMRT)治疗前行CBCT扫描,分析摆位误差,为确定IMRT放疗计划中CTV外放PTV提供依据。方法应用VrianIX-4702加速器对121例肿瘤患者进行调强放射治疗,每位患者首次治疗前均行CBCT,以后每周进行1次CBCT,记录不同部位肿瘤在左右(X)、前后(Y)、头脚(Z)3个方向上的平移差值数据,计算并分析首次摆位误差。结果头颈部肿瘤X、Y、Z三个方向上的首次摆位误差分别为:(0.046±0.183)cm、(0.052±0.153)cm、(0.021±0.163)cm;盆腔肿瘤X、Y、Z三个方向上的首次摆位误差分别为:(-0.040±0.300)cm、(0.183±0.291)cm、(-0.078±0.376)cm。结论通过本组CBCT扫描所得摆位误差分析,推荐IMRT时头颈部肿瘤CTV外放PTV(margin)为3个方向上均为3 mm;盆腔肿瘤margin为X、Y方向上为6 mm,Z方向上为7 mm。  相似文献   

5.
锥形束CT(CBCT)是直接整合到直线加速器上的三维成像系统,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IGRT)占有重要地位。在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过程中,CBCT可检验并调整摆位误差、减少外放边界,从而提高放疗的精确性。此外,CBCT还可用于剂量计算,这使得剂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将成为可能。CBCT获取图像时,旁向散射成分会影响图像质量,同时成像过程给患者带来了一定剂量的辐射。该文就CBCT成像系统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锥形束CT技术在肝癌合并慢性氟中毒患者介入诊断中应用效果。方法 54例肝癌合并慢性氟中毒患者,分别给予患者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锥形束CT技术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结果 54例患者中,共有18例(33.33%)接受锥形束CT检查;18例接受锥形束CT检查的患者中,1级4例(22.22%),2级7例(38.89%),3级5例(27.78%);两种检查方式的发现病灶数量相比,锥形束CT明显多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合并慢性氟中毒患者介入诊断中应用锥形束CT技术,可准确的检查出病灶,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肝脏》2020,(9)
目的探讨锥形束CT(DynaCT)用于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的价值。方法 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153例,均行TACE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普通螺旋CT检测,术中行Dyna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比较普通螺旋CT、DSA、DynaCT检查对病灶的检出率,并比较DSA、DynaCT检查对病灶供血动脉的检出率,分析DSA、DynaCT检查评估TACE栓塞效果与实际栓塞效果的一致性。结果普通螺旋CT术前检出肿瘤病灶158个,DSA术中检出病灶264个,DynaCT术中检出病灶427个。普通螺旋CT平均检出病灶数目显著低于DSA、DynaCT(P0.001),DSA平均检出病灶数目显著低于DynaCT(P0.001)。DSA病灶供血动脉检出率为56.44%,显著低于DynaCT的87.12%(P0.001)。DynaCT对检出的427个病灶行栓塞效果评估,与实际栓塞效果一致的有408个(95.55%)病灶;DSA对检出的264个病灶行栓塞效果评估,与实际栓塞效果一致的有205个(77.65%)病灶。DSA检查评估TACE栓塞效果与实际栓塞效果的一致性显著低于DynaCT(P0.001)。结论 DynaCT在肝癌TACE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43例,入院后均分别行DSA及3D-CTA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3D-CTA和DSA诊断准确率。结果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与DSA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行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率高,避免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体内外定量测量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准确性。方法体外实验利用CBCT测量10个干下颌骨下前牙牙槽窝的高度和厚度,并与直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体内实验选取待拔除的22颗前牙,拔除前使用CBCT测量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并与拔除后即刻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实验CBCT与直接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CBCT对唇侧牙槽骨厚度测量结果大于CBCT测量结果(P<0.05),而其他3个参数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拔牙的损伤和CBCT拍摄过程中患者的移动有关。结论 CBCT可以较好地反映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CT 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检测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对疑似后循环卒中的诊断价值尚不确定,而且全脑容积灌注成像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因此,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临床放射科的Sporns 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在非增强 CT 扫描( non-contrast CT, NCCT)和 CT 血管造影源图像(CT angiography source images, CTA-SI)的基础上进行全脑容积灌注成像,探讨其在疑似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检测梗死灶的额外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颅面咬合形态人群中切牙冠、根长度和冠根比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方法选择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颅面咬合形态人群37例,分为A组(10~15岁)18例和B组(16~35岁)19例,通过锥束CT(CBCT)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的冠长、根长,计算冠根比,比较两组冠根比的差异。结果两组上下颌切牙冠、根长度及冠根比的CBCT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颅面咬合形态人群中切牙冠、根长度及冠根比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吴建益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7):1351-1352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食管癌)锥形束CT不同匹配区域及不同匹配方式对匹配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治疗的40例经病理学诊断确诊的食管癌病人,以手动匹配为基准,分别比较使用骨匹配方式与灰度值匹配对4种匹配区域的匹配结果的差异。4种匹配范围为:椎体、椎体+棘突、椎体+肺尖、椎体+棘突+肺尖。结果对于椎体、椎体+棘突、椎体+肺尖、椎体+棘突+肺尖4种匹配范围分别在骨匹配方式下得出的匹配偏差与手动匹配比较,各组X轴平移均与手动匹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平移与手动匹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轴平移中椎体匹配与手动匹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灰度值匹配与手动匹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匹配区域分别在骨匹配方式下得出的偏差与手动匹配比较:椎体+棘突+肺尖配准与手动匹配的平均符合度最高,其余3种的符合度一样。结论食管癌放射治疗时骨匹配较灰度值匹配效果好,在骨匹配时最佳的匹配区域为椎体+棘突+肺尖。  相似文献   

13.
选取我院肝胆外科2016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就诊的患者100例,经肝胆彩色B超初步筛查确定为肝脏中、小型占位病变。100例患者均分别实施肝脏增强CT和MRI影像学检查,最终经病理学诊断确诊,对比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情况。结果 MRI检查的准确度93.0%、灵敏性92.6%、阴性预测值77.3%明显高于肝脏增强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影像学检查共诊断阳性病例60例,肝脏增强CT诊断阳性而MRI诊断为阴性的病例2例,肝脏增强CT诊断阴性而MRI诊断为阳性的病例9例,两种影像学检查共同诊断为阴性的病例为18例,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81,P0.05)。结论肝癌采用肝脏MRI检出的准确率高于肝脏增强C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臂锥形束CT(CBCT)血管成像技术在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诊断为前列腺癌进行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解除下尿路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患者在介入栓塞术中行2D-DSA检查的同时行CBCT检查,对比分析2D-DSA及CBCT对前列腺动脉(PA)起源、数目判定的准确性、识别邻近器官动脉吻合支的敏感性以及对PA最佳投照角度显示情况。DSA图像及CBCT图像均由一位高级职称影像诊断医师及一位高级职称介入手术医师进行阅片分析,术后观察患者的排尿困难改善情况,前列腺体积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成功进行双侧PA超选并栓塞,1例完成单侧PA栓塞;52侧髂内动脉的DSA及CBCT检查中,DSA可以辨识PA起源的有39侧(75%,39/52),CBCT可以辨识PA起源的有51侧(98.08%,51/5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侧髂内动脉共15支PA DSA未辨识出或辨识错误,而CBCT可以准确辨识。52侧髂内动脉共发现69支PA,DSA发现55支PA(79.71%,55/69),CB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分析子宫全切术对卵巢形态功能及阴道形态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于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记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未作手术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进行监测,观察卵巢功能,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阴道长度及厚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E2(雌二醇)、FSH(促卵泡激素)、LH(黄体生成素)监测水平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半年、1年上述三项激素含量水平监测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1年时观察组52例患者月经不规律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观察组阴道长度较术前缩短,阴道壁厚度变薄。结论对妇科疾病患者行子宫全切术治疗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患者内分泌功能会下降,雌性激素分泌量下降,会对卵巢内分泌功能造成影响,同时阴道长度会缩短,阴道壁厚度也会变薄,临床上行该手术时,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检查老龄患重度牙周破坏的上颌磨牙,探讨牙周炎源性上颌窦炎的特点.方法 20名老龄重度牙周炎患者上颌磨牙行CBCT检查,测量病源牙相对上颌窦底黏膜和骨板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例上颌磨牙重度牙周炎引起上颌窦炎,其中100例窦底骨板中断,8例窦底骨板尚完整.窦底骨板中断组黏膜厚度大于骨板完整组(P=0.013),窦底骨板完整组骨板厚度小于上颌窦黏膜正常组(P=0.001).结论 CBCT有助于明确老龄患者上颌磨牙牙周炎炎症范围,可观察上颌窦黏膜和骨板形态,从而进一步制定患牙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一种多发病,由此而引起脊柱、股骨等部位骨折者较为常见,致残率很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因此,早期诊断并采取相应预防和治疗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学检查基本能够反映骨质疏松的病理变化及椎体压缩变形的程度,但普通X线片的相关征象出现较晚,虽定量CT和定量MRI(核磁共振)等骨密度测定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但不适于临床推广。本文根据CT具有密度分辨力高的特点,采用非定量常规扫描法进行分析,发现普通CT在较早显示骨质疏松的形态和密度改变方面效果较好。1材料方法观察对…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有关甲状腺癌CT特别是高分辨力CT表现的文献较少。本研究对26例甲状腺癌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CT对甲状腺癌的诊治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CT 对咯血的诊断价值,对32例咯血病人的胸部CT 和胸部X 光片(简称CR)作了对比分析。男21例,女11例.CR 异常者22例(肿块型14型,8例实质性浸润),正常者10例。CT 结果:除1例外31例不正常,CT 和CR 结果差异显著(p<0.01).CT 和CR 结果不一致的有12例。其中5例咯血原因不清者CR 表现为2例肿块、3例渗出性改变;而CT 诊断肺癌3例,炎症2例.CT 为15例提供了新的诊断依据,其中包括CR 正常者9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31例,26例查明了出血部位(83.8%)。出血部位和CR 结果相符的17例(65.4%),和CT 相符的23例(88.5%),p<0.05。3例CR 正常,CT 所见为浸润,和纤支镜确诊的出血部位一致。只有2例纤支镜检查仍诊断不清,CT 提供了诊断资料,1例为足分支菌病,特点是支气管增厚和支气管扩张一致,支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联合心脏彩超对心律失常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3月心律失常患者91例,入院后均分别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DCG与心脏彩超检查,统计DCG与心脏彩超单独与联合诊断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不同发作类型心律失常准确率。结果联合诊断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诊断准确率94.79%(182/192)高于DCG 84.90%(163/192)与心脏彩超83.85%(161/192)单独诊断(P0.05);联合诊断对频发性心律失常94.74%(36/38)、偶发性心律失常92.45%(49/53)诊断准确率高于DCG[76.32%(29/38)、75.47%(40/53)]与心脏彩超[73.68%(28/38)、77.36%(41/53)]单独诊断(P0.05)。结论联合采取DCG与心脏彩超对心律失常予以诊断,可显著提高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且利于诊断、鉴别频发性心律失常与偶发性心律失常,为临床及早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一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