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27例发病时间≤7 d、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26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3例。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综合评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并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①327例患者中,99例为IMT正常,40例为IMT增厚,188例为粥样斑块形成。在188例斑块形成的患者中,易损斑块组82例,非易损斑块组106例。②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3.6、22.3、28.6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分别为40.4%(40/99)、70.0%(28/40)、75.5%(142/188)。除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间HHcy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组间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易损斑块组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分别为28.9μmol/L和82.9%,高于非易损斑块组的23.4μmol/L和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浓度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4~1.25)结论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H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斑块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以及斑块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68例,并设立对照组43例,分别测定血浆HCY水平及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研究。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CY水平及IMT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1),且HCY与IMT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HCY血症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老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许红 《山东医药》2010,50(9):43-4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5例脑梗死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Hcy水平,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硬化程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P〈0.05),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高于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P〈0.05)。结论高水平Hcy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它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导致脑梗死,监测血浆Hcy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的关系。采用荧光高压液相法测定 4 2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 2 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 )和 30例正常人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变化 ,结果发现 ,冠心病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但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性相关性 (P >0 .0 5 )。而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积分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单支组r=0 .937,P <0 .0 1;多支组r=0 .914 ,P <0 .0 1)。此结果说明 ,体内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是引颈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独立危险因子。测定血浆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新生血管增强程度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有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缺血症状组(63例),另一组为无缺血症状组(27例),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重点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较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与无脑缺血症状患者组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及造影增强程度的组间差异。结果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斑块的造影后增强强度(EI)及ratio值(误差比率值)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情况,可以依据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11年至2015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0例,入选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人群405例作为对照。依据研究对象的民族及是否患有高血压分为4组:维吾尔族高血压组(n=206),维吾尔族对照组(n=202),汉族高血压组(n=214)和汉族对照组(n=20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Hcy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结果民族内比较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高血压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cy水平高,叶酸(FA)水平低,颈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间比较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间年龄、性别、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A、维生素B_(12)、Hcy水平、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年龄、TC、LDL-C、SBP呈正相关,与FA呈负相关。颈动脉IMT与年龄、TC、LDL-C、SBP、Hcy呈正相关,与FA呈负相关。结论高Hcy血症、年龄、TC、LDL-C是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所接收的40例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采取彩超的方式对其颈动脉后壁进行检测,同时采用MT对患者有无斑块,或者形成斑块的情况进行检查,此外,再选取40例患有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为对照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MT斑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分叉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的部位,颈内动脉起始段其次,左右两侧之间的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硬化的程度远远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彩超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脑卒中为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 ,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对及时有效地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在山东省生建八三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0例,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为32~80岁,平均(64±6)岁,分为脑梗死组96例(大面积梗死42例,基底核腔隙性梗死51例,脑干及小脑梗死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34例(颈动脉系统25例,椎-基底动脉系6例,并存发生3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脑梗死和TIA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经动脉超声检查无斑块者89例,其中,男61例,女28例。年龄为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人血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6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40岁~80岁ICVD病人510例,检测其外周SUA和血脂水平。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将其分为斑块组(268例)和无斑块组(242例),对影响斑块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按照斑块性质将其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各组间SUA水平差异。结果斑块组、无斑块组病人年龄、肥胖发生率及总胆固醇(TC)、SU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肥胖、TC、SUA与CAS斑块有密切关系。与无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SU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SUA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SU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肥胖及TC、SUA水平升高是ICVD病人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ICVD病人SUA水平升高与CAS斑块的发生及斑块性质有关,与不稳定斑块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的联系.方法 选择196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样本人群,对其头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CTA结果显示,样本人群中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近三分之二,有122例,只有74例为单纯高血压.另外,血管成像显示,样本人群中颈动脉及其...  相似文献   

13.
对同期收治的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别采用循环酶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9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122例无斑块者血浆Hey分别为(21.72&#177;10.53)和(19.84&#177;4.98)umol/L(P〉0.05),hsCRP分别为(26.8&#177;6.6)和(20.6&#177;4.8)mg/L(P〈0.01);42例存在不稳定性斑块及56例存在稳定性斑块者血浆Hcy分别为(32.69&#177;19.54)和(20.90&#177;9.30)mg/L(P〈0.01),hsCRP分别为(37.2&#177;7.8)和(24.9&#177;6.5)mg/L(P〈0.01)。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ey和hsCRP水平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伴管腔狭窄,再接受MRI扫描;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出斑块61个,其中混合性斑块31个;钙化性斑块18个;软斑块12个。高血压30例,检出斑块49个;无高血压10例,检出斑块12个。MRI检出斑块61个,其中Ⅲ型14个;Ⅳ~Ⅴ型23个,Ⅵ型6个;Ⅶ型18个。斑块内溃疡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急性脑梗死14例,双侧颈动脉斑块造成双侧脑梗死10例,一侧颈动脉检出粥样斑块而对侧发生脑梗死2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混合性斑块为主,双侧好发;高血压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86例,均行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依据CTA检查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178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08例。其中多支血管狭窄≥50%患者98例,单支血管狭窄≥50%患者57例,高Hcy(Hcy>15μmol/L)患者204例,非高Hcy患者182例。比较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Hcy水平明显增高,HDL水平明显减低(P<0.01),高Hcy水平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非高Hcy水平患者明显升高(67.6%vs 38.5%,P<0.05)。多支血管狭窄≥50%患者Hcy水平高于单支血管狭窄≥50%患者(P<0.01)。高Hcy水平为原发性高血压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35,95%CI:1.143~4.427,P=0.012)。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201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 1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8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n=570)和B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n=556)。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受试者性别、年龄、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比较A组和B组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Hcy水平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受试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年龄、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A组与B组患者性别及总胆红素(TBi L)、直接胆红素(DBi L)、间接胆红素(IBi 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FBG)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Hcy≤10.2μmol/L相比,Hcy 10.3~13.5μmol/L[OR=1.54,94%CI(1.19,1.98)]、13.6~16.2μmol/L[OR=1.60,95%CI(1.26,2.02)]、≥16.3μmol/L[OR=1.65,95%CI(1.23,2.21)]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Hcy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升高,且Hcy水平升高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是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发生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CAS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已被广泛认同 ,人们已经意识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是缺血性中风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彩色多普勒超声为中风危险性的预测和全身动脉硬化程度的判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 ,也为病人选择治疗方向和手术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1,2〕。鉴于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在解剖功能上的联系 ,将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勒资料结合起来分析 ,则能更好…  相似文献   

19.
刘宏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89-3090
早期采用有效的干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大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延续。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形成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因此,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具有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中老年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2012年9月1日至2014年4月31日在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1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颈动脉斑块及测量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不同性质的颈动脉斑块患者中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的分布不同(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等混杂因素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相关。结论 中老年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越高发生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