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肾性剂量多巴胺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性剂量多巴胺在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肾功能保护作用 .方法  130例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 ,比较用或不用肾性剂量多巴胺 ( 2 μg/kg/min) ,病人尿量和血肌酐的改变及是否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结果 多巴胺组 (A组 )和非多巴胺组 (B组 )平均血肌酐增高值分别为 6 0 .0± 95 .1μmol/L和 6 2 .0± 98.9μmol/L(p >0 .0 5 ) ,血肌酐超过 30 0 μmol/L者分别为 2 1和 2 4例 (p >0 .0 5 ) ,需行肾脏替代治疗者分别为 13和 17例 (p >0 .0 5 ) .结论 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使用肾性剂量多巴胺并无肾功能保护作用 .  相似文献   

2.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 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 3.0~4.0 mg/kg,他克莫司0.5~1 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 d,平均32~108 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 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 μmol/L),血清肌酐> 300 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傅君  吴伟芳 《医学信息》2019,(17):104-106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应用于危重急性肾损伤对患者肾功能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02例危重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取原发病对症治疗及CRRT治疗,对照组接受原发病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变化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治疗1周后,两组Scr、BUN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Scr和BUN分别为(173.35±43.18)μmol/L和(13.12±4.06)mmol/L,低于对照组的(221.73±60.56)μmol/L和(16.71±4.1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8 d住院病死率低于对照组(31.67% vs 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RT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肾功能,并显著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转换对象的选择和时机至关重要。 目的:观察不同血肌酐水平下应用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患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肾移植后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根据转换前血肌酐≤220 μmol/L和血肌酐> 220 μmol/L,各分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前两组将原有免疫抑制方案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转换为西罗莫司,转换组共53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患者为对照组共28例,随访3年。动态观察各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在随访终点共行移植肾穿刺活检9例。 结果与结论:转换前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血肌酐值,在随访第24、36个月血肌酐较转换前明显降低(P < 0.0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血肌酐呈缓慢爬行上升高于前两组(P < 0.05)。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血肌酐转换后显著下降(P < 0.05);后两组转换后血肌酐呈爬行上升(P < 0.05)。转换后主要不良事件有轻度贫血(30.2%)、高脂血症(35.8%)、白细胞低下(22.6%)等。肾移植后血肌酐爬行升高转换西罗莫司方案疗效显著,转换前穿刺活检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中毒还是慢性移植肾肾病,并结合血肌酐水平综合判断是否行西罗莫司转换治疗,注意监测血脂水平;转换应在移植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前进行,早期转换,患者将获益更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为了观察肾脏疾病患者血清和尿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的变化,我们对98例肾病患者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一、检测对象: (一)检测组:肾脏疾病患者共98例,以心肌酐含量为判断肾功能标准,将病人分为三组,肾功能正常组(肾炎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16~59岁,平均38.3岁,Cr<132.6μmol/L。肾功能中、轻度损害组(氮质血症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3~65岁,平均38.9岁,132.6353.6μmol/L。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抗磷脂抗体(APL)和抗磷脂抗体相关性肾病(APLN)的急性肾组织病理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促进对APLN的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2005年期间100例SL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研究组:7例SLE合并APL和APLN急性损伤患者;2个对照组:APL阴性合并APLN急性损伤样病变7例(对照组1),APL阴性且无APLN肾组织病理损伤86例(对照组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血压为156±13/92±9mmHg,肾活检时血肌酐为159±88μmol/L。高血压的发生率为85.7%,血肌酐升高的比例为42.8%。随诊2年时血肌酐为114±60μmol/L。与对照组2相比,研究组的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血肌酐水平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比例明显增高,随诊2年后的血肌酐也更高(P<0.05)。但研究组与对照组1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SLE合并APL及APLN急性损伤患者的血压和血肌酐水平较高,肾脏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金汤防治SD大鼠三聚氰胺尿结石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预防组(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组、空白对照1、2组、模型对照1、2组。0.4g/kg化学纯三聚氰胺给药20d诱导SD大鼠尿结石,三金汤预防高、中、低剂量组28.4g/kg、14.2g/kg、7.1g/kg连续灌胃三金汤35d;治疗组在造模20d后给予28.4g/kg三金汤15d,模型2组在造模20d后灌胃无菌水1ml/只/d,共15d,空白对照1、2组灌胃无菌水1ml/只/d,分别20d和35d,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大鼠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结石及形态改变,比较各组肾脏、膀胱的质量和脏器指数,观察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EA、尿素氮BUN含量的变化。结果预防高、中剂组结石最少,均为1例,预防低剂组2例,治疗组3例,模型2组5例,模型1组6例,空白对照1、2组未见结石形成;血清CREA、BUN预防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清CREA治疗组[(35.10±2.81)μmol/L]比预防高剂量组[(28.40±3.27)m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2组血清CREA[(38.3±10.14)μmol/L]比空白对照1、2组[(31.20±3.26)、(31.5±4.30)μmol/L]、预防中剂量组[(32.20±5.88)μmol/L]高(P〈0.05),比模型1组[(29.10±5.76)μmol/L]、预防高、低剂量组[(28.40±3.27)、(29.80±7.55)μmol/L]高(P〈0.01);模型2组血清BUN[(6.26±0.78)mmol/L]比空白对照1、2组[(5.06±1.21)、(5.46±0.75)mmol/L]、预防组[(5.40±076)、(5.08±1.31)、(5.17±0.65)mmol/L]高(P〈0.05)。结论三金汤具有预防、治疗三聚氰胺尿结石的作用;三聚氰胺沉淀自行排出缓慢,停止造模后其对肾组织所引起的炎性刺激尚未消除,对大鼠肾功能有蓄积性、迟发性损害;同时三金汤能有效预防三聚氰胺在肾组织中的积聚、沉淀以及对肾功能的损害,预防作用比治疗作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尿NAG活性测定在泌尿系结石患者肾功能早期损伤方面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32例泌尿系结石血、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素氮(BUN)、肌酐(Cr)等指标,并与50例正常人群组作对照比较.结果 泌尿系结石患者血NA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基本无变化(p>0.05),BUN、Cr无异常,尿NAG活性(37.70±21.58U/gcr)、β2-MG水平(531±426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6966,p<0.01),泌尿系结石合并肾积水患者5例尿NAG及β2-MG水平全部大幅度升高,与未伴肾积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泌尿系结石患者肾功能是受损伤的,血NAG及BUN、Cr不能反应映患者肾功能早期损伤,考虑测定条件等因素,尿NAG活性比β2-MG是一种更为理想肾功能早期损伤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造影剂所致急性肾损伤(CI-AKI)大鼠模型,探讨自噬在CI-AKI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CI-AKI组和雷帕霉素+造影剂组(Rapa组).CI-AKI组腹腔注射超大剂量的碘海醇(12.25 g/kg I),Rapa组于碘海醇注射前1周连续腹腔注射雷帕霉素(5 mg/(kg·d)),Con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24 h观察大鼠血肌酐水平、肾组织病理、肾组织中LC3Ⅱ/Ⅰ和Beclin-1表达水平及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Con组比较,CI-AKI组大鼠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239.93±27.00) μmol/L比(51.70±10.59)μmol/L,P<0.05),肾小管重度损伤,肾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和Beclin-1表达均增加(均P<0.05),而CAT含量减少((14.86±0.32)U/mg比(18.72±1.46)U/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I-AKI组比较,雷帕霉素预处理增加了肾组织中LC3Ⅱ/Ⅰ和Beclin-1的表达及CAT含量((17.62±1.86)U/mg比(14.86±0.32)U/mg,P<0.05),减轻了造影剂所致的肾小管损伤,并降低了血肌酐水平((187.62±47.76) μmol/L比(239.93±27.00)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造影剂可诱导自噬激活,增强自噬可减轻造影剂所致氧化应激损伤及肾损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患者进行了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泌尿内科住院患者,按有关诊断标准确定。共计103例(男62,女41),年龄23~67岁,平均47岁。既往有泌尿系疾病史1~3年。并经辅助检查,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30~50%,Cr:133~389μmol/L;BUN:12.39~31.67mmol/L;尿β_2—m:1.03~2.05μmol/L。正常对照组:本院体检健康者106例(男63,女43),年龄23~72岁,平均38岁。 二、方法:10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观察组患者均在入院后二周内进行晨空腹肘静脉全血测定血清胃泌素以及以上所述的辅助检查。对照组取晨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胃泌素含量。试剂盒由北京原子能所提供,测量仪器为西安二六二厂FJ-2008全自动γ免疫计数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阻断肾动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T2期肾癌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140例T1~T2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非阻断肾动脉肾部分切除术,对照组实施腹腔镜下选择性阻断肾动脉肾部分切除术,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与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情况;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恢复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与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继发性出血、尿漏、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肾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9%,对照组为15.7%,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的血清SCr值分别为(89.24±11.92)μmol/L和(117.24±11.49)μmol/L,都明显高于术前的(67.24±12.49)μmol/L和(68.14±13.11)μmol/L(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血清SCr值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32±3.14)个月和(19.39±4.10)个月,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t=4.209,P0.05)。结论非阻断肾动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T2期肾癌可以避免热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护肾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与终末期肾病之间的关系,及血红蛋白浓度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根据血红蛋白浓度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A组Hb〈100g/L,B组100g/L≤Hb〈120g/L,C组Hb≥120g/L。结果三组血肌酐的值分别为(432.74±37.60)μmol/L、(220.32±23.88)μmol/L、(111.67±10.73)μmol/L,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浓度越低血肌酐值越高,到达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比例越高。各组收缩压、尿素氮、尿酸的组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血红蛋白浓度是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浓度对其它一些临床指标的数值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产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胆红素、血胱抑素C的变化及其对肾脏损害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44例为观察组,按黄疸程度分为轻度黄疸,220-265μmol/L,中度黄疸265-342μmol/L,重度黄疸≥342μmol/L,对照组为同期在本科住院的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40例,所有患儿在入院当天抽股静脉血3毫升,查肝功、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及胱抑素C,黄疸消退后复查血胆红素及胱抑素C,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轻度组21例,中重度组23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肌酐、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提示黄疸程度越重,血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值越高,肾脏损害越重,经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胱抑素C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尿素氮与总胆红素值之间的关系:血清CysC、β2-MG与TBil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0.42,P均<0.01);尿素氮、肌酐与总胆红素值之间无相关性(r=0.24,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肾脏损害,围产儿尤其明显,但它对肾脏损害是暂时的,可逆的,通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检测血胱抑素C,可以早期发现肾损害,避免使用肾损伤药物,及早进行干预,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血浆HCY检测在慢性肾衰血透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血透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 法:对38例透析组患者在服用叶酸和VitB12前后及40例健康对照组作了HCY的测定。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血透患者血浆HCY水平为(25.12±12.51)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2±4.51)μmol/L(P< 0.01)。伴有心脑血管病变者血浆HCY水平(36.8±16.54)μmol/L,明显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变者血浆HCY水 平(17.9±5.32)μmol/L(P<0.01)。透析组患者服用叶酸和VitB128周前后HCY水平分别为(25.1±12.51) μmol/L,(13.2±5.74)μmol/L(P<0.01)。结论:CRF血透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其血浆HCY水平的 升高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服用叶酸、VitB12可降低HCY水平及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目的:探讨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对肾脏移植病人血肌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行肾脏移植手术成功的68例患者,按照患者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将68例肾移植患者分为<5ng/ml组(n=23)、>20ng/ml组(n=18)和5~20ng/ml组(n=27),监测各组血肌酐(Scr)水平。另选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20ng/ml组患者血肌酐水平(188.21±15.39μM)高于5~20ng/ml组(98.61±20.57μM)和<5ng/ml组(150.72±19.55μM),<5ng/ml组高于5~20ng/ml组,且高于对照组(74.04±15.9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监测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并调整药物剂量对肾移植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测正常微量白蛋白尿(MAU)的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改变,评估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0年8月至12月在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MAU在正常范围的2型糖尿病患者1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例为健康对照组,每组20个肾,两组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和常规MR序列进行双侧肾脏MRI检查,比较两组在弥散敏感梯度系数(b值)分别为400、500、600和800 s/mm2时肾实质表观扩散系数(ADC),并比较两组血清肌酐和胱抑素C水平.结果 MRI常规序列扫描显示两组肾脏形态、大小及解剖结构无明显差异,血清肌酐及胱抑素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WI检查显示,b值分别为500、600及800 s/mm2时,观察组ADC值分别为(2.15±0.06)×10-3、(2.05 ±0.07)×10-3、(1.87±0.05)×10-3 mm2/s,健康对照组ADC值分别为(2.32±0.07)×10-3、(2.16±0.04)×l0-3、( 1.95 ±0.04)×10-3 mm2/s,观察组ADC值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DWI可能有助于更早期地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门脉注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行性,了解门静脉置管注射中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副反应.方法 8例伴有肝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肝癌手术时皮下埋置药盒门静脉内置管,向药盒内缓慢注入胸腺肽40mg,黄芪注射液10ml.治疗3周,停药1周,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乙肝标记物,观察其副反应.结果治疗后8例HBsAg阳性无1例转阴(0%),2例HBeAg阳性者均转阴(100%),7例抗HBc阳性者1例转阴(14.3%).治疗前后肝功能分别为ALT(40.00±15.08)U/L vs (45.62±18.39)U/L ,DB(6.88±2.66)μmol/L vs (9.50±5.07)μmol/L,IB(11.01±3.46)μmol/L vs (13.72±5.72)μmol/L,出现轻度异常,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例轻度发热,1例中度发热.结论门静脉置管注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可行的,具有用药量小的优点,可能成为乙肝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背景:视黄醇结合蛋白4是早期反映近端肾小管损伤的最敏感的标志物,已被用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检测,推测其可能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有关。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早期外周血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含量与移植肾功能恢复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收集肾移植后受者的静脉血标本。以临床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20例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组,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按照1∶1∶1随机选取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受者20例为肾功能延迟恢复组,肾功能恢复良好的受者20例为对照组。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持续检测外周血视黄醇结合蛋白4,同时使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持续监测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指标变化,并对数据进行纵横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急性排斥反应组、肾功能延迟恢复组的视黄醇结合蛋白4、血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急性排斥反应组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血肌酐在处于排斥时间段内与非排斥时间段内有显著性差异  (P < 0.01);肾功能延迟恢复组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血肌酐在肾功能异常期与正常期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血肌酐、血尿素氮成正相关。在急性排斥反应组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出现升高的时间早于血肌酐变化;在肾功能延迟恢复组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出现下降的时间同样早于血肌酐变化。视黄醇结合蛋白4是一可独立检测的生物标志物指标,其与血肌酐、血尿素氮呈正性相关,且在提示移植肾功能变化时存在一定的时间优势,这非常有利于临床对急性排斥反应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诊断和监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4岁,10天前因"胸闷、憋气加重"就诊于我院。4个月前因"胸闷、憋气"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肾功能不全,血肌酐362μmol/L(正常参考值44~132μmol/L),尿酸637μmol/L(正常参考值149~416μmol/L),给予对症治疗好转,但血肌酐仍持续升高。患者既往运动不耐受10余年;右侧神经性耳聋7余年(重度),左侧神经性耳聋1年(中度);认知力、智力、记忆力和计算力进行性减退5年;血压升高4月;否认糖尿病史。母亲患有糖尿病和神经性耳聋,父亲无重要病史。育有一女,体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地区正常人群各年龄阶段的血清肌酐水平变化,并初步建立酶学检测中国人群血清肌酐的参考范围。方法: 采用酶法检测2 000例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人群血清肌酐水平,其中男性1 200例,女性800例,年龄从1个月至80岁,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年龄阶段人群的血清肌酐水平。结果: 正常人群的血清肌酐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同一年龄组中,两性之间的血清肌酐水平存在显著差异。10岁以下的男女血清肌酐分别为(26.67±7.84、25.20±6.40)μmol/L;11-20岁组分别为(68.26±12.74、54.72±7.78)μmol/L; 21-30岁组分别为(77.74±8.09、57.17±8.18)μmol/L; 31-40岁组分别为(79.35±10.36、55.65±9.07)μmol/L;41-50岁组分别为(81.21±12.86、62.40±10.91)μmol/L;51-60岁组分别为(79.49±11.54、61.11±12.65)μmol/L;61-70岁组分别为(83.87±16.74、60.62±11.47)μmol/L;年龄大于71岁组分别为(96.61±25.26、64.55±12.01)μmol/L。结论: 不同年龄正常人群的血清肌酐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同一年龄阶段,男女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临床诊断中应该建立对应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