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缺乏凝血因子Ⅷ、Ⅸ的血友病A及血友病B相对常见,与血管性血友病(VWD)构成了95%~97%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已有独立的血友病及VWD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指南[1-2]。本共识所指的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Rare inherited bleeding disorders,RBD)包括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FⅠD)、凝血酶原缺乏症(FⅡD)、凝血因子Ⅴ缺乏症(FⅤD)、凝血因子Ⅴ和Ⅷ联合缺乏症(FⅤ+ⅧD)、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凝血因子Ⅹ缺乏症(FⅩD)、凝血因子Ⅺ缺乏症(FⅪD)、凝血因子??缺乏症(F??D)及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VKDFD)。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因子Ⅴ缺乏症由Owren于1947年率先报道,发病率约1/100万,是一种极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我们收治了3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遗传性联合凝血因子缺乏症是一组罕见的出血性疾病:该文报道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联合因子Ⅷ缺乏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自幼起牙龈间断渗血;实验室检查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活性部分(factor Vcoagulant activity,FⅤ:C)、FⅧ:C异常,抗FⅤ:C与FⅧ:C抗体正常。提示对于自发性出血患者,在排除继发因素后应尽快转送上级医院检查以明确有否凝血因平缺乏.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因子Ⅻ缺乏症2例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李文益,方建培遗传性因子缺乏症罕见,全世界报告仅约200例,国内可查文献报告不足10例。现将我院2例报道如下。病例报告例1:女,9岁,住院号299577。患儿于生后第2天脐带断端出血不止,经输血后4...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K 依赖因子是指凝血因子Ⅰ、Ⅵ、Ⅸ、Ⅹ,这些因子均以维生素K 为辅助在肝细胞内合成.婴儿期获得性维生素K 依赖因子缺乏症,系指当过了新生儿自然出血时间(1周后)的晚期新生儿及婴儿期的出血症,年龄为10天至1周岁,最多见于1~2月的婴儿.本症目前国内报道逐渐增多,但单纯表现为肺出血的病例报道甚少,作者今年初曾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患儿,女,生后17天,因突然咯血两小时于1986年1月10日来院门诊.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出生后一般情况良好,母乳喂养,未加辅食,出生后12天脱脐,脐周稍红肿,有少许脓性分泌  相似文献   

6.
获得性因子Ⅷ抗体形成,可引起血浆因子Ⅷ浓度降低,临床上可引起自发性出血.这类病例临床极少见,笔者曾报道1例[1],现将近10年所收治的7例获得性因子Ⅷ抗体形成病例报道如下. 1 病例及方法 1.1 病例所有病例均为本院1993年以来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31~70岁,中位数为59岁;既往无出血史,家族史无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acquired factorⅤdeficiency,AFⅤD)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1~71岁,中位年龄60岁,均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血尿、黑便,甚至颅内出血。10例患者均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凝血因子Ⅴ活性降低,抑制物定性或定量试验阳性,均诊断为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10例患者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控制出血症状,并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免疫抑制治疗,其中5例患者(5/10)缓解,未再出现出血症状;3例患者(3/10)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效果差,随后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均有效,其中2例经治疗后凝血因子Ⅴ(factorⅤ,FⅤ)浓度恢复正常,未再出现出血症状,1例患者需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2例患者(2/10)死于颅内出血。结论:AFⅤD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出血症状轻重不一,经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出血症状的异质性较大,人们对其分子发病机制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FⅤ基因的破析,使人们有可能在分子水平对先天性Ⅴ因子缺乏症进行研究,并发现了多种FⅤ基因的突变形式.这将有利于阐明先天性因子Ⅴ缺陷症临床表现的差异并最终治愈这一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Ⅹ(FⅩ)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11例遗传性FⅩ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中位初诊年龄39(5~55)岁。1例有家族史。10例(90.9%)存在出血事件,包...  相似文献   

10.
凝血因子Ⅴ缺陷:血栓形成与出血转换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Ⅴ因子(FⅤ)是分子量为330KD的单链糖蛋白,与第Ⅷ因子(FⅧ)及铜蓝蛋白之间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FⅤ参与凝血过程中凝血酶的生成,促进凝血,同时,活化的蛋白C(APC)通过灭活FⅤ来抑制凝血。FⅤ缺陷根据产生机制不同可导致对APC的抵抗(APCR)引起血栓病或遗传性FⅤ缺乏症,导致出血。目前已证实部分APCR和遗传性FⅤ缺乏症均存在分子缺陷。本文主要对FⅤ的结构、功能、活化蛋白C抵抗及遗传性FⅤ缺乏症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时血浆抗凝蛋白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通过对丝氨酸蛋白酶(凝血酶、因子Ⅹa、因子Ⅸa、因子Ⅺa)和因子Ⅴa、因子Ⅷa的不可逆性灭活而起着抗凝作用。最近的一些...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又称Swee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皮肤红斑性病变(丘疹、结节和斑块)和弥漫性浸润,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血液系统等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妊娠等及药物相关[1-4]。同时,凝血因子Ⅹ缺乏症较少见,且因子活性与出血风险相关。在临床上以Sweet综合征为首发疾病伴凝血因子Ⅹ缺乏症罕见,其诊断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用蛋白C和S浓缩物治疗1例严重的遗传性蛋白C缺乏患儿并获得成功的病人。患者是一对近亲婚配夫妇的女儿,出生后7个月出现皮肤坏死,继而确诊为家族性蛋白C缺乏症。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浆蛋白C少于0.02U/ml,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到73mg/dl。血小板计数、PT、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活性及AT-Ⅲ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内,患儿最初接受新鲜冷冻血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嗜血杆菌的感染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嗜血杆菌的感染分离率及临床意义 ,对来自我院门诊 10 5 8例前列腺炎的标本做了培养检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1 1 病例选择与标本来源  10 5 8例前列腺炎病人均来自我院门诊 ,病人有前列腺炎的临床症状 ,用新洁尔灭 ( 1 10 0 0 )洗净尿道口 ,用无菌纱布拭干 ,行前列腺按摩 ,收集前列腺液 ,前列腺液镜检WBC >10 /HP。1 2 分离培养基[1]  培养基选用嗜血杆菌专用的巧克力平板HAE ,直接加入Ⅹ因子 (浓度为 0 0 0 0 4 % ) ,Ⅴ因子 (浓度为 0 0 0 0 1% )。1 3 鉴定 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factor X, FⅩ)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并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thrombin generation test, TGT)评估FⅩ缺陷症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收集6例先证者及相关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凝固法检测内源性、外源性以及共同途径激活的FⅩ活性(FⅩ∶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Ⅹ抗原(FⅩ∶Ag),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血浆中的FⅩ相对分子质量及含量,直接测序法检测FⅩ基因(F10)突变,采用TGT检测6例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血浆中的凝血酶生成。结果:在6例先证者中共发现了10种F10突变,其中5种(p.Cys246Ser, p.Tyr319Cys, p.Leu252Phe, p.Arg313Gln以及IVS5-2AG)为新突变,其余5种(p.Phe71Ser, p.Val338Met, p.Gly406Ser, p.Gly365Ser, p.Cys151Arg)为已报道突变。TGT显示凝血酶生成潜力(endogenous thrombin potential, ETP)及峰值这2个参数与FⅩ缺陷症患者临床出血表现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关联。结论 :共发现5种F10基因新突变;5例遗传性FⅩ缺陷症患者由F10双杂合突变所致,1例由F10单杂合突变所致;在浓度为1 pM(1 pmol/L)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激活下的TGT中,测得的ETP及峰值这2个参数可用于评估FⅩ缺陷症患者的出血倾向,对于了解该病患者的临床出血风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凝血因子X缺乏是少见病,只占人口的50万分之一,是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本病至今文献已报导近30例。Stuart-Prower病的命名是根据第一次发现的两名患者的名字,其临床表现为粘膜、伤口或手术后出血不止,但关节出血很少。实验室检查为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往往与因子Ⅶ缺乏相似。因子Ⅹ和Ⅶ缺乏的鉴别,在目前的检查方法中还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正确地了解因子Ⅹ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诊断其缺乏可以无误。因子Ⅹ是以不活泼状态存在于血浆中,当血液凝固时,在钙参加下通过两个途径可激活。一个是组织凝血活酶和Ⅶ因子互相作用的产物(组织系统凝血活酶生成),另一个是因子Ⅸ、Ⅷ和血小板磷脂互相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引起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包括获得性凝血因子Ⅰ(FⅠ)(纤维蛋白原)、FⅡ(凝血酶原)、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FⅩⅢ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乏。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消耗或破坏增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等[1]。其中, 由患者体内产生抗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较为罕见, 且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 目前对其诊断及治疗较为复杂。本文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由抗凝血因子抗体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异常凝血酶原结构、功能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酶原(prothrombin)即凝血因子Ⅱ是最早被提纯和测定氨基酸序列的凝血因子。它是单链糖蛋白,在正常人血浆中的浓度为150~200mg/L[1]。凝血酶原属于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被磷脂膜表面形成的因子Ⅹa、因子Ⅴ...  相似文献   

19.
<正>血友病是一类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的凝血机制障碍疾病,表现为深部组织反复、自发性出血,常导致肌肉软组织出血,临床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肌肉关节疼痛、血肿及继发的关节挛缩[1]。其中又以血友病A(即血友病甲)最为常见,血友病A又称遗传性因子Ⅷ缺乏症[2]。当病人同时合并肾结石需要手术时术中、术后出血,容易导致出血性休克、感染等严重并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一个叙利亚家族的因子Ⅴ和因子Ⅷ联合缺陷。家系调查发现Ⅱ:1及Ⅱ:2为患者。此2例孕期及分娩均正常。无出血、流产、精神病或先天性畸形的家族史。Ⅱ:1因拔牙后出血过多入院。既往有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