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反转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钙通道阻断剂及其他类型药物反转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抗药性是近几年来疟原虫抗药性研究的新进展。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这一新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不断探索氯喹合理用药方案及化学结构上作进一步改进的同时,人们还开展了对其杀疟原虫生化机制方面的研究,了解其抗疟作用的真正原理,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线索。自1960年在泰国及哥伦比亚初次发现抗氯喹的恶性疟病人以来。抗氯喹的恶性疟在全世界各流行地区陆续出现,在我国抗氯喹恶性疟的流行也日趋广泛,目前已成为一个新的严重问  相似文献   

6.
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先后出现抗氯喹的间日疟原虫以来,根据Myint-Oo等(1992)的报告,在缅甸可能从1989年就有了抗氯喹的间日疟原虫。因此,作者报告两例尽管血清内氯喹浓度已达正常治疗水平,但对原虫血症仍无反应的间日疟病例。 病例1为一33岁初级工程师,从1991年5月至1992年6月一直在缅甸。1个月前因周期性发热、寒战、强直和出汗等曾服用1个疗程总剂量达1500mg的氯喹。连续的血涂片均查到间日疟原虫的滋养体和裂殖体。  相似文献   

7.
停用氯喹12年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In view of the fact the resistanc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to chloroquine occurred extensively in Hainan, a decision was made in 1979 that the use of chloroquine should be quit in the whole province. A longitudinal survey on chloroquine-sensitivity of P. falciparum was carried out during 1981-1991 to observe the variation in resistance of the parasite after the cessation of the chloroquine medication for every 2-3 years. A tendency of progressive decline of resistance was revealed. By using in vitro test, the rate of chloroquine-resistant P. falciparum dropped from 97.9% in 1981 to 60.9% in 1991 (P < 0.001). The mean dosage of chloroquine for complete inhibition of schizont formation declined from 10.46 pmol/microliters in 1981 to 3.02 pmol/microliters in 1991 (P < 0.001). The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requiring larger dosage (6.4 pmol/microliters to completely inhibit schizont formation declined from 83.3% in 1981 to 17.4% in 1991 (P < 0.001); whereas those requiring small dosage (1.6 pmol/microliters), increased from 4.2% in 1981 to 60.8% in 1991 (P < 0.001). In in vivo test, the rate of chloroquine-resistant P. falciparum decreased from 84.2% in 1981 to 40% in 1991 (P < 0.001). The proportion of RII plus RIII cases of the total resistant cases dropped from 59.4% in 1981 to 37.5% in 1991 (0.02 > P > 0.01).  相似文献   

8.
停用氯喹12年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产生了抗性,所以于1979年开始,在全岛范围内停止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为了了解停止使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情况,作者以该省乐东县为观察点,于1981—1991年间,每隔2—3年测定1次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停止使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呈逐渐降低趋势,体外法测得的抗性率由1981年的97.9%,降至1991年为60.9%(P<0.001),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剂量由1981年的10.46pmol/μl,降至1991年的3.02pmol/μl(P<0.001),需用大剂量(6.4pmol/μl)才能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病例比例,由1981年的83.3%,降为1991年的17.4%(P<0.001),而小剂量(1.6pmol/μl)即可抑制的病例比例,却由1981年的4.2%增加到1991年的60.8%(P<0.001)。体内法测得的抗性率,由1981年的84.2%,降为1991年的40%(P<0.001),RⅡ和RⅢ占抗性病例比例,由1981年的59.4%,降至1991年的37.5%(0.02>P>0.01)。  相似文献   

9.
疟原虫氯喹抗生性和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不难发现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存在很大差别:疟原虫在获得氯喹抗性的同时常伴有配子体的重新出现或配子体血症增加〔1〕;另外在疟色素形成、致病性以及免疫性方面也明显不同。典型的代表是Peters筛选和培育出的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株)和抗性株(RC株)〔1~3〕。虽然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肯定氯喹抗性的产生会影响疟疾免疫,但是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氯喹抗性相关基因附近存在一个巨大的与疟原虫粘附和抗原变异有关的var基因簇的发现〔4,5〕的确引出这样一个问题:疟原虫的氯喹抗性与疟原虫抗原性改变是否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0.
抗氯喹恶性疟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7年在泰国与柬埔寨边境的拜林地区首次报道了抗氯喹恶性疟[1。40年后的今天,抗氯喹恶性疟的地理分布几乎与恶性疟原虫的地理分布等同(巴拿马运河以北的中美洲、亚洲西南部和北非少数地区除外)[2,3]。而且,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 出现了多药物抗性恶性疟[3 ], 使人们在药物治疗方面不得不开辟新途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使用。尽管如此, 人们对抗氯喹恶性疟的抗性机制仍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氯喹抗性如此惊人的传播致使WHO 预言: 在新的抗疟药仍未产生的情况下, 到2010 年受疟疾侵害的人口可能会增加一倍 [4 ]  相似文献   

11.
本文自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氯喹株中分离了5个蛋白酶,比较了它们对氯喹、亚铁原卟啉IX(FP-IX)和亚铁原卟啉IX-氯喹复合物(FP-IX-CQ)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恶性疟原虫的氯喹抗性可被异博定等药物逆转,这种情况类似于哺乳动物肿瘤细胞的多药抗性。近几年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多,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表型的研究:包括细胞内药物浓集的改变、P-糖蛋白的表达和一些药物对细胞表型的影响三个方面。(2)遗传学研究:包括氯喹抗性与pfmdr1基因正负相关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14.
已知抗氯喹恶性疟原虫较之氯喹敏感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积聚量明显减少,但究竟是疟原虫对氯喹的摄取量减少,还是外排增加,目前尚无定论。作者将自苏丹东部分离的20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进行克隆,并对其中的4个克隆及2个实验室保留克隆(包括3个氯喹抗性克隆和3个氯喹敏感克隆),进行了疟原虫对氯喹摄取和外排作用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氯喹治疗试验中用QBC法和厚血膜(吉氏液染色)法检查疟原虫的效率。1990年2月7~20日对到扎伊尔金沙萨M医院的儿童和成人,均从手指采血同时进行这两种或其中一种方法的检查,收集疟  相似文献   

16.
多药抗性恶性疟原虫的广泛出现使预防疟疾有效药物的选择更加困难。Azithromycin是一种与大环内酯类有关的氮杂环抗菌素,它在细胞和组织内的浓度颇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的生物学特性、生化和遗传,并为药物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从海南省一恶性疟病人血中分离出恶性疟原虫。经体外连续培养1个月的适应过程后.生长发育良好,繁殖率稳定,疟原虫感染率一般为3~10%。体外抗性测定疟原虫被抑制的氯喹浓度为32pmol,证明本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云南边境地处亚热带山岳丛林 ,是我国恶性疟主要流行区 ,目前恶性疟抗氯喹株波及面广 ,抗性程度日益上升 ,如何治疗抗氯喹恶性疟是疟疾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除伍用抗疟药物或寻找新抗疟药物外 ,探讨抗氯喹恶性疟的辅助治疗也是一个新领域。本实验先建立抗氯喹伯氏鼠疟模型 ,然后分别给予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或大剂量鱼肝油 ,作为感染抗氯喹疟原虫小鼠的辅助治疗 ,观察疗效 ,探讨临床上作为抗氯喹恶性疟辅助治疗药物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1 培育抗氯喹伯氏鼠疟模型从云南药物研究所引进伯氏鼠疟原虫 (Plasmodiumberghei) ,实验室液氮保存。将伯…  相似文献   

20.
参照恶性肿瘤多药抗性(MDR)研究模式而发现的恶性疟原虫的pfmdr1基因不能完全解释其氯喹抗性,但通过氯喹敏感株HB3与氯喹抗性株Dd2杂交而发现的和氯喹性有关的cg2基因结合起来,或许能对恶性疟原虫的氯喹抗性作出较为满意的解释。恶性疟原虫的氯喹敏感株可被氯喹诱导发生细胞凋亡样改变而抗性株却不能,又为恶性疟原虫的氯喹抗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