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对山羊大段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在此过程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将27只中国青山羊,分为组织工程骨组,人工骨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并分别造成左侧胫骨2cm缺损,对组织工程骨组缺损区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CHAP)和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复合体,人工骨组植入CHAP,对照组则不植入任何填充物,采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于术后2,4,8周监测各组骨修复情况。结果: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测定的感兴趣区(ROI)计数和T/NT比值显示: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均未见再管化的表现及明显的成骨活动;人工骨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血管再生的数量和成骨的质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组织工程骨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结论:组织工程骨较人工骨具有更佳的修复大动脉大段骨缺损的能力,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修复过程中有比较准确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骨显像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时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情况。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分别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评价术后不同时期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进程及成骨情况。结果感兴趣区(ROI)计数和摄取比值显示:术后3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正常对照。术后2、4、8周,各组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实验组在各个时相点均高于自身对照及阴性对照组。术后12周,各组均开始下降,其中延迟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与自身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均高于阴性对照组。术后16周,血池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低于自身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延迟相结果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修复过程中的血管化及成骨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SPECT骨显像监测磷酸钙骨水泥(CPC)对羊椎体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15只中国青山羊第3、4腰椎椎体上分别造成1cm^3的骨缺损,第3腰椎椎体骨缺损处不填任何物品,第4腰椎椎体骨缺损内填入CPC,于术后4,8、12周分别进行骨显像,观察骨缺损处的放射性分布情况。结果 不同时间15只羊第3、4腰椎骨缺损处的放射性分布均有明显不同,CPC填充处明显浓集于没有填充CPC处(P〈0.01)。结论 SPECT骨显像能准确反映骨代谢及修复情况,可以作为临床上CPC填充治疗后监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一种以骨组织内、外和骨组织内放射性浓度的差别为基础的骨骼显像方法 ,不仅能显示骨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结构 ,更重要的是同时提供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等方面的信息 ,在骨病的探查上有很高的敏感性 ,一次成像可以显示全身骨骼的形态和代谢状态 ,还能对图像资料进行客观的、数据的分析 ,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主要应用项目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锝 (99mTc)标记的亚锡亚甲基二磷酸盐(MDP)为显像剂 ,由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机(SPECT)为显像仪进行显像。因使用的药物为开放型…  相似文献   

6.
在家兔桡骨中段造成15mm骨缺损,分别植入骨形态形成蛋白和纤维蛋白粘合剂及二者复合物,并设空白对照。术后第二、四、八周分别行X线及核素骨显像检查,发现复合物和骨形态形成蛋白组缺损均骨性愈合,纤维蛋白粘合剂和空白组则形成骨不连,两周时含F5组缺损区血流量大于其它组。定量分析表明,复合物组缺损区新骨量大于骨形态形成蛋白组(P<0.05),说明FS与BMP复合后可增强BMP修复骨缺损的能力,骨显像检查可定量观察修复过程中缺损区血流量及成骨活动。  相似文献   

7.
58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鼻咽癌Ⅲ、Ⅳ期初诊患骨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58例未经放疗、化疗的鼻咽癌Ⅲ、Ⅳ期初诊患,均分别行核素骨显像、骨X线平片、骨CT检查。核素骨显像于静脉注射^99mTc-MDP3-6h后进展。结果 58例鼻咽癌Ⅲ-Ⅳ期初诊患中有13例最后经临床确诊为鼻咽癌骨转移,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4.6%,特异性为82.2%,假阳性率为17.7%。假阴性率15.4%。病灶主要集中于脊椎、肋骨和骨盆,骨显像与X线、CT检查对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4.6%、61.5%和69.2%,核素骨显像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平片和CT(P<0.05)。本组病例中,患有疼痛主诉骨显像的阳性率高;N分期晚其阳性率也高。结论 全身骨显像在诊断鼻咽癌Ⅲ、Ⅳ期初诊患有无骨转移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灵敏度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骨显像阳性率的高低与疼痛主诉及N分期密切相关,在病例筛选中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早期组织学结果.方法 将来源于自体骨髓的EPCs与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脱钙骨基质(DBM)共同构建的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术后2、4周时骨缺损区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实验组(EPCs+BMSCs+DBM)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量更多,功能更活跃,骨小梁更成熟,并可见较多梭形的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更丰富.结论 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在骨愈合早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进一步促进成骨,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临床骨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射性核素显像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的诊断和治疗,对转移性骨肿瘤,骨髓炎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早期判断移植骨是否成活,同时对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引起的骨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青  胡云  张莉  苏红媛  叶恒光 《重庆医学》2005,34(8):1136-1136,1138
目的分析肺癌骨转移特点,评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对570例肺癌患者静脉注射99mTc-MDP,3~4h后行全身静态骨显像.结果 570例肺癌患者中381例骨显像阳性,占66.8%;其中12例(3.1%)经随访及X线、MRI多次检查证实为假阳性.多发病灶者272例,占骨转移的74.3%;骨转移病灶分布,肋骨293例,脊椎骨280例,盆骨86例,其他胸骨、肩胛骨、颅骨、四肢骨等.不同病理类型分析,腺癌阳性率最高(70.2%),鳞癌最低(51.6%).结论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病灶为主,骨转移部位以肋骨、脊椎骨多见;腺癌易发生骨转移.对单个肋骨阳性患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骨显像对肺癌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咽癌Ⅲ、Ⅳ期初诊患者骨显像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未经放疗、化疗的鼻咽癌Ⅲ、Ⅳ期初诊患者,均分别行核素骨显像、骨X线平片、骨CT检查。核素骨显像于静脉注射99mTc-MDP3~6h后进行。结果58例鼻咽癌Ⅲ、Ⅳ期初诊患者中有13例最后经临床确诊为鼻咽癌骨转移。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为84.6%,特异性为82.2%,假阳性率为17.7%,假阴性率15.4%。病灶主要集中于脊椎、肋骨和骨盆。骨显像与X线、CT检查对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4.6%、61.5%和69.2%,核素骨显像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平片和CT(P<0.05)。本组病例中,患者有疼痛主诉者骨显像的阳性率高;N分期晚者其阳性率也高。结论全身骨显像在诊断鼻咽癌Ⅲ、Ⅳ期初诊患者有无骨转移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灵敏度高于X线平片和CT检查;骨显像阳性率的高低与疼痛主诉及N分期密切相关,在病例筛选中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3.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患者随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核素骨显像在恶性肿瘤患者随诊中的意义。方法 :1 0 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 2 75次常规99mTc 亚甲基二磷酸盐 (MDP)全身骨显像。观察分析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况。结果 :首次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 1 8例 ,第 2次骨显像发现骨转移瘤 1 4例 ,第 3次及第 4次骨显像分别诊断骨转移瘤 1例与 2例。首次骨显像到发生骨转移的时间为 2~ 2 4个月 ,平均 7个月。结论 :定期复查骨显像能及时发现骨转移瘤 ,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4.
核素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特点和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用^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c^-MDP)山对肺癌患者进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探讨肺癌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我院近三年140例肺癌有转移病例,对骨转移的部位,数量与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骨转移率为34.1%,骨转移部位以胸部骨骼为最多,其次为脊柱和骨盆,肺腺癌,鳞癌较其它类型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全身骨显像诊断肺癌转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摄片与X-CT,结论:全身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的诊断最有价值,肺癌患者应常规行全身骨显像随访。  相似文献   

15.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不典型表现2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不典型表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8例核素骨显像呈不典型表现的病例,分别进行病理活检,或X线、CT、MRI检查,或定期复查核素骨显像等进行随访,评价随访结果.结果 (1)骨显像不典型表现的病例中,有肿瘤病史者骨转移的阳性率为22.4%(47/210),无肿瘤病史者骨转移的阳性率为7.9%(3/38),二者相差显著(P<0.01);(2)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中,好发部位的骨转移阳性率为30.5%(29/95),非好发部位则为19.4%(7/36),二者相差显著(P<0.01);(3)60.4%(150/248)的骨显像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是通过补充X线、CT、MRI检查或随访而最终明确诊断的;(4)28.0%(10/48)的不典型表现病例随访3个月时病灶无明显变化而6个月或12个月后病灶明显扩大或出现新的病灶.结论肿瘤骨转移非好发部位或无肿瘤病史患者的放射性异常浓聚灶也须高度重视,必要时考虑"双癌";应密切结合X线、CT、MRI检查综合分析;骨显像随访时间一般应为3~6个月以上,必要时可超过12个月.  相似文献   

16.
脊柱植骨融合核素显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核素骨影像建立新的评价脊柱植骨融合的标准,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脊柱部位的植骨融合情况,为脊柱植骨融合患者术后正确科学地功能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中国大白兔行脊柱植骨融合术,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术后2周,4周,6周8、周行X线片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并与病理学切片对比植骨融合情况,研究其精确性。结果(1)实验组相应植骨区域放射性计数与相邻椎体之比为1.80±0.05(-x±s,n=6);术后各周,实验组植骨区放射性比值均大于1.05,2周植骨区开始出现放射性浓聚,4周达到高峰,6周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2)与病理结果对应分析,同位素骨扫描评价植骨融合率较X线敏感。结论同位素骨扫描可以很好评价脊柱植骨融合的成活情况,并且较X线敏感。  相似文献   

17.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负重骨大段骨缺损的长期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的长期效果及所用支架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的体内最终转归情况。方法 中国青山羊15只,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骨缺损,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骨(珊瑚羟基磷灰石+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术后早期行ECT、X线、组织学等手段检测,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远期在术后6、12、18、24月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及珊瑚羟基磷灰石的体内转归。结果 早期ECT显示在术后2个月内骨再生和再血管化进展顺利,X线和组织学显示术后组织工程骨成骨呈渐进性和偏心性:远期X线和组织学显示组织工程骨与山羊胫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且出现髓腔再通,珊瑚羟基磷灰石在体内逐渐成为骨基质的组成成分,自身架构消失。结论 组织工程骨可以完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形成正常骨组织并发挥功能;珊瑚羟基磷灰石最终被降解转化成骨基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35例,其中采用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15例设为试验组,采用传统方法植骨或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愈合时间、骨愈合分级、并发症、患肢功能恢复和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获12~48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骨缺损均愈合。试验组的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骨愈合分级、临近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用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方法简便,愈合较快,愈合率高,并发症少,但也有适应证等方面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