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术中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介绍71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术中采用综合性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实施要点。其中术前HH分级Ⅳ21例,Ⅴ级8例;头部CT Fisher's分级Ⅲ级25例,Ⅳ级15例。评价脑表面与内板间距、术后颅内压(ICP)和脑水肿程度以判断术源性脑牵拉性损害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术中显露和动脉瘤颈夹闭,夹闭术后术路同侧脑表面塌陷与颅骨内板的间距约10~25 mm,平均13.5mm;96.7%(68/71)的病例术后3 d ICP维持在正常范围(200 mmH2O)内,术路同侧早期局灶性脑水肿发生率为12.7%(9/71),表明手术对脑组织的牵拉性损害不严重。本组无因脑牵拉性损伤或关颅前的高颅压而行去骨瓣减压术。结论在破裂动脉瘤早期急诊夹闭术围手术期综合性脑减压措施处理下,可为急诊动脉瘤夹闭术提供足够的显露路径和暴露空间,减轻脑牵拉性损伤和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病人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7月夹闭术治疗的296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结果 296例中,夹闭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59例,未破裂237例。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Ⅲ~Ⅴ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手术器械不佳及手术操作不细致、动脉瘤瘤体血管弹性差及瘤体粘连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Hunt-Hess分级高、发病至手术时间长、分离动脉瘤颈操作不细致、动脉瘤瘤体粘连为颅内动脉瘤病人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结果 30例中,27例夹闭满意,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大脑中动脉M2下干闭塞引起偏瘫,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3个月后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1例死亡。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7例,3~6分3例。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4~5分26例,3分2例,2分1例,1分1例。结论 对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暴露充分、术式成熟、并发症少,术中合理选择动脉瘤夹及血管穿通支的保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局部突起、囊变等异常改变而出现的脑血管瘤样突起,若动脉瘤不破裂,患者很少有自主症状,即使有,也是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头晕等.但是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表现是颅内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有并发颅内血肿病例发生,这样的病例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破裂.该病有极高的病死率,约1/3的患者发病后来不及到医院就诊即死亡,约1/3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仅约1/3的患者生存下来.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新兴的介入治疗,一种是经典的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6-06我院收治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有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按照Hunt-Hess分级法划分为Ⅰ~Ⅳ级。患者24h、48h及72h不同时间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每个时间点手术40例。术后半年随访调查,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并用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观察有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现象。结果所有患者动脉瘤夹闭情况较好,无夹闭失败现象。应用GOS评分恢复良好108例(90.0%),轻度残疾7例(5.8%),重度残疾5例(4.2%)。24h、48h及72h内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5.0%、92.5%、82.5%,无死亡。结论显微开颅夹闭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且手术治疗越快,预后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病、脑血栓,位居脑血管病的第3位,且中年人常见[1]。一旦破裂出血,病死率高,早期行显微镜下夹闭术具有彻底性、可靠性及经济性,已被医学界认为金标准[2]。尽量缩短入院到手术时间,最好入院3d内完成手术,条件允许要行急诊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我院2012-05—2013-08共完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43例,疗效满意,现将手术室护士配合的细节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躁动、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开颅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毕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5 ml/kg),试验组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0.15 ml/kg)。结果 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期间和拔管期间,试验组患者咳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丙泊酚和佩尔地平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气管导管拔管后5 min内,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随时间变化显著下降(P<0.05),但均高于手术结束时(>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和躁动,减少拔管期间的血压和心率波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原因及处理方式。方法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34例患者,其中8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结合文献资料与临床经验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原因及处理方式。结果 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术中破裂8例,破裂率23.5%,其中6例经及时抢救恢复健康,1例术后重残,1例术后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充分开放脑池,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运用显微技术可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几率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动脉瘤破裂后可发生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2].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1]。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早期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是理想的首选治疗方法,对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清除脑池积血、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2008-01-2013-01我科对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显微镜直视下瘤颈夹闭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瘤样突起。在突发的紧张、用力、疲劳等血压升高的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疾病[1]。患者往往以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乏力或意识障碍而就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常有脑血管痉挛、继发性脑出血、感染、压疮、应激性溃疡、便秘等并发症发生,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为了达到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动脉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肿瘤[1],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中年人常见。由于颅内出血引起颅内压增加,出血后病死率高,手术不但能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而且手术能解决动脉瘤破裂再出血造成的脑损害,对动脉瘤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很有必要性。因此现将动脉瘤围手术期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对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80例患者的手术年限、术前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及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对患者预后(GOS)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年限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术前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与患者预后极显著相关(P<0.01),手术时机与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术前患者的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与患者预后有关,手术时机与患者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原因及紧急处理.方法 分析总结6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情况及处理.结果 65例患者术中破裂10例,其中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除1例为剪开硬膜时动脉瘤破裂外,其余9例均于解剖侧裂及动脉瘤瘤颈时破裂.死亡2例,严重残废2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细致的操作,良好的显露,及时主动控制载流动脉近心端能减少术中破裂机会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5-08—2018-05动脉瘤夹闭术后合并颅内感染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接受动脉瘤开颅术但未发生颅内感染的92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24例感染得到治愈,17例合并继发性脑积水,10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感染与患者术前状态、急诊手术、手术时间、脑脊液漏、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术后放置外引流等多因素有关,早期、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加上有效脑脊液引流是控制颅内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9年6月使用T型动脉瘤夹夹闭治疗的24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0例,1分4例。术后随访3~48个月,24例均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DSA或CTA,仅1例瘤颈残留,其余23例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 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是可行的,是一种安全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患,女,56岁。主因间断性左颢疼痛6个月,加重2d伴呕吐,于1999年6月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血压105/60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06-06~2007-0615例颅内动脉瘤施行显微夹闭术中的护理配合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得到控制性低血压,低颅压的良好监护,其中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大出血及时进行自血回输、输液等应对措施,保证了手术顺利完成。结论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加强对控制性低血压、低颅压严密监护,做好动脉瘤破裂的应急措施等护理工作,可帮助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观察组GOS评分5分11例,4分10例,3分7例,2分2例;对照组GOS评分5分10例,4分12例,3分5例,2分2例,1分1例;两组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脑积水2例(6.7%)、动脉瘤残留1例(3.3%)、再出血1例(3.3%)、脑血管痉挛9例(30.0%);对照组术后发生脑积水8例(26.7%)、动脉瘤残留8例(26.7%)、再出血2例(6.7%)、脑血管痉挛1例(3.3%)。观察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脑积水发生率、动脉瘤残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动脉瘤复发率(3.3%,1/30)明显低于对照组(26.7%,8/30;P<0.05)。结论 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能减轻机体损伤,而开颅瘤闭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风险较低,因此临床可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两种治疗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总结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互补性治疗的6例病例,其中3例先行手术治疗,3例先行介入治疗。3例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1例出现后交通动脉瘤复发,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前交通动脉上发现新的动脉瘤,均行动脉瘤栓塞术补充治疗,1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左侧手术夹闭1年后行右侧后交通动脉瘤颅内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3例先介入治疗的患者中1例发生栓塞物堵塞载瘤动脉瘤导致大面积脑梗塞,1例发生栓塞物移位,1例发生再出血,均采取开颅手术予以补充治疗,夹闭动脉瘤并取出了栓塞物。结果所有补充治疗均未造成新的病残,其中5例恢复满意,1例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之间既是竞争的关系同时也是互补的关系,两种手术方式都有需要发展的余地同时也有相互结合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