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它不仅致残率高而且复发率也较高。复发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症状重于初发缺血性卒中,效果差,预后不良,成为脑血管病防治的又一重大问题。本研究过对332例复发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林妙霞  符永玫  赵锋 《广东医学》2001,22(7):606-607
目的 探讨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总结3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4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9个因素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的作用。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心脏疾病、糖尿病、缺乏复发预防治疗5个因素对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有统计学意义。但进入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则显示年龄、高血压病2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高血压病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最危险的因素,对高危人群(≥60岁)控制高血压是防止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将伴有高尿酸血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结果:在半年、1年、1年半的随访中,两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存在明显差别。结论:对高尿酸血症进行干预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复发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随机将77例首次卒中发作时HP阳性患者分为抗HP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其复发情况。同时观察139例首次卒中HP阴性患者复发时HP感染情况。结果 39例HP阳性患者经抗HP治疗后复发率为15.4%,38例HP阳性虱未抗感染治疗复发率为39.4%,139例首次卒中时HP阴性患者卒中复发率为24.5%(P<0.05);在33例首次卒中发作HP阴性者在复发时,其HP检测阳性者21例,阳性率为63.4%(P<0.05)。结论 HP感染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防治HP感染可以减少卒中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梗死复发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筛查出轻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42例及中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77例,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脑梗死的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42例轻度颈动脉狭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随访期内脑梗死复发5例(5/42),而77例中度颈动脉狭窄组有19例复发(19/77),中度颈动脉狭窄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轻度颈动脉狭窄组(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复发有关,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是青年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青年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具有再次发生卒中的高风险,因此需要改进策略以预测卒中的复发。目的:在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评估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高半胱氨酸、肾素、脂质和脂蛋白颗粒浓度和大小的预后价值。设计、机构与受试者:在参与培哚普利预防复发性卒中研究的受试者中进行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培哚普利预防复发性卒中研究是一项基于培哚普利的降压治疗以预防复发性卒中的安慰剂对照试验,该治疗方案能使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24%。作者对2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平均3.9年的随访,每例患者都有1~3例与之相匹配的对照者。随机化匹配以下变量,即年龄、性别、治疗分配、病变部位和最近的主要事件。主要观察指标:根据基线时的sVCAM-1、NT—proBNP、C反应蛋白、高半胱氨酸、肾素、脂质和脂蛋白颗粒浓度和大小对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进行预测。结果:sVCAM-1和NT—proBNP浓度可以预测复发性缺血性卒中。校正相匹配因素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sVCAM—1的最高四分位数OR为2.24(95%CI1.35—3.73),NT—proBNP的最高四分位数OR为1.62(95%C10.98—2.69),sVCAM-1和NT—proBNP的最高四分位数患者发生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最低四分位数患者的3.6倍。安慰剂组和培哚普利治疗组患者的svCAM-1对复发性缺血性卒中风险的预测作用相似。基线时的血浆C反应蛋白、高半胱氨酸、肾素、脂质和脂蛋白颗粒浓度和大小不能预测复发性缺血性卒中风险。结论:sVCAM-1和NT—proBNP水平能够提供传统危险因素以外的复发性缺血性卒中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动脉MRA、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8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结论:对椎动脉MRA、TCD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8.
作者应用紫外线照射血液疗法和中药治疗老年复发性缺血性卒中97例,患者年龄60~82岁,从首次起病至本次发病后就诊为28~144月。发病2次者71例,3次者25例,4次者1例。与复发相关的合并症有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前次缺血性卒中遗留重要神经功能缺陷者49例(50.50%)。治疗前神经功能中度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脑微出血与急性脑梗死后复发性卒中进行研究,探讨伴有脑微出血的患者出现卒中复发的时间规律,为该类患者的二级预防精准化治疗方案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纳入标准最后纳入413例患者。根据有无脑微出血分为无脑微出血组(n=172),脑微出血组(n=241)。脑微出血按数目分为无、轻度(132例)、中度(79例)、重度(30例)。根据脑微出血分布位置分为脑叶组、深部组及混合组。随访2年,分析两组缺血性卒中复发及出血性复发之间的差异性,并分析不同程度及位置的脑微出血对卒中复发的影响。结果 413例患者在随访2年内有75例(18.16%)患者出现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复发分别为62例(15.01%)、13例(3.15%)。脑微出血组高血压及缺血性卒中复发比例高于无脑微出血组(P<0.05)。脑微出血组2年累积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无脑微出血组(PLog-Rank=0.001)。多元COX回归显示脑微出血(RR=2.09, 95%CI:1.21~3.60)是脑梗死后卒...  相似文献   

10.
张献文  郑燎源  经煜  张圆和  唐宇凤   《四川医学》2024,45(3):225-229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房颤(AF)所致轻中型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AF所致轻中型卒中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165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在研究对象发病1年时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评估指标为1年内急性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根据1年内急性缺血性卒中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165例患者中21例在1年内复发,复发率为12.7%,轻型卒中复发率为7.3%,中型卒中复发率为20.3%,中型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轻型卒中。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卒中严重程度、入院前的CHA2DS2-VASc评分、高脂血症比例高于非复发组,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比例低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OR 0.532,95%CI 0.357~0.792,P=0.00)、口服抗凝药治疗(OR 5.589,95%CI 1.685~18.548,P=0.00)、高脂血症(OR 0.123,95%CI 0.033~0.463,P=0.00)与非瓣膜性AF所致轻中型卒...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0天内卒中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开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00例TIA患者,通过观察确诊后30天内的情况,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TIA患者30天共内有40例(20%)进展为脑梗死,其中高血压、7天内反复TIA发作、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狭窄是TIA后30天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程度为:颈动脉狭窄>30天内反复TIA发作>高血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 TIA患者早期进展为卒中的高危因素有颈动脉狭窄、反复发作的TIA、高血压、不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影响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LDL-C升高、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和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是影响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影响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大、合并糖尿病、LDL-C升高、阿司匹林抵抗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13.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1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霞 《中国医药导刊》2007,9(4):292-293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有明确病因者105例(86.1%)其中动脉粥样硬化56例(45.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6例(21.3%),心源性栓塞12例(9.8%),炎症性血管病10例(8.2%),先天性血管畸形1例(0.81%),病因不清者17例(13.9%)。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临床特点为: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为主,意识障碍少,预后较好。经治疗治愈98例(80.33%),好转23例(18.85%),死亡1例(0.82%)。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为主要危险因素。一般预后好,治愈率高,死亡率、致残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及相关因子和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门诊和住院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其中4例患者出现脑出血被排除,总共有86例患者纳入研究.对86例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调查,出院1年后进行电话回访和门诊随访,对再发脑卒中的患者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 经过1年的随访调查,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再发24例(27.9%),再发患者中有2例(8.3%)因大面积脑梗死出现死亡.单因素分析可见吸烟、血糖升高、高血压、低密度胆固醇升高、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上述7种因素均为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首次卒中后的危险因素作为一种长期策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徐州地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4例,其中复发患者为148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患者基本情况、就医时临床信息、生化指标、出院后情况等因素进行筛选。结果年龄( OR=1.062,95%CI:1.040~1.084)、舒张压(OR=1.054,95%CI:1.036~1.072)、语言障碍(OR=1.951,95%CI:1.256~3.030)、饮酒(OR=1.687,95%CI:1.030~2.764)、甘油三酯(OR=1.379,95%CI:1.073~1.772)等指标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定期服用阿司匹林(OR=0.769,95%CI:0.599~0.988)和良好的睡眠(OR=0.620,95%CI:0.456~0.843)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结论年龄、舒张压、语言障碍、饮酒、甘油三酯、定期服用阿司匹林和睡眠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结合眼底血管特征的不同中医证型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 共纳入42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并随访2 a, 采集与中风相关的临床风险因素、中医证型及眼底血管特征参数信息, 采用生存分析法比较气虚血瘀证和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复发风险, 运用单因素分析辨识中风复发的核心危险因素和眼底血管特征, 分别建立2个证型的多因素Logistic复发风险评估模型。结果  2个证型的复发风险比较, 风痰阻络证较气虚血瘀证高(P<0.05)。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受试者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799 6, 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值为0.719 3。结论  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患者复发风险较气虚血瘀证高, 建立识别不同证型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风险因素模型可以为临床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LIPreC)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4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诊治,经临床和影像证实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3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PreC组和对照组(CON组)各180例。入组前后2组均严格按照2010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控制危险因素。LIPreC组患者入组后接受LIPreC训练,治疗期为1年。使用3.0 T磁共振分析患者颅内缺血病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程度及认知功能。分析统计治疗期脑梗死的复发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 结果 ①LIPreC组脑梗死复发率(4.4%,8例)低于CON组(10.6%,19例),P=0.044。②LIPerC组腔隙性脑梗死灶增加的发生率(13.3%,24例)低于CON组(23.9%,43例),P=0.014。③MRI分析显示LIPreC组复发脑梗死体积[(3.6±1.7) ml]小于CON组[(5.4±1.3) ml],P=0.004。④LIPreC组人均腔梗病灶增加计数(1.6±0.2)小于CON组(1.7±0.1),P=0.015。⑤LIPreC组神经缺失症状改善率(90.6%,163例)高于CON组(82.8%,149例),P=0.043。⑥LIPreC组认知功能改善率(88.6%,31例)亦明显高于CON组(64.9%,24例),P=0.026。 结论 LIPreC能够降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减小复发脑梗死体积,减少新增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降低二次卒中严重程度,有效改善卒中患者肢体及认知功能,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BCD评分法在预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卒中风险上的作用。方法:应用6分制ABCD评分法对17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IA后7d内发生卒中的患者中,86.7%的患者评分≥5分,所有得6分的患者有80.0%于7d内发生卒中,所有得5分的患者有32.1%于7d内发生卒中,得分≤4的患者只有1.4%于7d内发生卒中。结论:ABCD评分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对TIA患者进行分层评价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罗榕  吴波 《西部医学》2013,25(6):862-864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天内发生卒中风险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的研究方法,以87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7分制ABCD2评分法对入选患者评分,根据患者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ABCD2评分法预测TIA发作后7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结果 TIA发作后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中,88.98%的患者评分≥5分。评分7分的患者有66.7%于7天内发生卒中,6分的患者有23.5%于7d内发生卒中,5分的患者有8.33%于7天内发生卒中,<5分的患者只有3.85%于7天内发生卒中。结论 ABCD2评分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对TIA患者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利用ABCD2评分法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快速筛选出短期内脑梗死高危患者,对该类高危患者尽早干预,可降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同期住院的首发与复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复发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并发肺感染、癫痫、深静脉血栓、脑出血明显高于首发组。再发组的轻度伤残率显著低于首发组,而重度伤残率却显著高于首发组。结论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并发症及致残程度均明显提高,应高度重视该病的二级预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可能为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