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和血管紧张素Ⅰ含量的变化以及非洛地平对其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检测40例健康人(对照组)及60例高血压痛患者(高血压痛组)三型前胶原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观察高血压痛组经非洛地平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高血压痛组较对照组三型前胶原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升高,高血压痛组用非洛地平治疗后三型前胶原水平显著下降,血管紧张素Ⅱ无明显变化。结论:高血压痛患者心肌胶原合成活跃,非洛地平可降低血清三型前胶原水平,改善心肌胶原代谢异常,但对血管紧张素Ⅱ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肾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其观察及副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行为护理对房颤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方法:通过行为护理干预来观察房颤患者干预前后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以及疗效。结果:经护理干预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物治疗后,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和M IF水平都有了很好的改善,较治疗前有很大差异(P<0.01),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通过行为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也证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房颤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90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别入选常规治疗组(30例)和辛伐他汀治疗组,前者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后者分别接受20mg/d(30例)和40mg/d(30例)辛伐他汀治疗8周。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血脂水平。结果:经8周的治疗,20mg辛伐他汀使血浆内皮素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血压下降,而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钛水平上升,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mg他汀治疗组疗效则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mg辛伐他汀治疗使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与LDL—C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关系,而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钛水平的上升与LDL—C的下降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较大剂量辛伐他汀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寻找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新方法,改善其糖代谢和提高疗效。方法:采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30例,并与常规药物治疗组进行对照。结果:其近期疗效除降血糖作用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外,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提高体内胰岛素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结论: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较理想的辅助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对内皮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和灯盏花素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4d、30d分别进行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和血小板血液相关指标检测及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血小板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时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血小板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与内镜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的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参考ForreSt分级将136例患者分为4级:Ⅱa、Ⅱa Ⅰa级、Ⅱa Ⅰb级、Ⅱa Ⅱb级。每级患者随机接受内镜下注射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反复大出血者外科手术。结果内镜治疗组的即刻止血率均为100.0%,内镜治疗组、药物治疗组的24h止血率分别为100%、39.7%;平均输血量分别为2μ、8μ;再出血率分别为7.4%、45.6%,手术率分别为2.9%、17.6%。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的临床表现较重,内镜下治疗的止血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且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手术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经常规休息、限盐、强心、利尿、减轻心脏负荷联合消心痛10mg3次/d,倍他乐克12.5—50mg 2次/d治疗,通过比较观察口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取得较好的效果。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显效22例,有效34例,无效和死亡共8例,总有效率87.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CHF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变化,探讨EECP防治冠心病的机制。方法:20例冠心病患者接受EECP治疗,于反搏前、第1次反搏后、3个疗程结束时采血。检测血液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Ⅱ)浓度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1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肾素活性、AⅡ水平及ACE活性均高于对照组水平。第一次反搏后三者均呈不同程度升高,随后持续下降,1个疗程后,ACE降至反搏前水平;2个疗程后,AⅡ降至反搏前水平;3个疗程后,肾素活性降至反搏前水平,ACE降至正常水平,AⅡ低于反搏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体外反搏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起抑制作用,降低AⅡ水平,这可能是EECP保护缺血心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左室肥大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桔抗剂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分别治疗高血压痛伴左室肥厚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治疗前后左心室各项指标,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血管紧张素Ⅱ。结果:高血压痛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Ⅲ型前肢原,透明质酸,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一氧化氮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管紧张素Ⅱ(ng/L),Ⅲ型前胶原(μg/L),透明质酸(μg/L),室间隔厚度(mm),左室后壁厚度(mm),左室舒张内径(mm),左室重量(g),左宣重量指数(g/m^2)均有一定的下降(P〈0.05),一氧化氮(mmol/L)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苯那普利有同样的降压作用,其抑制心肌纤维化厦左室肥大的机制不同,强度更强,且不良反应较少,忠者客易依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氯沙坦对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的治疗目的除控制血糖外,更主要的是防止其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观察了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对其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常用方法及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28例NYHA心功能Ⅱ-Ⅳ级,年龄≥65岁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了解常用药物及使用原因。结果:在洋地黄、利尿剂、硝酸酯等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活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分别占73.6%、65.8%、68.4%,并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老年性心力衰竭是一综合治疗过程,应在心力衰竭治疗指南指导下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缬沙坦是非肽类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本文对73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用缬沙坦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运重建干预对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45例AMI患者入院后给予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B受体阻断药等常规治疗,在接受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急诊血运重建,包括静脉溶栓或支架植入术。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所有AMI患者在发病后1周、3个月及6个月各时点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和醛固酮水平。结果:AMI患者行血运重建后6个月的去甲肾上腺素、肾素水平低于1周时水平。结论:AMI患者血运重建干预可降低AMI后去甲肾上腺素、肾素和AngⅡ水平,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对激素内分泌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依那普利10~20mg/日.连用8周。治疗前后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测定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栓素、前列环素、内皮素-1、一氧化氮.结果:治疗后所有病例心功能明显好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栓素、内皮素-1水平下降.前列环素、一氧化氮水平上升。结论:依那普利可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增强.舒张功能改善,可抑制心力衰竭时激素内分泌激活.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股骨头无菌坏死双介入治疗:附52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者采用经皮股骨头骨髓穿刺减压术与股骨头区血管溶栓药物灌注术联合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52例,治疗后患髋疼痛及功能障碍均得到显著缓解,血管造影计数亦有明显增多,说明该治疗方法对股骨头缺血坏死安全、有效,尤其对Ⅰ—Ⅱ级患者可做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联合应用ACEI和ARB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Ⅰ)及其合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治疗半年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血管紧张Ⅱ(AngⅡ)、醛固酮(ALD)、脑钠钛(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同时观察两者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影响。方法95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缬沙坦治疗组及两者合用组,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后血浆AngⅡ、ALD及BNP的水平,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苯那普利及缬沙坦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LVEF明显增高(P〈0.01),而血浆AngⅡ、ALD水平改变不大;苯那普利加缬沙坦治疗后血浆ALD、BNP水平明显降低(P〈0.01),LVEF明显增高。而血浆AngⅡ水平改变不大:组间对比发现,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并不能进一步降低血中AngⅡ、BNP水平,以及提高左室射血分数(P〉0.05)。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进一步增加。结论苯那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均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对AngⅡ和ALD水平影响不大;单药治疗或联舍治疗方法都能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LVEF,改善心功能;联合用药组在降低BNP、AngⅡ水平并不优于单用苯那普利或缬沙坦组,而能显著降低血浆ALD水平(P〈0.05),减轻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研究表明,纤溶系统异常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在高血压病(EH)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观察58例EH患者氯沙坦治疗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l—1)及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氯沙坦对EH患者纤溶活性及AⅡ、AL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各20例,常规组采取血液透析治疗,联合组采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检测2组透析前、后血浆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压。结果常规组治疗前、后血压、血浆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联合组治疗后血压、血浆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疗效确切,其治疗作用与血液灌流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中、大分子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ESRD)由于体内活性氧产生增加,抗氧化物质活性及其水平降低,导致氧化应激增强。氧化应激通过促使脂质过氧化、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微炎症状态及血管紧张素Ⅱ协同作用等,参与了防治FSRD患者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抗氧化治疗有助于防治ESR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