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病情的不同 ,对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2 1例 2 1眼选择环扎术、冷冻、外加压或玻璃体切除术、视网膜前膜剥离、切除、视网膜切开、切除、眼内氩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部分病例采用气液交换平复视网膜。术后眼内充填 C3F8或硅油。结果 :随访 3~ 12个月 ,视网膜最终复位 18眼 ,3眼未复位。手术成功率 86% (18/ 2 1)。结论 :采取适当的联合手术方法 ,能提高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愈率。氟碳液的应用 ,简便了手术操作 ,提高了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裂孔范围及视网膜玻璃体增殖程度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4例(24眼),对14例裂孔范围90°~180°者行常规巩膜外冷凝,环扎及硅胶外垫压术。其余10例裂孔范围>180°~270°、视网膜玻璃体增殖严重者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采用气液交换平复视网膜,术后8眼眼内填充硅油,2眼眼内填充C3F8气体。结果随访3~12个月,视网膜最终复位21/24眼,复位率为87.58%。结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王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9-19,21
目的观察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裂孔范围及视网膜玻璃体增殖程度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4例(24眼),对14例裂孔范围90°~180°者行常规巩膜外冷凝,环扎及硅胶外垫压术。其余10例裂孔范围〉180°~270°、视网膜玻璃体增殖严重者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采用气液交换平复视网膜,术后8眼眼内填充硅油,2眼眼内填充C3F8气体。结果随访3~12个月,视网膜最终复位21/24眼,复位率为87.58%。结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施行显微镜下直视手术后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原因及手术进行探讨。方法:对15例15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PVR—1~3)患者行显微镜下直视冷凝裂孔由于后瓣翻转、玻璃体条索等原因,而使裂孔某个区域封闭不好,视网膜不能复位,而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定期检查视力、眼压、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5例15眼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14眼,同术前1眼,术中2眼医源性裂孔,位于周边部,1眼后囊下性白内障,术后矫正视力0.3以上10眼,0.1~0.3为4眼,1眼为HM/50cm。结论: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PVR—C1~3)的患者在显微镜下直视外路手术不能达到封闭裂孔,视网膜复位困难的情况下选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例(16只眼),施行玻璃体切除及空气、C3F8或硅油充填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16例患者,术后11例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5例未愈,术后最佳视力0.05~0.2,近期治愈率达68%.结论:玻璃体手术中充分剥离黄斑前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膨胀气体及促进黄斑裂孔愈合的辅助药物的应用对提高手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不同术式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2例22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4种术式:A组,单纯玻璃体腔注气(C3F8)10眼;B组,玻璃体切割+注气术12眼;C组,玻璃体切割+自体血清滴注+注气术4眼;D组,巩膜外垫压+注气术2眼。结果A组5(5/10眼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最高视力0.7;但5(5/10)眼随访中黄斑裂孔再开。B组11(11/12)眼视网膜复位,最高视力0.4。C组(3(3/4)眼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最高视力0.4。D组2(2/2)眼网膜均复位,最高视力0.2。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简单易行,可重复多次,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主有一定疗效,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必要时应联合巩膜外环扎或垫压。(2)玻璃体切割+注气术与玻璃体切割+自体血清滴注+注气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增加自体血清滴注并未显示好处,因此是否需要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7.
伴有脉络膜脱离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两例报告总医院眼科强东芳例1,男,60岁,住院号315940,主因左眼视力下降,下方有黑影遮盖9天于1987年2月21日入院。自幼双眼近视。入院时检查:左眼视力1尺指数,近视—8.00D,视力不能矫正。角膜、前房、虹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例(16只眼),施行玻璃体切除及空气、C3F8或硅油充填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16例患者,术后11例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5例未愈,术后最佳视力0.05~O.2,近期治愈率达68%。结论:玻璃体手术中充分剥离黄斑前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膨胀气体及促进黄斑裂孔愈合的辅助药物的应用对提高手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2年来对16例伴有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手术方式的选择和PVR的程度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 1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13例视网膜完全复位,1例未复位,2例复发,治愈率为81.3%。眼压和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较一般的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低,术前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葡萄膜炎并提高手术效果,PVR A、B级以巩膜扣带术为宜,尽量不放视网膜下液,PVRC级以上须行玻璃体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并发视网膜下膜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并发视网膜下膜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2例(34只眼),术前视力0.02~0.50,其中≤ 0.10者27例(29只眼,占93%).裂孔为下方锯齿缘截离者7例(9只眼);其余均为萎缩孔.裂孔位于颞下方15例(15只眼),颞上方6例(6只眼),鼻上方3例(3只眼),鼻下方1例(1只眼).行单纯视网膜复位术,给予巩膜外环扎、冷凝,19例(20只眼)行视网膜下放液,其中包括7例锯齿缘截离病人.结果 随访3~24个月,34只眼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0.02~0.20.结论 单纯视网膜复位术治疗并发视网膜下膜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获得较高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但视网膜功能恢复受限.  相似文献   

1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 ,以往由于技术限制 ,采用巩膜外手术 ,治愈率低 ,视网膜复位率约 5 0 % [1,2 ] 。近年来 ,长海医院眼科采用经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现将资料较完整的 7例诊疗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4例 ,女 3例。年龄 2 9~ 6 8岁 ,平均4 5 .71岁。右眼 2例 ,左眼 5例。病程 1周至 1个月 ,平均病程 12d。 1例拳击伤后即出现症状 ,1周后住院。 1例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半个月出现症状。有高度近视 4例 ,其中 1例伴弱视、眼球震颤。术前…  相似文献   

12.
彭巧  罗毅  李敏 《广西医学》2002,24(3):377-379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的眼病 ,可造成视力严重损害 ,单纯性的视网膜脱离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视网膜凝固加巩膜外扣带术 ,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欠佳。 1911年由Ohm〔1〕首先报道应用消毒空气注入玻璃体辅助治疗视网膜脱离 ,以后逐渐被应用于临床〔2 ,3〕。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采用眼外治疗 +眼内操作 +填充剂 ,提高了视网膜脱离术后复位率。 80年代末 ,长效气体作为玻璃体腔填充剂问世 ,如全氟丙烷、六氟化硫等 ,使注气法得到更好地应用 ,提高了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4,5〕。1 气体的种类及作用原理玻璃体…  相似文献   

13.
张苏  谢碧华 《四川医学》2002,23(9):961-962
目的:探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病情特点,治疗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0例只眼裂孔性视网模脱离病例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冷凝外加压,环扎、玻璃体腔注气等治疗。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46眼,复位率92%,失败4眼,结论:术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及时封闭裂孔,预防膜增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有严重PVR膜增殖是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对21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前房穿刺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玻璃体腔注气术、冷凝放液外加压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充填进行治疗。结果:21例21眼视力比较:视力提高19例,无变化2例。最终2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1例未完全复位。结论:根椐患者的具体眼底改变,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既可使视网膜解剖复位,又能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总结18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强调不用传统的巩压、环扎或兜带术,仅应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六氟化硫气一液交换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4.4%。  相似文献   

16.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对36只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单纯玻璃体腔注气(C2F66、C3F8)或联合巩膜外环扎、巩膜外垫压、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2个月)。结果经平均3.2个月的随访,33只眼治愈,治愈率为91.67%,视力提高27只眼,减退4只眼,无变化5只眼;视网膜解剖复位33只眼;术后短暂高眼压6只眼,玻璃体腔少量积血1只眼,晶状体混浊加重2只眼。结论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关键在于术前根据玻璃体视网膜情况,设计正确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视野镜下玻璃体手术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2-08~2004-12行玻璃体手术的34例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4只眼作回顾性分析。其中90°-180°裂孔12例,180°以上裂孔者22例。手术方法包括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剥除增生膜,松解牵引,全氟化碳液体展平视网膜,眼内激光光凝,全氟化碳液体-硅油置换。所有手术操作均在130°全视野镜下进行。结果34例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术中均完全解剖复位,2例术后1-2个月复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所有病例术后36个月取出硅油,32例视网膜完全复位,2例在取油时行增生膜剥除,1例再次填充硅油,1例填充惰性气体C3F8。随访6-12个月,复位的32例中有1例复发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后填充硅油。结论全视野镜能简化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有效提高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和初次手术失败原因。方法:对65例(65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施行经睫状体扁平部的玻璃体手术及惰性气体填充(C3F8或C2F6)。术后随访8-21个月(平均13.2月),结果:初次手术56只眼视网膜复位(占86.2%),9只失败眼,3只眼经补气成功,4只眼再次玻璃体手术联合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成功,2只眼放弃治疗,除2例未复位者,余视力均提高,其中0.05及以上者占69.2%,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梁伟亮 《广东医学》1997,18(3):180-182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因其解剖和功能的特异性,治疗上一方面要求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另一方面,又要保护黄斑功能,尽可能恢复视力。现将近年收集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82例83眼,分成2组,即单纯黄斑裂孔组和黄斑裂孔合并其它视网膜裂孔组进行分析,对几种手术方式作比较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第1组为单纯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D组(以下简称单纯组),第2组为黄斑裂孔合并有其它网膜裂孔的视网膜脱离组(以下简称混合组)。年龄:最小11岁,最大75岁,以41-ed岁最多见,占56.po%。性别:男38例,其中单纯组10例,混合组…  相似文献   

20.
樊佳奇  吴苗琴 《浙江医学》2018,(10):1138-1141,1149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是指因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导致的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易导致MHRD,这与高度近视眼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而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就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各类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晶状体囊膜瓣移植、后巩膜加固术等手术方式的创新及改进,以及眼内填充物硅油、惰性气体(C3F8)等的应用,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本文就高度近视MHRD的发病机制、手术方式、PPV后玻璃体腔填充物的选择、MHRD的预防及预后等相关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