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出血蒙医称“萨病”。蒙医对“萨病”的认识和治疗历史悠久,《四部医典》中就有对本病的病因、分类、症状、诊断、防治等方面的记载,并论述“萨病”有火(热)、水(寒)性萨病之别。而病症以突然半身瘫痪、失语、口眼歪斜、哭笑等异常症状为主。治疗方面也有内服药、熏药、外用洗药,年过60岁病者治疗难等记载。在《兰塔布》中,根据病情对“萨病”进一步论述分为五种:火、水、气、土、空间型等萨病记载。蒙医对火(热)、水(寒)型萨病有火(热)型萨病为右侧瘫痪、水型萨病为左侧瘫痪之说。火(热)型萨病突然发病,瘫痪、疼痛部位右侧为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2.
蒙医所讲的“萨病”是指西医的脑血栓。蒙医在萨病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研究传统的治疗效果时发现 ,在应用蒙药治疗的同时 ,注重萨病的心理护理 ,对于促进萨病的治愈和康复都很有意义。蒙医心理护理方法很多 ,但历史记载中没有此种明确的命名 ,但内容属于蒙医起居护理的范畴之内。1 蒙医传统的治疗注重心理护理关于医务人员的道德标准 ,早在《四部医典》中提出了六个条件 ,其中四项为“智慧过人 ,心地善良 ,五官端正 ,做事细心”。在《金光注释集》中记载“护理工作者…… ;第二 ,对患病及苦难者一视同仁 ,随时给予高度爱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蒙医辨证治疗萨病(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按蒙医对萨病不同分型、君药与臣药相结合辨证施治,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治愈率(53.3%),总有效率(86.6%);对照组:治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治愈率(33.3%),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辨证治疗萨病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吴煜教授治疗癌性疼痛的经验.癌性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吴教授将癌痛的病机总结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在治疗方面首辨虚实,立足于“通”,灵活运用风药、虫类药、重镇安神之品,并结合现在药理研究辨病选药,在减轻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萨病(脑卒中)流行病学、便秘发生原因和机制等方面进行详述,着重介绍蒙医治疗萨病(脑卒中)便秘的概况与进展方面的现状,引出"阿木日-6"治疗萨病(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临床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蒙药治疗脑出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药治疗脑出血的体会内蒙古中蒙医医院(010020)武娜仁脑出血属蒙医“萨病”范畴。从理论讲:萨病有“嘎拉萨病”和“乌苏萨病”两种嘎拉萨病是赫依、希拉(风阳)暴升,赫依(气)血逆乱,随赫依(气)道上冲于脑,脑血管损伤出血。脑是白脉之海,损伤白脉,障碍...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性改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中医“吐酸”、“噎嗝”、“胃脘痛”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尚无明显进展,仍局限于抑酸药加食管胃动力药,而传统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抑制反流,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方面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实验研究等均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RE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RE的病因病机马银成[1]认…  相似文献   

8.
早于《神农本草经》的《五十二病方》已有味的记载。《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学说阐发人体生理、病理及治则等,并对药物性质进行归纳,把五味与五脏、五色、五臭等相配属。《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正式定名药的“四气”、“五味”,明确提出“药有酸、成、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记栽温性药有95种,热性药1种,寒性药125种,平性药123种;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对杏子汤主治及药物组成争论颇多,原条文记载,该方治疗水气病,卫气不足、少阴有寒是水气病初始病机,胃热是病理基础,胃气不足是发病关键。不典型水病有以下特点:(1)脉沉与少阴有关;(2)脉浮与风有关。“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可知杏子汤主治为浮肿且脉浮之症。有喘症仲景未必用杏子,但用杏子时若没有大便难的症状,则必定有喘症或欲发喘症。以药测症,杏子汤主治必有喘症。杏子汤主治症状应有:浮肿,脉浮,喘;而《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全篇只有一条此类记载,即原文第4条:“此为风水……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可见脾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结寒所致的气上冲,病机为外感风寒,触动体内结寒,引发气上冲,出现咳喘症状。故杏子汤主治当属脾胀,其药物组成为麻黄、杏仁、甘草。  相似文献   

10.
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内病 ,有悠久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运用外治法治疗婴儿“痉”、“疒契”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 ,代有发展 ,凡属传世的经典名著 ,如唐·《备急千金要方》、宋·《小儿药证直诀》、明·《本草纲目》、清·《医宗金鉴》等书 ,均有外治小儿内病的记载。新中国建立后 ,在党的中医政策的鼓励下 ,外治法空前发展 ,并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其药理、药化、药效等方面 ,均取得了新的进展 ,使之更加丰富多采 ,举世瞩目。笔者学习古代文献 ,借鉴今人经验 ,按照经络学说及辨证施治的原则 ,运用…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  杨琳琳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599-260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老年颤证、震颤麻痹,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为其主要临床特征,以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缺失、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以及黑质和蓝斑存在Lewy小体为其病理诊断特点。祖国医学对该病症状早有记载,将其归属于“内风”“颤证”“颤震”“震抖”“痉病”等范畴。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多采用左旋多巴及其复合制剂治疗,但数年后多出现疗效减退,运动波动(如开-关现象、剂末现象),注意缺陷障碍(多动症)和精神症状等副作用,故中医治疗PD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更好地挖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是非常必要的,为此笔者搜集了近十年来(1996~2005)有关本病中医药治疗方面的大量文献,特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藏药毛诃子的归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诃子是藏药三果之一,味辛甘,性平,具清热祛湿、利目生发之功,历代藏本草均有记载。《月王药诊》记载:毛诃子味甘,性平,治培根、赤巴病和黄水病。《晶珠本草》记载:毛诃子治培根病、赤巴病、黄水病。先师巴保说:化味辛甘,利目生发。《明释三十章》中曰:“毛诃子化味甘性平,治培根病,干黑黄水。让钧多杰说:“毛诃子和余甘子治培根、赤巴合并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统计软件对近现代蒙医文献当中记载的萨病方剂进行初步挖掘,得到16世纪至20世纪中期萨病方剂的一般特征及初步的组方特征。方法:将组方成分录入EXCEL数据库,应用SPSS 20.0进行高频药物统计、应用SPSS Modeler 14.1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高频药物统计结果示:黑云香、麝香、白云香、诃子等药物出现的频次较高;(2)方剂组成药物的药性以"凉"为主、药味以"苦"为主、药效以"清热"为主;(3)得出符合条件的关联规则312条,以杀粘、清热、燥黄水等药效组合为主。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初步掌握了蒙医萨病方剂的组方特征,这对进一步理解萨病诊疗原则及优化萨病组方、研制萨病新方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马丙祥  张建奎  任燕 《河南中医》2010,30(5):512-513
从病名记载、病因病机、治疗、预后4个方面论述了中医古籍对脑性瘫痪的认识。认为脑性瘫痪可归入“五迟”、“五软”、“五硬”、“胎怯”范围,病因病机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治疗多从肝、肾、脾、胃入手;预后多不佳。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皮肤病发病率日趋上升,该类疾病影响所有年龄和种族的人群,然而中医古书籍并无“过敏性皮肤病”一说,但根据其相应的症状描述、相关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方面的记载仍有迹可循,过敏性皮肤病包含了中医“瘾疹”“浸淫”“衄血”等相应病名。本文基于《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梳理,对过敏性皮肤病来源的具体依据、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并结合现代中医临床经验,总结且探讨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思路及其重要现实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医专病专药的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专病专药是中医传统治疗的途径之一 所谓专药,是对某一病证针对性很强的药物,即今所谓的特效药。某味药对某病有特效,称之为专病专药”。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如《内经·奇病论》兰草汤(一味兰草)治消渴;《内经·经筋篇》用马膏(马的脂肪)治足趾转筋;《内经·痈疽篇》用一味菱翘(即连翘)治乳痈,以及生铁落饮(即一味生铁落)治癫狂等。在《神农本草经》中,  相似文献   

17.
仲景方药的剂量与煎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疗疾病,正确的辨证固屑重要,但组方用药、药用剂量、煎服方法等方面亦不能忽视。王三虎认为药物用量,是组方用药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古人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之说。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药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所以仲景记载的药用量、煎服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谓之“中风先兆证”,当属蒙医学“赫依病”与“萨病”范畴。公元8世纪著成的《四部医典》载:“赫依病分为赫依性麻木、赫依性抽搐、赫依性失语、赫依性昏厥……等12种。赫依性麻木,则指偏身或全身短暂而游走性麻木,患处肌肉活动驰缓;赫依性抽搐为颜面口角抽动或歪斜之症;赫依性失语则为唇颤抖,语言蹇涩;赫依性昏厥则初见头晕、目眩,继之瞬时神昏,即刻醒之”。记述了与中医“中风先兆证”相似的临床症状和表现。蒙医学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19.
李振华 《河南中医》2003,23(8):10-12
卫生部命名的“非典”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英文缩写为SARS) ,中西医学以前均未有此病名 ,更未有治疗的记载。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情况 ,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的“瘟疫”病。我国古代对“瘟疫”病早有认识 ,几乎历代均有记载。《礼记》、《周礼》、《山海经》中记载说 :“季春行夏令 ,则民多疾疫” ;“仲夏行秋令 ,民殃于疫”等。以后汉、唐、宋、元、明、清等几个大的朝代 ,在防治“瘟疫”病方面 ,更有不断的发展和认识。特别在金、元、明末清初 ,我国大部地区 ,不断流行“瘟疫” ,从而也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属于祖国医学“哮病”和“喘证”的范畴。目前治疗哮喘的第一线药物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但长期应用其副作用明显,而中药“三伏”贴敷治疗在控制病情,缓解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力,预防复发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几年我科用中药“三伏”贴敷治疗哮喘及缓解其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