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厦门岛中老年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厦门岛中老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变化规律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分别对长期在厦门岛内(居住年限≥10年)的人群进行检测,准确记录其性别和年龄,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测受试者L2-4的BMD,按5岁为一年龄组计算骨量及OP的患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厦门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女性尤为明显。40岁以后同龄男性BMD大于女性,厦门岛内女性BMD与外地迁厦比较呈下降趋势,60岁组比65岁组明显降低,但45岁组相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在50岁前后变化尤为明显。结论 对50岁左右女性或围绝经妇女,应普及预防知识及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减少OP的发生,应重视对男性OP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预防治疗的研究以提高男性OP患者的生活质量。厦门岛人群需加强户外锻炼,改善饮食生活习惯,以期获得最佳骨峰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顺德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变化情况,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 200例在顺德地区居住5年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介于50~80岁,以5岁为年龄段分成六组,采用美国GE公司LUNAR-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检测各组患者的骨密度水平,对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情况差异。结果:随年龄的增加,骨密度逐渐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渐上升,女性的下降或上升幅度较男性显著,统计得知顺德地区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7.66%(151/546),显著低于女性的44.80%(293/654),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德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率患病率较高,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与发病率密切相关,这对提高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股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及患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江门市区正常人群股骨密度的变化特点 ,提高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材料和方法 :采用法国产双能 X线骨密度仪测量 ,正常人群 72 9例中 ,男 376例 ,女 35 3例。分别作髋骨中股骨颈、沃氏三角区、大转子的测量。年龄范围为 10~ 89岁 ,每 10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股骨上端峰值骨量为2 0~ 2 9岁。各组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结论 :提供了江门市区正常人各年龄组股骨上端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及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测定与中医辨证分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探索骨密度测定与中医辨证关系。方法:对50岁以上52例就诊者中通过OsteoAualayzerTMSXA—2000型骨密度分析系统,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中医辨证。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肝肾阴虚及脾肾两虚两型。结论: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可按肝肾阴虚及脾肾两虚这两型处理,并注意补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素食膳食对骨密度的影响及素食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LEXXOS 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62例男性素食者(素食组)和60例男性同年龄组健康普食体检者(对照组)腰椎、股骨颈及大转子部位骨密度,并计算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病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素食者在腰椎、股骨颈及大转子部位骨密度(tms?cm-2)明显降低(分别为0.752±0.075和1.014±0.096,0.697±0.071和1.003±0.111,0.713±0.083和1.011±0.097,P<0.001);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则明显升高(分别为40.3%和13.3%,19.3%和5.0%,P<0.001)。结论:素食者骨密度显著低于普食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食者。
  相似文献   

6.
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丽亚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104-105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危险因素。方法于2007年10~11月,随机对中老年体检人群141例进行骨密度检查,用自制的骨质疏松症行为问卷进行基本情况和运动及钙营养摄入等相关行为调查。结果(1)摄钙量低组腰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于摄钙量高组,运动量小组腰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于运动量大组,年龄大于60岁组,腰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小于60岁组。(2)体质量指数小于23,股骨颈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大于23组。女性绝经年限〉10年组,股骨颈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于小于10年组。结论钙摄入低、少运动,高龄绝经年限长和体质量指数低是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危险因素,其中钙的摄入、运动和体质量指数为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7.
张妙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5-16,19
目的对余杭地区健康人群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并对健康人群的骨质疏松发病率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收集余杭地区的健康人1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年龄进行分组。如果研究对象的峰值骨密度下降的数值超过2.5SD则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结果30~35岁年龄段的女性、年龄在35岁左右的男性骨密度出现峰值;年龄大于55岁的女性具有非常显著的下降值,并且与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比较,女性明显具有更高的发病率。结论女性55岁以前,男性65岁以前,应该加强学习骨质疏松方面的相关知识,此年龄段后,为了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要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定量CT骨密度测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定量CT骨密度测量(Q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影像资料较完整的200例25-88岁的患者进行腰1、2、3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测量并与同性别、年龄的正常年青人及对应年龄正常矿物质含量的曲线相比较。其中58例病人同时进行了腰3/4、4/5、腰5/骶1椎间盘CT扫描。结果 骨密度有轻度减低者65例,明显减低者51例,显著减低者35例,从CT定位片上见68例患者腰椎体前上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影像,28例腰椎体骨质增生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结论 影响骨质密度测定与病变的年龄、性别及女性患者是否绝经、腰椎体是否有压缩或骨折有关,QCT可敏感的测量松质骨和密质骨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住院老龄病人进行骨密度筛查检测以分析骨质疏松症(OP)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从而为骨质疏松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unlight Omnisense 7000型超声骨强度仪,对本院1150例住院老龄病人进行桡骨远端三分之一处骨密度检测,统计骨质疏松情况,并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纳入研究对象1150例,判定为骨质疏松症病人为957例,患病率为83.21%,52例为骨量减少症,占4.52%,同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与纳入对象原发基础疾病谱相关,明显高于非住院老龄健康体检者;年龄同骨密度值属线性关系,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正相关,显示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发生率递增;性别对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存在影响,女性老龄病人发病率高于男性病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龄病人的骨质疏松率处于较高水平,进行骨密度检测对老龄病人骨质疏松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必须对老龄住院病人,特别是围绝经期女性病人进行优质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中,常常会发现有些骨质疏松的患者测得的本应偏低的骨密度值反而正常甚至升高的情况,临床医生应该如何掌握骨密度有关知识?如何正确地分析骨密度测量报告?分析要点有哪些?我们邀请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宋慧主任来给各位读者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深圳市公务员群体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为深圳地区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度在深圳市保健中心体检的深圳市属公务员及部分退休员工8345例,测量其跟骨骨密度。结果骨密度测量结果在30—39岁组间,男女两性骨密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50~59岁组间,骨密度下降速度最快,女性60岁后骨密度迅速减低,注意20~29岁组呈现年轻化倾向。结论深圳市公务员群体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基本符合中国骨质疏松调查报告,但是明显不同点是50岁之前男性骨密度流失比女性更严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公务员队伍中男性工作压力大,应酬多,缺乏运动,60岁退休后重视锻炼,骨密度状况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深圳市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状况,为OP的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日本ALOKA骨密度测定对深圳市21~73岁的人群600人进行尺桡骨BMD检测。结果男女骨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段,随年龄段增高BMD逐渐下降,51岁以上女性和61以上男性骨量呈快速下降(P〈0.05);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性各年龄段均较高,61岁以上年龄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而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从青年起定期监测骨密度,并尽早调治骨量减少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健康成人进行骨密度筛查,防治骨质疏松。方法采用美国的Metriscan骨密度测量仪对2308例健康成人的第二、三、四手指的中间指骨进行骨密度检测。诊断标准:参照WHO的规定,依据中国人数据库。采用SPSS17.0和Epi Info 3.3.2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308例中男性1194例,女性1114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49.8±12.3岁。年龄与骨密度的关系显示,随着年龄增大,男、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均有增高的趋势,且呈线性关系P〈0.001。骨密度测定值比较:男性≥60岁,女性≥40岁,各组骨密度测定值明显下降,P值〈0.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组≥60岁的各组间定值无差异,而女性组≥40岁的各组间仍存在差异,P值〈0.001。骨质疏松的检出率男、女组比较,年龄≤39岁者,无明显差异,P〉0.05,40岁~59岁及60岁以上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年龄≥40岁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女性多于男性,处于围绝经期女性检出率要高于老年女性。对骨质疏松者,特别是围绝经期女性,可根据检查结果适当补钙,同时加强体育活动,并给予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降钙素(密盖息)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形态计量学影响以及与血钙、磷、维生素D代谢和生长因子的关系。方法用摘除大鼠双侧卵巢的方式制备骨质疏松模型(OVX),实验动物分为4个组:模型对照组、密盖息治疗组,盐酸雷洛昔芬治疗组,假手术组。应用HOLOGIC第4代双能X线4500W骨密度仪测定大鼠腰椎、股骨上段骨密度值(BMD);以骨形态计量学测股骨骨小梁面积、矿化沉积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和血清25OHVitD浓度以及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含量。结果密盖息治疗组、盐酸雷洛昔芬治疗组均较OVX组腰椎、股骨上段骨密度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密盖息治疗组较盐酸雷洛昔芬治疗组股骨上段骨密度增高,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密盖息治疗组骨小梁面积明显增加、矿化沉积率增高。密盖息治疗组、盐酸雷洛昔芬治疗组血清IGF-1浓度值、血清25-OHVitD浓度值升高,与OVX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组血淋巴细胞VDR含量无明显变化,与OVX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密盖息能够预防腰椎、股骨上段骨密度丢失,使骨小梁面积明显增加、矿化沉积率增高并且血清IGF-1及血清25-OHVitD浓度值升高,但对VDR含量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由轻创伤引起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Cones’骨折)与患者骨密度(BMD)关系,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76例40—70岁由轻创伤引起Colles’骨折的女性患者和92例同年龄无骨折史的女性,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腰椎、左股骨上端BMD,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olles’骨折组BMD明显低于同年龄对照组,其腰椎和左股骨上端Wardg三角区骨质疏松(OP)检出率分别为31.48%和51.18%。结论 40—70岁女性由轻创伤引起的Colles’骨折与BMD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督脉对维甲酸所造成的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通过给大鼠灌服维甲酸14 d后,复制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并进行针灸及药物干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等,检测实验大鼠血清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以及骨密度。结果:针灸督脉可明显提高实验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骨密度(BMD)。结论:针灸督脉可通过调节机体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改善骨代谢负平衡状态,降低骨的转换率,增加骨密度,有效治疗维甲酸导致的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糖尿病SD大鼠模型骨密度、骨组织学及生化指标的改变,探讨血糖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次大剂量链脲佐菌素的方法,用雄性SD大鼠制备糖尿病SD大鼠模型,以正常血糖雄性SD大鼠作为阴性对照,12周后,抽取大鼠心脏血测定血糖、血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采用双能X光衍射仪测定大鼠右侧胫骨和股骨离体骨的骨密度,取左侧股骨上段制作病理标本.结果 糖尿病组SD大鼠体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STZ 48 h后血糖明显升高并持续存在.糖尿病组SD大鼠骨质疏松明显,股骨及胫骨BMD显著降低(P<0.05).糖尿病组SD大鼠的AKP、LDL-C显著升高(P<0.05),而血钙、HDL-C显著降低(P<0.05).结论 糖尿病组SD大鼠表现为骨密度减少,不仅出现血生化的异常,且出现明显的骨组织形态结构异常,提示高血糖导致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分析体检人群中不同血脂异常分型者骨密度及骨量分布水平的差异,探究血脂增高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空腹血糖正常(FPG<6.1mmol/L)的体检者331例,患者年龄50~75(59.81±7.91)岁,依据空腹血脂水平将体检者分为4组: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混合增高组(以下简称为混合组,99例)、高胆固醇组(100例)、高甘油三酯组(44例),以及血脂正常型对照组(以下简称为对照组,88例)。收集上述体检者基本信息、生化指标以及腰1~4椎体平均骨密度与T值等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各组之间骨密度、骨量分布水平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混合组、高胆固醇组的骨密度分别为0.977±0.143g/cm2、0.979±0.149g/cm2,均低于对照组的骨密度(1.044±0.161g/cm2,P均=0.03);高甘油三酯组的骨密度为1.021±0.137g/cm2,与对照组的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混合组、高胆固醇组的骨量异常比率(T值<-1.0)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2、0.004;高甘油三酯组的骨量异常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结论 体检人群中血脂增高者骨密度低于血脂正常者骨密度的可能性较大,尤其要注意混合型和高胆固醇型血脂增高者的骨密度筛查,以利于有关人群中骨量减少的早期发现和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