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与联合使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鄱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30例。阿司匹林组予以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予以常规治疗+氯吡格雷,联合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用药,均持续用药2周。对比3组临床疗效、血小板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途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有明显差异(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可更好地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率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9月的急性期冠心病行PCI住院患者150例,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三组;所有患者均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后花生四烯酸(AA)通路和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的基础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组在血小板抑制率和临床效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在性别、年龄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及肥胖因素与阿司匹林的药物敏感性有关(P<0.05)。氯吡格雷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在年龄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抽烟、高脂血症及超重等因素与氯吡格雷药物敏感性有关(P<0.05)...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用药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变化,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分成3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两者联合治疗。用药前后测定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阿司匹林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用药前比,花生四烯酸诱导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诱导途径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两者联合用药组4种诱导途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仅可抑制单一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联合用药对4个途径均有抑制作用,用药过程中进行监测可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治疗剂量下质子泵抑制剂(PPI)泮托拉唑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1单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治疗(对照组),组2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泮托拉唑口服治疗(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总评分。结果治疗前后组间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及N1 HSS评分比较: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泮托拉唑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因冠心病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析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PCI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方法:人选2013年3月~6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行PCI术的患者103例,根据病情分为UA组及SA组。其中UA58例,SA45例。2组患者在糖尿病、PCI支架置人个数方面无显著差异。PCI术前24h口服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PCI术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术后24h测定血栓弹力图,分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UA组的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66.41±17.24)%,阿司匹林(79.36±14.61)%;SA组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74.65±16.24)%,阿司匹林(84.71±11.44)%。UA组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均低于SA组(P〈0.05)。结论:PCI术围手术期,UA患者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低于SA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短期联合治疗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及根据危险分层选择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方案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小卒中/TIA患者,治疗组50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7天,以后根据ESSEN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对照组50例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均持续1年。结果:随访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7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早期短期抗血小板,以后根据卒中复发危险分层选择不同抗血小板制剂进行二级预防治疗小卒中/TIA的临床策略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首剂双负荷量(各300mg)治疗急性脑梗死/TI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起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TIA(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患者97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治疗组;首剂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之后阿司匹林100mg/d-1+氯吡格雷75mg/d-1治疗29d;47例);阿司匹林组(对照组;首剂阿司匹林300mg,之后100mg/d-1治疗29d;50例)。采用NINSS评分标准,评价急性脑梗死入组时病情,并按照有效和无效评价临床疗效;TIA有效标准为治疗后半月内无复发。观察治疗后第7、30天的临床效果、副作用及并发症,并探讨血清CR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有效率89.36%,对照组有效率72%,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30d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TIA全部有效,对照组2例无效。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皮疹等副反应。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首剂双负荷量(300mg)治疗急性脑梗死/TIA较阿司匹林单一负荷量可有效阻止卒中进展,改善预后,不良反应未见增加。并且两者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血清CRP水平,抑制急性脑梗死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将93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成磺达肝癸钠组(n=45)及低分子肝素组(n=48),通过血栓弹力图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计算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结果 磺达肝癸钠组、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4.55±18.32)%、(79.08±14.69)%;服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41.82±28.80)%、(43.90±21.26)%,两组间比较,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曾颖  许姿敏 《循证医学》2008,8(3):162-166
目的对有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有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主要以血小板聚集率为评价指标,以Cochrane协作网的软件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5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总样本数为198。以二磷酸腺苷为聚集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的有效率差值为-26.59,95%可信区间(-38.30,-14.87),位于无效线左侧,具有统计学意义。以胶原蛋白为聚集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有效率差值为-16.05,95%可信区间为(-27.37,-4.74)位于无效线的左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服用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单抗组43例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双抗组43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单抗组总有效率(76.7%)与双抗组(79.1%)无明显差异(P>0.05);但双抗组发生颅外出血事件(18.6%)明显高于单抗组(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临床疗效并不优于硫酸氢氯吡格雷单抗治疗,且颅外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抗治疗,故临床脑梗死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推荐单用硫酸氢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氧气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潍坊医学院附属潍坊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所有患儿在抗感染、平喘及退热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组氧气雾化吸入药物为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液,对照组为盐酸氨溴索。观察患儿体征(体温、气促、咳嗽、肺部啰音)及有无不良反应,并记录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治疗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气促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6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4,P>0.05)。结论 氧气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能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腔内生长型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PIVCLMS)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选取2004-2013年台州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非腔内生长型PIVCLMS患者4例,均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和多方位重建。结果 男1例,女3例|年龄47~62岁,平均56岁|肿块直径61~113 mm,平均83.8 mm;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尚清,病灶内均伴多发斑片状液化坏死区,未见钙化及出血密度|增强双期扫描肿块CT值平均升高27.4、18.5 HU。4例病灶皆起源于下腔静脉右前方,2例起源于中段(Ⅱ段),1例起源于下段(Ⅰ段),1例同时累及中段及下段,肿块紧贴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增粗但均无移位,增强扫描管腔消失被不均匀强化软组织填充,1例同时累及左肾静脉,2例伴侧支循环形成。CT所见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基本相符。结论 CT扫描能客观判断肿块与下腔静脉的关系及肿块本身的影像特点,为术前正确诊断和制定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Treabmentof36PatienteotCorticosteroid-DependentTypeotAspirin-InducedAsthmawithGlucosidorumTripterygiiTotorumTreabmentof36Pat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MEBT/MEBO)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超微病理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APKK)、c-myc mRNA表达的机制。方法 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8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湿润烧伤膏组、康复新液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模型组、湿润烧伤膏组、康复新液组建立全层皮肤难愈合创面。空白对照组建立创面后不做其他处理,模型组外敷0.9%氯化钠溶液,湿润烧伤膏组外敷MEBO,康复新液组外喷康复新液。在用药后第3、6、12天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皮肤创面细胞超微结构|用药后第12天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MAPKK、c-myc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用药后第3、6、12天,湿润烧伤膏组与康复新液组细胞结构逐步改善,各细胞器形态结构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4组MAPKK、c-myc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湿润烧伤膏组与康复新液组较空白对照组MAPKK、c-myc mRNA表达水平降低,湿润烧伤膏组、康复新液组较模型组MAPKK、c-myc mRNA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湿润烧伤膏组与康复新液组MAPKK、c-myc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BT/MEBO能够改善细胞超微病理结构,提高MAPKK、c-myc mRNA的表达水平,促进慢性难愈合创面恢复。  相似文献   

15.
John Kane教授在7月25~27日召开的“全国精神医学高峰论坛2004”上报告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从循证医学角度,就目前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如何评估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何评估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如何减少复发率等,介绍了国际上最新的科学研究,同时介绍了北美50名精神疾病治疗专家关于精神药物选择的共识结果,该结果由2003年《临床精神病学杂志》增刊发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灌洗对ICU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市人民医院ICU住院的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按其入ICU顺序及病种特点等分为纤维支气管镜肺灌洗组(观察组)及常规吸痰组(对照组),各44例,检测治疗前及治疗7 d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CT、CR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2%(41/44),对照组有效率为81.8%(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1,P<0.05)。观察组治疗7 d时感染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79,P<0.05)。观察组治疗7 d时CRP水平低于对照组(t=-48.792,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7 d时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t=27.839、24.049,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肺灌洗可有效降低其PCT、CRP水平,对控制肺部感染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黄升白颗粒预防性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所致白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分别于干扰素治疗开始同时服用双黄升白颗粒(15 g/次,3次/d)和利血生(20 mg/次,3次/d),然后检测每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8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骨髓抑制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2例(73.3%)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其中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2例|治疗组12例(37.5%)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其中轻度9例、中度2例、重度1例。对照组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治疗组(χ2=10.980,P=0.011)。结论 双黄升白颗粒预防性用药对于治疗干扰素所致白细胞计数减少较利血生效果好,同时所致骨髓抑制发生率更低,双黄升白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干扰素所致白细胞计数减少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我国30余年来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治疗进展及预后。方法 通过中国医院知识数据库(CHK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淋巴管肌瘤病”“PLAM”为关键词,对1979年1月-2013年10月发表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提取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91篇,共130例患者,其中男1例(0.8%),女129例(99.2%)。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94.6%,123/130),其次为咳嗽、胸腔积气、胸痛、咳痰、胸闷、咯血、乳糜胸|122例患者经肺活检确诊,最常见的肺活检方式为气管镜活检(41.0%,50/122),其次为胸腔镜肺或胸膜活检(26.2%,32/122);最常见的肺外表现或合并症为累及腹膜后淋巴结(52.1%,25/48),其次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5%,6/48)、乳糜性腹腔积液(12.5%,6/48);典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多发大小不等薄壁囊状影(93.8%,122/130),其次为胸腔积气(50.0%,65/130)和胸腔积液(40.8%,53/130);86例患者行肺功能检查,主要肺功能障碍类型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65.1%,56/86)和弥散功能障碍(38.4%,33/86);病理检查结果可见异常平滑肌细胞围绕肺泡壁、淋巴管、血管分布,形成囊状结节|9例患者行肺移植手术,治疗均有效。结论 PLAM主要发病于育龄期妇女,进行性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症状,有特征性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目前内科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肺移植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对于PLAM患者应优先评估考虑进行肺移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静脉注射联合气道吸入抗生素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电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2014年2月发表的关于静脉注射联合气道吸入抗生素治疗VAP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590例患者,其中干预组(静脉注射联合气道吸入抗生素治疗)307例,对照组(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283例。Meta分析发现两组VAP治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5,95%CI(1.03,1.29),P=0.01〕,但病死率〔RR=1.93,95%CI(0.77,1.62),P=0.57〕、不良反应发生率〔RR=1.13,95%CI(0.73,1.76),P=0.57〕、耐药菌发生率〔RR=0.41,95%CI(0.07,2.42),P=0.33〕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注射联合气道吸入抗生素治疗可提高VAP患者治愈率,但对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耐药菌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良好的心理护理,使心肌梗塞的病人消除不良心理反应,从而获得治愈的自信心;方法:根据心肌梗塞病人的几种不同病理心态,采取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心肌梗塞病人如能做好心理护理,对提高治疗成功率有着不可忽略的临床意义;结论: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护士护理病人应看到病人不仅仅是生物的人,而首先是社会的人,重视心理护理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无疑将对提高心肌梗塞治疗成功率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