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卒中目前仍然是人类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血脑屏障作为大脑与外周之间的重要防线,在维持环境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血脑屏障的主要成分内皮细胞与神经血管单元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更为关键。缺血性卒中后,血脑屏障渗漏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血浆成分外渗和循环炎症细胞浸润,进一步激活小胶质细胞等,加剧病灶损伤。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缺血性卒中后内皮细胞对小胶质细胞的作用途径及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炎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表现出促炎(M1)和抗炎(M2)两个不同的表型,调节小胶质细胞由M1向M2型转化是临床获益关键。研究表明自噬对小胶质细胞的表型转化起到关键调控作用。如何发挥自噬的调节作用,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成为减轻脑卒中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临床研究热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综述自噬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本领域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免疫效应细胞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PML数据库1990-01/2004-08与小胶质细胞和在缺血性脑损伤相关的文章,检索词“mircoglia,ischemia,brain damag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4-08与小胶质细胞和脑损伤有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小胶质细胞/脑损伤”。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以小胶质细胞活化和脑缺血损伤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排除脑损伤、脑内炎症与小胶质细胞有关的文献、重复性同一研究的文献以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共搜集到相关文献144篇,其中英文96篇,中文48篇,21篇文献符合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缺血脑损伤的纳入标准。资料综合:对选取的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及综合。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在脑损伤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毒性细胞因子和蛋白酶类,增强吞噬作用及启动脑内炎症反应等多种方式参与神经元损伤。结论:脑缺血早期,适当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可以减轻脑损伤,右助于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表现为M1和M2两种极化表型,许多药物可以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如芬戈莫德、3-正丁基苯酞及其衍生物、姜黄素、西地那非、Exendin-4、雷公藤红素、Omega-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Malibatol A、红景天苷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免疫效应细胞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PML数据库1990-01/2004-08与小胶质细胞和在缺血性脑损伤相关的文章,检索词“mircoglia,is-chemia,braindamag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4-08与小胶质细胞和脑损伤有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小胶质细胞/脑损伤”。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以小胶质细胞活化和脑缺血损伤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排除脑损伤、脑内炎症与小胶质细胞有关的文献、重复性同一研究的文献以及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共搜集到相关文献144篇,其中英文96篇,中文48篇,21篇文献符合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缺血脑损伤的纳入标准。资料综合:对选取的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及综合。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在脑损伤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毒性细胞因子和蛋白酶类,增强吞噬作用及启动脑内炎症反应等多种方式参与神经元损伤。结论:脑缺血早期,适当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可以减轻脑损伤,有助于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正常情况下在脑内处于静息状态,一旦被激活,将释放一系列的神经毒性因子和炎性因子,对神经元产生致死性损害。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穴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理疗科;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胚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取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 方法: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次日处死。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线栓,次日处死。③再灌注6,12,24h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分别再灌注6,12,24h处死。④再灌注6h+电针组:同前造模,在栓线插人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水沟、百会),加电刺激(疏密波,频率4Hz/16Hz,刺激强度从1V起,每10min增加1V,终强度为3V,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30min后再灌注6h处死。⑤再灌注12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隔8h后再针刺1次,参数同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处死。再灌注24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8h针刺1次,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处死。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灌注固定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数量,观察其形态变化。 结果:6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显色,再灌注6,12,24h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再灌注12h达高峰,分别为(35.38&;#177;1.77),(54.25&;#177;1.67),(49.29&;#177;2.21)个/200倍视野;经电针治疗后,再灌注6,12,24h+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模型组[(32.11&;#177;2.80),(50.88&;#177;2.64),(45.45&;#177;3.95)个/200倍视野,P〈0.051。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与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I)是目前公认的对脑损伤和疾病进行反应的中枢神经系统效应细胞,其特征之一就是易被大脑任何类型的损伤或疾病活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形态学以及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炎性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提供体外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进行。应用BV-2细胞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模型,加入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5,10,20,40,60μmol/L)及20μmol/L不同孵育状态(37℃孵育3,6,12,24h、3,5和7d)的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分别培养2~24h。四唑盐法检测淀粉样β蛋白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加入淀粉样β蛋白后BV-2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①细胞活性:淀粉样β蛋白对BV-2细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P均>0.05)。②细胞形态学改变:在较低浓度时(5~10μmol/L)淀粉样β蛋白1~42就可以使BV-2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多数细胞聚集成团,有的胞体变得肥大,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有的胞体变为梭形,由胞体伸出一个或多个较长的枝状突起),与淀粉样β蛋白1~42孵育状态有关(37℃孵育5~7d时最为明显),而淀粉样β蛋白25~35无此作用。③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淀粉样β蛋白1~42与25~35均可以刺激BV-2细胞分泌,二者作用类似。20μmol/L淀粉样β蛋白作用6h后其水平升高,至12h达到高峰,约为对照组的3倍,此后逐渐下降(P<0.01)。当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作用12h时,淀粉样β蛋白为20μmol/L时在上清中可以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β明显增加,此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分泌也逐渐增加,至60μmol/L时为对照组的5倍(P<0.01)。④白细胞介素6水平:各淀粉样β蛋白处理组细胞上清液均不能检测到其水平有明显变化。结论:淀粉样β蛋白对BV-2细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淀粉样β蛋白可以激活BV-2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并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但二者的作用途径不同,形态学改变与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有关;而分泌白细胞介素1β与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无关,并且这种刺激作用具有时间以及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形态学以及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炎性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提供体外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进行。应用BV-2胞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模型,加入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5,10,20,40,60μmol/L)及20μmol/L不同孵育状态(37℃孵育3,6,12,24h、3,5和7d)的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分别培养2—24h。四唑盐法检测淀粉样β蛋白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加入淀粉样β蛋白后BV-2胞上清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①细胞活性:淀粉样β蛋白对BV-2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P均〉0.05)。②细胞形态学改变:在较低浓度时(5—10μmol/L)淀粉样β蛋白1-42就可以使BV-2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多数细胞聚集成团,有的胞体变得肥大,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有的胞体变为梭形,由胞体伸出一个或多个较长的枝状突起),与淀粉样β蛋白1-42孵育状态有关(37℃孵育5-7d时最为明显),而淀粉样β蛋白25—35无此作用。⑨白细胞介素1β平:淀粉样β蛋白1β水平:淀粉样β蛋白1-42与25~35均可以刺激BV-2胞分泌,二者作用类似。20μmol/L淀粉样β蛋白作用6h后其水平升高,至12h达到高峰,约为对照组的3倍,此后逐渐下降(P〈0.01)。当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作用12h时,淀粉样β蛋白为20μmol/L时在上清中可以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β显增加,此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分泌也逐渐增加,至60μmol/L时为对照组的5倍(P〈0.01)。④白细胞介素6水平:各淀粉样β蛋白处理组细胞上清液均不能检测到其水平有明显变化。结论:淀粉样β蛋白对BV-2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淀粉样β蛋白可以激活BV-2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并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但二者的作用途径不同,形态学改变与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有关;而分泌白细胞介素1β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无关,并且这种刺激作用具有时间以及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栝楼桂枝汤对活化小胶质细胞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上游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方法:体外LPS刺激制备小胶质细胞的细胞炎症模型,用MTT实验筛选药物最佳干预浓度,经栝楼桂枝汤水提液处理后,应用ELISA法、RT-PCR法、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细胞抗炎因子的表达及相关炎症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栝楼桂枝汤水提液可显著促进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中抗炎因子的表达,同时可上调相应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栝楼桂枝汤可通过TRIF信号通路发挥抗神经炎症的作用,为栝楼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小胶质细胞是唯一永久存在于大脑中的免疫细胞。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起着免疫监视、营养神经元、促进神经环路的建立与成熟、维持稳态等作用。当大脑被病原体入侵或受到损伤时,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发生形态改变、增殖和迁移、吞噬病原体或细胞碎片、释放某些细胞因子等,通过一定的通路对神经元进行调控,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存活。最近十年出现越来越多关于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作用的研究,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再入驻将有助于研究其对神经元的作用。本文将对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调控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穴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取R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次日处死。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线栓,次日处死。③再灌注6,12,24h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分别再灌注6,12,24h处死。④再灌注6h+电针组:同前造模,在栓线插人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水沟、百会),加电刺激(疏密波,频率4Hz/16Hz,刺激强度从1V起,每10min增加1V,终强度为3V,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30min后再灌注6h处死。⑤再灌注12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隔8h后再针刺1次,参数同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处死。再灌注24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8h针刺1次,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处死。切片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数量。结果:6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显色,再灌注6,12,24h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再灌注12h达高峰,分别为(35.38&;#177;1.77),(54.25&;#177;1.67),(49.29&;#177;2.21)个/200倍视野;经电针治疗后,再灌注6,12,24h+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模型组[(32.11&;#177;2.R0),(50.88&;#177;2.64),(45.45&;#177;3.95)个/200倍视野,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相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命运的短程信号转导通路。Notch信号通路可以直接接收邻近细胞的信号,转导至细胞核,激活并调控相关转录因子,进而调控细胞的活化。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小胶质细胞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的固有免疫细胞,其活化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Notch信号通路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调控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15.
小胶质细胞在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局部微环境的改变,能引起小胶质细胞的增殖、聚集,并伴有形态、亚型及功能上的变化。在神经损伤的各个时期,如何利用不同亚型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以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是未来的潜在治疗方向。为更准确地寻求神经疾病的治疗靶点,本文即对小胶质细胞极性调节对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背景: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正常情况下在脑内处于静息状态,一旦被激活,将释放一系列的神经毒性因子和炎性因子,对神经元产生致死性损害。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穴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理疗科;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胚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取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方法: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次日处死。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线栓,次日处死。③再灌注6,12,24h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分别再灌注6,12,24h处死。④再灌注6h 电针组:同前造模,在栓线插入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水沟、百会),加电刺激(疏密波,频率4Hz/16Hz,刺激强度从1V起,每10min增加1V,终强度为3V,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30min后再灌注6h处死。⑤再灌注12h 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隔8h后再针刺1次,参数同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处死。再灌注24h 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8h针刺1次,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处死。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灌注固定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数量,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6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显色,再灌注6,12,24h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再灌注12h达高峰,分别为(35.38±1.77),(54.25±1.67),(49.29±2.21)个/200倍视野;经电针治疗后,再灌注6,12,24h 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模型组[(32.11±2.80),(50.88±2.64),(45.45±3.95)个/200倍视野,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一定量的电磁辐射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损伤,但其对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实验观察电磁辐射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以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揭示电磁辐射对小胶质细胞及中枢神经损伤的效应关系。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5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电磁辐射医学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取体外培养的N9小胶质细胞接受X波段脉冲波,平均功率密度为90mW/cm2的电磁波,一次性照射20min,在辐照后0,1,3,6,12,24h等6个时相点观察活化的N9细胞形态学,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OX-42的表达情况,用酶联兔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N9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NO浓度。以未接受电磁波辐照的N9小胶质细胞为假辐照组进行对照。结果:①电磁辐射后3hN9小胶质细胞OX-42表达开始明显增强,并一直持续到辐照后24h,细胞形态由静息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②NO的浓度在辐照后1h开始升高(P<0.05),到辐照后6h达到峰值(P<0.01),12h后趋于恢复,24h后再次明显升高(P<0.05)。③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辐照3h后显著升高(P<0.01),并一直持续到12h,到辐射后24h又再次升高,并达到峰值(P<0.01)。结论:电磁辐射辐照可明显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活化后的小胶质细胞分泌NO、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功能增强,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反馈调节引起辐射后期的小胶质细胞激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栝楼桂枝汤对活化小胶质细胞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上游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方法:先用MTT实验筛选出药物的最佳干预浓度,然后体外LPS刺激制备出小胶质细胞的细胞炎症模型,经栝楼桂枝汤水提液处理后,应用ELISA法、RT-PCR法、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检测细胞抗炎因子的表达及相关炎症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栝楼桂枝汤水提液可显著促进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中抗炎因子的表达,并上调相应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栝楼桂枝汤可通过TRIF信号通路发挥抗神经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帕金森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由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引起。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兴奋性毒素介导的细胞损害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导致帕金森病发病的3大主要因素。研究证实,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因素可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自由基、超氧化物阴离子、细胞因子、一氧化氮、神经生长因子等,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双重作用。因此,调节小胶质细胞功能的药物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从 18 91年Nissl首次描述小胶质细胞以来 ,它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术争论不断 ,现在最被接受的观点是小胶质细胞系血液中单核细胞或多能单核前体细胞演变而来。根据形态 ,小胶质细胞有两种明显不同的细胞亚型 :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 (脑巨噬细胞 )和分枝小胶质细胞 (静息小胶质细胞 )。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非常象真正的巨噬细胞 ,它们呈圆形 ,具有通过细胞外间隙移行的能力 ,而分枝小胶质细胞具有小的细胞体和一些突起。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可变成后者 ,而分枝小胶质细胞在必要时也可回到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状态。小胶质细胞在脑部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