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的原因有分泌醛固酮腺瘤(APA)和特发性肾上腺增生(IAH)之分,手术切除腺瘤可使半数以上的病例获得痊愈,而手术对IAH鲜有治愈者。有人认为IAH、低肾素性高血压和良性原发性高血压(EBH)是有联系的整体,如果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术前就必须准确地把这组疾病和APA鉴别开来。术前鉴别原醛症和EBH的方法很多,包括统计学方法(如二次分析,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以往通常只对低血钾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原醛相关筛查.近期研究表明原醛症患者中仅25%可见低血钾表现,目前新发高血压患者中原醛症患者的发生率可达10% ~ 15%.本文就原醛症的诊断与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一组由于醛固酮不恰当的高分泌,部分是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自主性分泌而引起的疾病。过多的醛固酮导致高血压、心血管损害、肾素抑制、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醛同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原因,根据其临床和生化特点可确定PA的诊断。影像学检查对PA中醛固酮瘤和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的分型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CT对PA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肾上腺静脉采血为有创性检查,但其是PA分型诊断最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分型诊断检查方法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近7年来57例临床确诊的原醛症患者[醛固酮瘤22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26例,原发性肾上腺增生9例],检测患者的血电解质、血浆肾素活性及血、尿醛固酮,将结果与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再通过肾上腺CT、体位激发试验及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对原醛症患者分型并随访.结果 (1)醛固酮瘤患者血压及血、尿醛固酮较特醛症患者高,血钾及血浆肾素活性则低,而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临床及生化改变介于两者之间.肾上腺CT检查在原醛症分型诊断中的符合率为醛固酮瘤86.4%,特醛症73.1%,原发性肾上腺增生22.2%;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以两侧醛固酮之比作为判定标准时符合率为86.4%、80.8%和77.8%,以醛固酮与皮质醇之比为判定标准则符合率分别为95.5%、92.3%及100.0%.(2)醛固酮瘤及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术后随访血醛固酮均下降,血压恢复正常者分别为22.7%及44.9%,血钾恢复正常者为83.3%及100.0%,而特醛症患者随访中各项测值无明显变化,另有33.3%诊断时血钾正常的患者随访中出现低血钾.结论 原醛症的分型诊断需依靠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或体位激发试验并不可靠,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补充,用两侧醛固酮与皮质醇的比值分析较单纯比较两侧醛固酮之比更为可靠;醛固酮瘤及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术后临床及生化测值均得以明显改善,而特醛症患者随访中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164例原醛症回顾性研究的结果,对原醛的诊断进行了探讨,指出高血压伴低血钾的患者应考虑此症的可能,尿、血、唾液醛固酮和血浆PRA、AT-Ⅱ测定及激发试验具诊断价值,同时讨论了安体舒通、腹膜后充气造影、放射性碘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B型超声波检查对原醛症的定性、定位诊断意义。后三者对醛固酮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24.7%、91.2%、75%。  相似文献   

7.
8.
蒋绍博  赵静  刘辉 《山东医药》2008,48(30):110-11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典型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有学者推测高达20%的高血压可能为原醛.我国是高血压大国,保守估计高血压人群在1亿人以上,但原醛在我国的发现率仍很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原醛的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是指由于肾上腺皮质自主性醛固酮分泌增多而导致以高血压、低血浆肾素活性(PRA)、高醛固酮血症和低钾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病因之一。原醛最常见的病因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肾上腺腺瘤,分别占65%和3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克家 《山东医药》2001,41(12):49-50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病变,分泌过量醛固酮,使人体产生一系列内分泌代谢紊乱,临床上表现为特征性高血压和低血钾的征候群,称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之一,部分患者亦可伴有低血钾,醛固酮瘤及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其主要的病理亚型。原醛症的诊断包括筛查、确诊及分型诊断3个步骤,传统影像学结合体位刺激的方法进行分型诊断,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均较高,肾上腺静脉插管采血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补充。醛固酮瘤及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应予手术治疗,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螺内酯是其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其分型诊断的金标准是肾上腺静脉采血,但技术要求和费用消耗均较高,尚未能普及.因此,在尚不具备肾上腺静脉采血的医学中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有较大困难.近年来研究提出了多种非侵入性分型诊断方法,包括¨C-MTO PET/CT、CT的拓展应用、确诊试验在分型诊断的新应用、促...  相似文献   

13.
如何早期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5年Conn报道了首例伴低血钾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mnism,原醛),原醛逐渐被人们认识,并且发现造成原醛患者低血钾的原因主要为其超生理需要量的醛固酮所致:与一般高血压病人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68 原发性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日]/成濑光荣…∥医学,-1994,168(3).-200~201本文介绍鉴别原发性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几种方法,主要如下:一、肾上腺CT扫描、MRI、肾上腺闪烁摄影:首选肾上腺CT扫描,因其简便且确诊...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属于继发性高血压范畴,是一组由于醛固酮不恰当的自主性高分泌而引起的疾病。过多的醛固酮导致血压升高、心血管损害、肾素抑制、钠潴留和钾排出增多。PA主要的两种病理类型为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和肾上腺增生。目前PA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有研究发现肾上腺醛固酮腺瘤中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的RNA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6.
吴霞  徐瑞 《山东医药》2022,62(4):94-9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之一.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6型,不同亚型的治疗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分型诊断是PA诊断治疗的重点.目前临床上存在多种分型诊断方法.肾上腺静脉采血是公认的"金标准",但其存在侵入性操作、技术要求高等局限性,目前尚未普及;肾上腺影像学检查可对PA进行初步分型诊断,但在微腺瘤、结节...  相似文献   

17.
自1955年Conn报道首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患者以后的30多年中,原醛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病。1957年上海瑞金医院诊断了我国首例原醛患者,1957—1985年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的原醛患病率为2%。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普遍采用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作为原醛筛查指标,发现原醛不是少见病。在我科住院患者中,原醛已成为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以低肾素和高醛固酮血症为特征,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ARR)是筛查原醛症的可靠指标.而口服高钠负荷试验、生理盐水试验、氟氯可的松抑制试验或卡托普利试验中的任何一项均可作为ARR阳性患者的确诊试验;肾上腺静脉插管采血(AVS)是原醛症分型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主要包括2种病,即生成醛固酮腺瘤(APA)与双侧肾上腺增生(Bilateraladrenal hyperplasia,BAH)。过去认为 PA 发病率不高,预后也比较良性,现在证明 PA 病人左室肥厚、脑卒中、尿微量蛋白等损害一点不少,甚至还有高血压急诊(Am J Hypertens,2006,19:628)。近10年来由于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ARR)的临床应用,筛选出 PA  相似文献   

20.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5):385-386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主要包括2种病,即生成醛固酮腺瘤(APA)与双侧肾上腺增生(Bilateral adrenal hyperplasia,BAH).过去认为PA发病率不高,预后也比较良性,现在证明PA病人左室肥厚、脑卒中、尿微量蛋白等损害一点不少,甚至还有高血压急诊(Am J Hypertens,2006,19:6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