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I级1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1例。首次出血9例,未出血1例。采用一期与二期,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后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的原则,显微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结果所有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经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8例,轻残1例,重残1例。术后随访1年,并发脑积水4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显微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疗效确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脉瘤(IA)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IA患者资料,分为破裂IA(A组)和未破裂IA(B组),比较两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血压、血糖、颅内血管粥样硬化情况。【结果】位于大脑前、后交通动脉以及左侧椎动脉的动脉瘤在B组所占比例大;两组动脉瘤的平均直径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颅内血管粥样硬化可能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而血糖对动脉瘤的破裂无明显影响。【结论】IA的破裂可能与动脉瘤的位置及患者的血压、颅内血管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量化分析前交通支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并预测其破裂风险。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46例前交通支动脉瘤患者的头部CT血管造影资料,记录下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再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赋值量化(1、2、3分),寻找动脉瘤破裂风险界值。结果(1)发生于偏侧的前交通支动脉瘤共计186个(破裂151个,81.18%),中间位置动脉瘤89个(破裂38个,42.70%)。(2)已破裂动脉瘤的瘤体长径、瘤体长径/瘤颈宽径(AR)、瘤体宽径/瘤颈宽径(BN)与未破裂动脉瘤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3)有子囊结构者破裂率(89.26%)高于无子囊者(44.16%)。(4)前交通支动脉瘤总分越高,其破裂率亦越高;总分为11分或以上破裂风险高(P<0.01)。结论CTA形态学特征量化分析可评估前交通支动脉瘤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脑血管样瘤突起,本身并不是肿瘤,因血管异常所致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致残、致死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如何尽早发现,有效地干预,针对颅内动脉瘤危险因素的论述、对症治疗及护理,预防动脉瘤破裂,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增加预防脑血管病的观念、健康教育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然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提高,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能够在破裂前得到诊断及治疗,降低了其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但目前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预防性干预的风险必须与个体动脉瘤破裂的未知风险进行权衡。因此,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治疗之前,有必要对破裂的风险进行预测。我们通过文献调研和大量临床数据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的114例患者共114个前交通动脉瘤的资料,其中破裂组88个,未破裂组26个。记录CTA图像中动脉瘤的形状、长径、单发或多发、瘤颈宽度、瘤体宽度、纵横比(AR)、动脉瘤倾斜角及血流夹角、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构象和动脉瘤指向,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前交通动脉瘤单发/多发(P=0.001)、动脉瘤形状(P=0.002)、瘤颈宽度(P<0.001)、长径(P<0.001)、瘤体宽度(P<0.001)、AR值(P=0.014)、血流夹角(P<0.001)和单侧A1优势型发生率(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中,瘤颈宽度(OR=2.950,P=0.022)、AR(OR=6.206,P=0.022)、血流夹角(OR=1.121,P<0.001)是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均具有正向影响;ROC曲线分析显示敏感度(76.1%)、特异度最大时(88.5%)对应血流夹角为126.65°。结论 瘤颈宽度、AR值和血流夹角是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瘤颈越宽、AR值越大、血流夹角越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越高,可将血流夹角=126.65°作为判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7.
急诊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 总结23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急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结果。结果 瘤颈直接夹闭20例,动脉瘤孤立2例,包裹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死亡2例,偏瘫1例,轻微精神障碍5例,15例恢复原工作和生活。结论 急诊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是积极防治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35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177)与未破裂组(n=58)。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瘤体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部位以及动脉瘤形态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动脉瘤部位以及动脉瘤形态均是颅内小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患者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尽管现在关于颅内多发动脉瘤有许多相关报道,但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仍然具有争论性。随着CT血管造影(CTA,CT angiography)、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及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的广泛应用,颅内多发动脉瘤也越来越多见,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主要风险是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0.
大脑后动脉内侧段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64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资料,就大脑后动脉内侧段异常在后交通动脉所占的比率,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关系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大脑后动脉内侧段异常(AIS-PCA)是发生后交通动脉瘤(PcoAA)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女性及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大脑后动脉内侧段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调了大脑后动脉内侧段异常对后交通动脉瘤的影象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67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列出的危险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诱发脑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相关危险因素为癫痫发作、情绪激动、大小便后、血压控制不佳、脑血管造影后、动脉瘤自发破裂出血高峰期、全身状况差及合并内科疾病等8项.结论 诱发脑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因索有可预见性,针对相关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以降低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患者的护理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与用力排便、高血压、不良情绪、剧烈咳嗽、过早下床活动等密切相关。结论用力排便、高血压、不良情绪、剧烈咳嗽、过早下床活动等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有影响,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A(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势,综合分析其针对颅内动脉瘤案例的评估价值,总结对象案例的形态学特征。方法:按照研究设计要求,于研究期(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组观察对象(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依次以CTA技术诊断,根据影像学结果,将所有病例对象分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组、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组,对其形态学特征差异进行总结性分析,评估瘤体破裂的相关性因素。结果:研究100名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手术病理等方式检查,最终明确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75例(75.00%),颅内动脉瘤破裂未病例25例(25.00%);相比于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对象,颅内动脉瘤破裂案例瘤体大小、瘤颈、瘤体高度与瘤颈宽度比(A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度比(SR)、子囊数明显更高,(P<0.05);经回归分析,瘤体大小、AR、SR、面积比均与颅内动脉瘤病例对象的瘤体破裂有关,属于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CTA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反馈其形态学特征,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破裂风险评估中,可将瘤体大小、AR、SR、面积作为独立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28例,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均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应用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估临床疗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1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6~121 min,住院时间11~42 d。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97例,Ⅱ级31例;围术期死亡5例;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移位、支架塌陷发生。随访至2022年1月,123例患者中失访9例;16例RaymondⅠ级者行脑磁共振血管成像无复发;13例RaymondⅠ级者行CT血管成像复查无复发;8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50例RaymondⅠ级无复发,31例RaymondⅡ级转为RaymondⅠ级,4例RaymondⅠ级术后6个月出现支架覆盖处内膜过度增生反应但无缺血症状,终生口服阿司匹林;疗效良好(GOS评分4~5分)105例,疗效不佳(GOS评分1~3分)9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51例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夹闭术后迟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破裂,脑肿胀,慢性贫血,手术时间是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痉挛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提高手术技巧,术中积极降低脑血管痉挛因素,是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9年7月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病人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中相关指标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动脉瘤所在的部位以及术后腰大池引流史的病人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动脉瘤所在的部位以及术后腰大池引流史是影响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动脉瘤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有术后腰大池引流史是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我科成功救治1例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破裂(Hunt-Hess V级)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56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择同期住院肝癌未发生破裂的5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在有无门静脉癌栓、肿瘤突出肝脏表面是否大于1 cm ,以及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FIB )、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突出肝脏表面大于1 cm ,以及FIB、HBeAg水平为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突出肝脏表面大于1 cm ,以及FIB、HBeAg水平是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开展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48例行后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8例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其中2008年1月-2011年9月手术24例,2011年9月-2012年12月手术24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48例患者瘤颈均成功夹闭,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治疗结果好(GOS4~5分)38例(79.2%),差(GOS2~3分)7例(14.6%),死亡(GOS1分)3例(6.3%),开展此类手术后,手术时间缩短,动脉瘤术中破裂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患者平均住院费用降低,前后24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理想方法,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介绍了破裂脑动脉瘤术后患者脑室引流、脑血管痉挛及其早期发现、正常压力脑积水的护理以及急性期的康复锻炼。突出强调了护理人员在管理和护理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